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希腊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观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2-11 18:43:30

希腊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观

王喜满

摘要:希腊共产党历史悠久而曲折,她多次被反动势力打入地下,却始终坚贞不屈。在鼎盛时期曾经一度建立过人民政权,苏东剧变也没有消磨掉希腊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反而使她愈战愈勇。一般认为希腊共产党是比较传统的政党,但她的社会主义观却是别具特色。这包括希腊共产党对苏东剧变原因、社会主义历史贡献、现实社会主义和未来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希腊共产党;社会主义观

希腊共产党(以下简称“希共”)无论是在希腊国内还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具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

一、希共近百年的艰难斗争与曲折发展

希腊共产党(KKE),原名希腊社会主义工人党,19181123日成立并加入第二国际。 19204月宣布加入共产国际并将党的名称改为“希腊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主义)”。 1924年在党的第三次“特别”代表大会上正式更名为希腊共产党(共产国际希腊支部)。此后,希共领导人民先后开展了反对军事独裁的斗争和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取得了较大发展。 1936年梅塔克萨斯法西斯独裁政权建立,残酷镇压共产党人,希共被迫转入地下,并联合其他民主党派开展了反对梅塔克萨斯法西斯独裁政权的斗争。之后,希共领导人民对意大利、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进行了顽强抵抗,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胜利。 1945年希腊反动势力在英国的扶植下攫取了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并残酷镇压共产党人和左翼人士,希共中央和大批党员被迫转移到国外,同时着手在国内建立党的地下组织。

1951,希共倡导成立了“统一民主左翼党”,并在该党的掩护下进行公开活动,直到1967年希腊发生军人政变,“统一民主左翼党”被取缔。 19563,希共内部发生分裂,大部分支持希共总书记萨查利阿迪斯的党员退党。 19682,党的国内领导人与国外领导人由于意见分歧而再次造成党的分裂,一部分坚持独立自主的希共领导人于19694月另立希腊共产党(国内派)。以科里亚尼斯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希共领导人则继承了希共的名称。这样,希腊就出现了两个共产党并存的局面,直到1986年希共(国内派)分裂为“希腊左翼党”和“希共(国内派)振兴左翼”为止。 19733,希共和希共(国内派)联合其他民主党派,领导工人、农民、学生和其他民主阶级开展了强大的政治斗争,最终导致希腊军人政权在19747月垮台。

军人政权垮台后,希共和希共(国内派)均合法化并进入公开活动时期。 1974,两党联合一些左翼民主党派以“统一左翼”的名义参加了当年的大选,获得了9.6%的选票。 1988,希共联合希腊左翼党等八个中左翼政党和组织联合成立“左翼与进步联盟”(简称“左联”),并在1989- 1990年的三次议会选举中两度参加政府。

苏东剧变发生后,希共分裂为两派:“革新派”和“传统派”,前者主张使党社会民主党化并融入“左联”,后者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保留党的名称和独立性。 1991627,“革新派”宣布退党并加入“左联”,希共第三次发生分裂,党员数量由5万多减少到3万。为应对苏东剧变的严峻局面和探索希腊的社会主义道路,希共在1991年到2009年间共召开了六次代表大会和多次特别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在希共党内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看法和统一认识。

二、关于苏东剧变原因的分析

希共将苏东剧变称之为“反革命的胜利”,是社会的倒退。希共认为,苏东剧变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的复辟是必然的,不能证明俄国十月革命是不成熟的,不能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新的剥削制度”或“国家资本主义”,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终结”了。希共认为,苏东剧变原因始于内部,来自上层,是通过共产党的政策实现的,具体表现在经济、政党政治、意识形态、阶级、科技、对外政策等各个方面。

1.希共认为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缺点、错误并最终走入歧途,关键的因素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被忽略了。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忽视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济、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工农业发展不平衡,这些矛盾不仅没有得到苏东国家党的领导人的重视,反而采取了激化这些矛盾的措施,如私有化、集权化等。因此,这些矛盾逐渐演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对抗性矛盾,表现为激烈的社会对抗和冲突。

2.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僵化、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社会主义因素的弱化对苏东剧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希共指出,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主要是中央计划僵硬,中央集权化严重,商品流通和市场供应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而且“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也被破坏。其结果就是社会利益、集体利益被严重损害和社会主义和谐局面的破裂。

