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社会主义

21 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先决条件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7-02-26 13:51:06

21 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先决条件

秦 宣

摘 要 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的历史昭示我们,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永葆生机的源泉。面向未来,社会主义要走出苏东剧变带来的低潮,解决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矛盾和问题,使社会主义走向复兴,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实践创新 制度创新 理论创新

2016 年是空想社会主义诞辰 500 周年,这意味着社会主义自空想以来已经发展了 500年的历史; 2017 年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100 周年,这意味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优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已经走过了 100 年风雨历程; 2018 年是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周年,这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已经诞辰170 周年了。在如此众多的纪念日到来之时,人们不免要考虑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 社会主义的下一个百年,制度该如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下一个 170 年,理论该如何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下一个 500 年,它的历史命运如何?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作为社会主义者,必须对社会主义的未来进行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要在 21 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资本主义和其他主义的衰败上,而应该把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上。为此,我们需要创造一系列先决条件,即进行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通过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壮大社会主义的整体实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众多创新之中,实践创新是源泉和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社会历史是人类不断实践的结果,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马克思强调: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由此可见,实践中的 “改变世界”比理论上的 “解释世界”更为重要。

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之上的。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不只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活生生的实践,是经久不衰的社会运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一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多国建立社会主义,从一种发展模式到多种发展模式,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实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也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正是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917 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次伟大尝试,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社会主义由实践到一种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全世界;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结束了资本主义独占天下的局面,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 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4]由于社会主义并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首先在生产力发达的欧美国家率先建立起来,因此,对于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来说,如何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成为全新的时代课题。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就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这种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但它毕竟一度成为与资本主义模式相对的发展模式,并对苏联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今天,我们不能因为苏联已经解体而否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积极作用。

在中国,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抑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经济特区的建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若干制度的建立等等,都是实践创新的结果。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进行的许许多多创造性实践,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经验的源泉,成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邓小平曾说,改革开放中的 “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5]。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没有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

今天,当我们再来考察社会主义的未来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主义的现实。虽然社会主义代表人类未来的一种理想,也是现实中一种比资本主义优越的制度,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一种社会形态,但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制度由 15 个国家缩小为 5 国,陆地面积由占全球的 24% 缩小为占 7% ,共产党数量由180 多个减少为现在的 130 多个,除执政的共产党人数有所增加之外,其他共产党党员人数锐减。环顾今日世界,95% 以上的国家都在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只有中国、越南、老挝、古巴、朝鲜五个国家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虽然 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资本主义,但同样也重创了社会主义。虽然苏东剧变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世纪,但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

面向未来,要使社会主义走出低潮,再现辉煌,必须首先依靠实践创新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对于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来说,要通过实践创新不断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断积累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壮大无产阶级政党的实力;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来说,要通过实践创新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积累向更高社会形态迈进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不管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 “五位一体” 建设总布局,还是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也不管是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跨越“塔西佗陷阱”,还是跨越 “修昔底德陷阱”;也不管是通过发展促进国内和谐,还是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实践、实践再实践,要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要通过实践来形成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通过实践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实践创新取得的成就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当代中国和世界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为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实践创新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但 “试” 和“闯”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

二、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建立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优越的社会制度,一直是社会主义者的梦想和目标。早在500 年前, 即 1516 年托马 斯 · 莫 尔 撰 写 的《乌托邦》,其书名全称就是 《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 300 多年时间内,社会主义者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傅立叶把自己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称为 “和谐制度”,欧文也特别突出了未来社会的和谐特征。由于他们的这些社会方案是从头脑中设计出来的,因而注定陷入空想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构想,指明了人类的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并进一步揭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一般特征和发展阶段。在他们看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社会[6],是 “最终废除私有制”的社会,是按照整个社会的要求自觉组织生产的社会,是消灭了剥削、真正实现社会平等的社会,是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科学构想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成为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的基本纲领。

巴黎公社是人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公社存续期间,曾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剥夺; 曾实行政教分享,开展了选举,对国家机关作了重大的改革; 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加以改善,对城市贫民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经济利益给予了充分照顾。虽然公社最终失败了,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初步尝试。与以往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这一点显著不同,公社是一个 “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7].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宣告了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制度的诞生。十月革命后,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苏联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从基本经济制度看,苏联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 在政治制度方面,苏联确立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 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苏联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尽管这一制度还很不完善,被实践证明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但这种制度使苏联在短时间内从欧洲落后国家变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第二强国,并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从而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开辟了人类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正如毛泽东所讲: “苏联人民在一个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俄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征服宇宙空间方面,把西方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这充分显示了苏联人民的伟大创造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8]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更是中国人民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至少显示出如下优越性: 其一,它使中国彻底结束了 100 多年来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历史,彻底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其二,它使一个曾经一穷二白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它使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不断巩固,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其四,它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尽管在前进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失误、挫折和教训,但总体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70 多年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60 年的沧桑巨变昭示我们: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追求;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确实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公平正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比资本主义做得更好;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其优越性也不会自动体现出来,因此,制度建设、制度创新仍然很重要,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 第四,世界上不同国家即使社会性质相同,但国情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制度安排也不一样,不同制度各有所长,可以借鉴,不能照搬; 第五,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其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只能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虽然具有其他制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还有许多不足,必须坚持和完善。