3.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内在优势未能发挥出来,特别是作为政治体制核心的执政的共产党又逐渐丧失其先锋领导作用是苏东剧变的重要政治因素。希共指出,苏东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潜在优势是人们的自觉参与、社会对政府和管理机构的监督,以及“党—苏维埃—人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而所有这些政治优势均未能发挥出来。突出表现为党和国家机关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群众,不关心人民的需求,致使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削弱,人民对党组织和党干部的监督也日渐削弱;民主集中制遭到践踏,地方苏维埃、劳动人民和工人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保障;干部的提拔也不是通过民主方法实现的,而是在一种非组织的和充满功利的气氛中进行的。之所以出现这许多问题,其责任主要在共产党自身。这些国家的共产党认为自己的先锋队角色是注定的和不可否认的,这就培养了骄矜和自满情绪,逐渐失去了同人民的联系,致使党越来越松散,党的原则、党的运行机制和干部提拔政策失去活力,最后逐渐丧失其先锋领导作用。这些现象不仅与社会主义本质不相容,而且导致共产党逐渐丧失了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4.政治工作和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弱化和出现偏差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旨在培养社会主义觉悟和确保社会主义建设所需新型人才的多方面教育活动被削弱,同时,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被低估了,这就使得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上渗透开来和发展起来,而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斗争的工作却被忽略了;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建设的问题被简单化,而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理论又被绝对化了。如,苏联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就低估了过渡时期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与高估社会主义无可争议的胜利相对的是,将资本主义危机现象绝对化,这表现为低估了资本主义运用新科技推动生产发展的能力,低估了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能力,致使在两种制度斗争的关键时刻,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些错误理论和乌托邦幻想不得不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压力下屈服了。

5.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忽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在社会主义基础已经奠定时,工人阶级和农民、知识分子等其他社会阶层的角色差别减少了,但还没有根除(城乡矛盾,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还存在)。之所以还存在这些差别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时期,社会的完全平等尚不能实现。有阶级差别存在,就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所有制形式、民族特点、历史传统、地方特点和旧社会残余以及剥削阶级的复辟企图等,都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将长期存在阶级斗争的原因。阶级斗争的强度、形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社会主义关系建立的速度,国际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民族特点、共产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传统,党和人民关系的好坏,工人阶级与其联盟者的团结等。希共认为,正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忽视,从而为社会矛盾的激化提供了条件,这些矛盾在阶级斗争尖锐化的情况下就演变成为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

6.科技革命成果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片面应用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希共指出,科技革命成果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各个领域的全面应用被耽搁了。虽然党代表大会反复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科技成果推广使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实际情况是,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运用是很不平衡的:科学技术在军工领域、航空航天领域、一些重工业部门和大规模工程中应用得多,而在消费品和服务行业则使用得极少。这就直接抑制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7.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战略和策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帝国主义发动的两种制度的对抗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斗争,而是一种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实际活动。但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战略目标和具体策略的制定上,却忽视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性本质,片面执行“和平共处”的对外路线,实行阶级调和、意识形态调和的政策。苏东各国共产党为进行反帝斗争和争取国际和平,在战略上寻求同社会党建立联盟和采取联合行动,但是却未能根据形势的变化,正确把握社会党及其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变化,也忽视了社会党支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反社会主义的一面。所有这些都助长了帝国主义颠覆社会主义的活动。

8.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被严重削弱了。共产国际的解散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重大打击,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新的类似共产国际的组织没有能够建立起来。有关各国共产党之间意识形态分歧的讨论,或者是采取了公开论战的形式,或者是流于形式上的观点交流,最后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从而影响到国际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和反帝斗争行动的统一,对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更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正是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反革命的“改革和新思维”政策才能打着“民主化”、“公开性”和“透明度”的旗号,颠倒是非,丑化社会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历史贡献,抹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功绩,肆无忌惮地实行复辟资本主义的政策。可以说反革命的“改革和新思维”政策是苏东剧变的最直接原因。

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贡献的评价

希共认为,尽管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和平、解放、进步和团结作出的重大贡献是抹杀不了的。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文明的最伟大的试验。她废除了人剥削人的制度,证明了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无限潜力,她改善了劳动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如缩短工作时间、实行免费医疗和教育、实行男女平等等。社会主义是迫使资产阶级执政党(无论是自由党还是社会民主党)向劳动人民做出种种让步的一个基本因素。

其次,人类历史发展证明,社会主义国家和争取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世界运动,是制止资本主义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强大力量。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参与,世界上任何重大的问题都不会获得真正的解决(如二战、和平裁军等)