面向未来,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还必须依靠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必须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必须拿出全球治理的制度方案; 二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制度性问题,必须从制度上寻找产生危机的根源,必须通过金融制度创新、监管制度创新等找到解决危机的办法; 三是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呈现的新特点,尤其是面对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新危机,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设计克服资本主义危机的方案。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开展制度创新尤为重要。不管我们是落实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落实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都需要制度创新。要完成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的目标需要制度创新;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制度创新; 要充分发挥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制度创新; 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制度创新。我们既要对我们已经建立的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又要适应新的形势创设一些新的制度。

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我们尤其应该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反对漠视制度,即根本不重视制度建设,把已经建立的制度当作废纸,搁置一边; 二是反对制度崇拜或制度迷信,即把所有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制度,把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寄托在制度上,而忽略制度运行的环境和其他必备条件的建设。

三、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续写科学社会主义新篇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总是与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就是适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没有创新,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公开宣称: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9]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对实践深刻、成熟的理论反映,又是随着新的实践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今天可以说,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10]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范。他在 20 世纪初结合俄国工人阶级斗争实践中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深刻地指出: 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某种一成不变及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主张应在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所以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及本国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由于它成立初期就卷入实际革命斗争,因此它的一个极大弱点,依刘少奇的说法: 就是 “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因此,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指导上的失败,是在指导上的幼稚与错误而引起全党或重要部分的失败,而并不是工作上的失败”[11]。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到这一点后特别注重理论创新。毛泽东就明确指出: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2]邓小平也多次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3]“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4]

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年来,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今天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第二,虽然马克思主义产生在西方,但从未在西方国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西方一些左翼政党在获得执政地位后,也曾从马克思主义中获取理论资源,但马克思主义也只是被当作众多理论资源中的一种。虽然西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至今仍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但西欧国家的共产党组织数量和党员人数确实已经很少。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在它的产生地——欧洲已经被抛弃了; 马克思主义俄罗斯化的列宁主义也于 20 世纪 90 年代被俄罗斯人所抛弃了。环顾今日之全球,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国家和政党越来越少了。这种状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创新中发展,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第三,今天,我们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面对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唯有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环顾现实,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必须着眼于以下问题的理论创新。

第一,继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5]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需继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人类的未来指明方向。

一是发挥其 “解释世界” 的功能,对重大理论和实现问题给予科学合理且有说服力的解释。比如, “时代是思想之母”,马克思主义要赶上时代,就必须弄清时代的性质和时代的主题及当今时代的特征,要弄清楚现时代与马克思在世的时代发生了哪些变化?现时代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说明的重大课题? 再比如,在我们即将纪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00 周年时,要在理论上充分说明,我们到底该如何认识和评价十月革命? 如何认识和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如何认识和评价苏东剧变? 对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其特点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性质、不同区域的国家影响有何不同? 走出危机的出路何在? 谁应该为这次危机承担责任?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此类危机? 对于此类问题,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合理解释。

二是发挥其 “改造世界” 的功能,为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拿出可行的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同一个世界,拥有和平发展同一个梦想。当今世界,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恐怖主义猖獗、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困加剧、疾病流行、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日益增多,从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威胁。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在场,必须拿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贡献中国智慧。

三是必须为人类的未来指明方向。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是激励无数社会主义者前行的动力。但自苏东剧变之后,社会主义一直处于低潮,许多国家共产党易名改向,放弃社会主义奋斗目标,这是事实。但时至今日,正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贫穷和落后状态,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正在遭受空前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人们纠结的是,当社会主义遭遇挫折、资本主义遭遇危机时,人类的未来将作何种选择? 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马克思主义必须为人类的未来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要展示其科学性,社会主义要充满活力,必须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必须对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产生创新性成果。

第二,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进行科学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正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结论。正因为如此,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

但问题是,现在的资本主义毕竟不同于马克思在世的资本主义。正如习近平所说:“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16]

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无法回避如下问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之下,资本主义到底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与以往的资本主义、尤其是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虽然没有变,但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到底呈现出什么样新的特征?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否意味着其本质发生了变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如何根据新的阶级结构调整自身的战略策略? 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动力在哪里? 资本主义的未来会如何演变? 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会走向何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如何学会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等等,这些虽然有不少是老问题,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获得新的解释。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个背景之下,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准确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关系到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第三,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进行探索。

“实践是理论之源”。邓小平曾指出: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17]今天,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我们必须根据现实、根据经验、根据实践来研究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根据实践经验来加强对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尤其值得高度关注的是,目前世界社会主义仍然处于低潮,中国共产党因为其拥有8800 多万党员成为世界历史上人数最大的共产党,当代中国因为其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成为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大国,国际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了当代中国人身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了时下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现实。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表着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因此,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总之,社会主义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创新。只有把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创新,社会主义才会拥有光明的前景和未来。

注释:

[1]《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 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39136 页。

[4]《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00 页。

[5][13][14]《邓小平文选》 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272291292 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 166 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7 卷,人民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361 页。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第 11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14 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 588 页。

[10]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5 19 日。

[11]《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20 页。

[12]《毛泽东选集》 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534 页。

[15][16]瑏瑦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5 19 日。

[17]《邓小平文选》 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 57 页。

作者秦宣,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

文章来源:《科学社会主义》( 双月刊) 2016 年第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