再次,社会主义为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对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社会主义各国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基础上,实现了国家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的平等与合作,从而为当今世界建立平等、互惠和兄弟般的新型国际关系开辟了道路。

总之,20世纪将作为一个伟大的世纪而载入人类发展的史册,其标志就是,20世纪里,人类第一次为摆脱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的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探索,从而获得了极有价值的宝贵经验,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飞跃。

四、关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看法

希共认为,苏东剧变给中国、古巴、越南、北朝鲜、老挝等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极为严峻的国际环境。在新的形势下,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进行改革。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进行,采取的是在生产和旅游等行业引入和利用外国资本。这些改革正在引起同社会主义企业相竞争的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帝国主义国家妄图通过资本的作用对这些国家的国内事务施加意识形态影响和政治压力。在这一特殊阶段,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取决于具体的因素,如共产党的政策、人民的政治意识水平、面对客观困难的忍耐力和战斗状态、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等。因此,世界各国共产党、进步人士以及反帝国主义的和平运动有责任同抵抗资本主义复辟的社会主义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并给予积极支持。

希共认为,国际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加重了中国由于自身相对落后和存在庞大的人口问题而带来的现实困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改革开放”政策,目的是促进经济和技术发展。外国资本在中国特别是在其所活跃的地区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导致社会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满情绪的增长,阶级斗争尖锐化的情况也会出现,这些将日益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因素和危险因素。越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和考验。而北朝鲜正在承受着帝国主义直接干涉的威胁和以武器控制为借口所施加的巨大压力。

希共十八大认为,中国和越南的现行社会可以解释为过渡性的“多种所有制社会(multi-sectored society),是一个共产主义关系与剥削性的生产关系并存了数十年的社会。这种“过渡型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过渡时期”不一样。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所说的“过渡时期”是具有特殊性的,即社会主义革命已经胜利,但爆发国内战争的危险还存在,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斗争十分尖锐。过渡时期的长短取决于社会主义带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痕迹和弊端的多少。苏联的经验表明,这个过渡时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列宁强调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相对比较少,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就变得完全没有必要了。由此可见,过渡时期不能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独立出来,因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共产主义社会在最初阶段的基础已经确立起来了。

五、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

希共十八大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较低级的阶段,她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而是不成熟不发达的共产主义,还存在倒退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那么,在希共看来,未来的希腊社会主义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权形式。希共十八大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是工人阶级的革命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至于希腊采取何种形式的政权,这要由工人阶级的阶级本质决定,但也会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如阶级力量的对比、经济政治的发展水平、地区和国际阶级力量的对比、人民的政治意识水平和民族特性,以及在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曾经确立过的各种人民政权形式(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等),这些因素都要纳入考虑范围。但可以确定的是,民主集中制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必须不断吸收劳动者进入各职能部门,加强劳动群众同重要的中央部门的联系,社会组织要建立在以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与分配的新型关系上。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希共十八大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意味着大型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必须建立社会所有制,但在其开始阶段仍存在个体和集体之间的商品货币关系,产品实行按劳分配,尚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不平等仍然存在,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专业人员和普通工人之间的差别需要有步骤地逐渐解决。经济的社会计划要服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生产要以满足社会更广泛更全面的需要为目标,要运用现代科技成就,社会主义政权应该考虑价值规律的影响,在计划生产和社会所有制的框架内利用商业关系等。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政策。希共纲领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文化政策的目的是发展人的全面个性。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要与职业化、专业化相联系,文化事业的总体发展要与加强社会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意识相联系。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外交关系。希共纲领指出,根据国际形势和希腊的周边环境,希腊愿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水平相近、面对问题相似、能够取得合作双赢的国家发展互惠互利的国家间关系。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党制度。希共纲领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将保证各党派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活动,各种社会政治组织根据其社会基础发挥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和成长与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分割的,希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执政党,希共的领导地位要在现实中得到体现和巩固。

总之,希共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其影响力日渐提升,在加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联系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1996年以来,希共就一直是议会中仅次于新民主党和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党的第三大党。 2008年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希共及时发表了声明和纲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了金融和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应对危机的对策,领导和组织了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农民上路、学生罢课等活动,维护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权益,并要求现政府下台,改变希腊的两党制。希腊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和群众运动的发展,带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大规模示威游行活动的开展。希腊共产党倡导召开了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并先后七次在雅典组织召开了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1998- 2005)。可以说希腊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朵奇葩。


作者简介:王喜满(1981-),,山东青岛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生,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月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