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意义深远——“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 历史、现状与前景”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8-05-21 19:34:08
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意义深远——“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 历史、现状与前景”学术研讨会综述
潘西华
2017 年 8 月 30 日,主题为 “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 历史、现状与前景”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联合主办。20 余位与会专家围绕 “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及其学科研究相关问题”、“越南、古巴、朝鲜和老挝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南亚和其他亚洲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新进展”和“非洲和拉美地区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特征”等主题作了发言,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
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及其学科研究相关问题
专家们充分肯定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分别就发展中国家国名中的 “社会主义”的界定、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国名中的 “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特点及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关系、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研究视角、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等问题展开交流与研讨。
1.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书记邓纯东在致辞中用 “三个必要性”概括了目前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进行研究的重要性。一是目前包括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 “正在复苏,方兴未艾”的阶段。弄清楚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状况,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现状及其影响力,有助于澄清类似 “苏联解体、苏东剧变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就结束了”的错误认识。二是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国外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性质定位和评价还认识不清,存有争议。因此,有必要通过研讨,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予以准确定性,达成共识。三是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实践着社会主义。这些社会主义实践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 对其所在国家政局以及主流社会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对重大国际事务和形势以及对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很值得去研究。因此,希望通过学者们的交流,向社会充分展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建设的最新成果和特征,为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提出有益的建议,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局级参赞柴尚金研究员则用 “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八个字来概括目前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进行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据此,不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还是对国外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研究,都是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对于增强 “四个自信”都是很有必要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曹长盛教授认为,进入 21 世纪以来,整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和影响,将对世界的局势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了明显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标志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改变世界的历史性事件。因此,在这样的世界历史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将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并会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热点,必将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2.发展中国家国名中的 “社会主义”如何理解
柴尚金认为,在当今世界 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名出现 “社会主义”字样的有两国,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斯里兰卡国名变更是国内党派斗争的结果,其 “社会主义”明确指向民主社会主义,国名变更并没有改变其政治和社会制度性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仍然存在,不能因斯里兰卡国名上标有 “社会主义”,就据此认为它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当今世界 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宪法提及 “社会主义”字眼的国家有 10 个。这些国家的国名和宪法中涉及的 “社会主义”,各有不同含义和形成原因,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均明确指向社会主义制度,而非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则仅把 “社会主义”当作一种进步理念选项。
此外,柴尚金把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还将 “社会主义”字眼写进其国名或宪法中的原因归为四点: 一是历史上这些国家与社会主义运动有一定渊源,其国内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二是国内信奉社会主义的左翼力量强大,并且,这些左翼力量努力将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导入本国国家政治进程中去。三是寻求不同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四是开始试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做法。
3.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特点以及经验教训
曹长盛指出,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主要是在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一系列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的基础上兴起的。由于各地区、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经济状况、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各自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和政策均有较大差异。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意识形态多元。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方面,呈现多元态势,主要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是基于各个民族特点提出的社会主义主张的统称,具体到各地区各国家名称有所不同,如非洲有称阿拉伯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的; 在拉美地区有称社群社会主义、劳工社会主义、21 世纪社会主义的等等。各社会主义之间,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相互间有着本质区别,但有些观点主张也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之处。总之,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是客观存在的。
二是道路模式多样。世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和各民族国家范围内发展程度是不平衡的,相应地欲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容和形式、道路和模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表现得更为明显突出,不仅社会主义五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实践模式各不相同,广大亚非拉地区的社会主义实践更是表现为多种多样,有搞武装斗争的,有走议会民主道路的,有通过工人运动、民主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女权运动等各种反资本主义体制和反资本主义秩序的运动推进社会主义运动的。总之,基于地区性、民族性、群众性的因素使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模式呈现出突出的多样性特点。
三是政党关系多变。政党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是各国的决策核心和政策源头,不同的政策主张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影响着政党关系变动。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争取其国内实现社会主义的政党的性质、力量、影响各不相同。有的无产阶级政党能起主导作用,有的组织程度不高、力量较弱,往往附属于其他政党; 有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活动,拥有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党员成分复杂,有工人、农民、自由职业者、工商业资本家、政府雇员、中下层军官,甚至有地主、资本家,实际上号令很难统一。政治制度也很不一样,有一党制、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军事独裁制。上述种种因素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复杂多变,时而上台,时而下台,时而联合,时而分裂,影响着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
4.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曹长盛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此,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活动和生活在社会主义实践之中,使得争取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的斗争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它为亚、非、拉广大地区提供了重要经验,对推动发展中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十分有益的借鉴意义。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新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自己生动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推动并将进一步推动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变革和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起到中流砥柱和引领作用。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胡振良教授也强调在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应该处理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民族道路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才能在促进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作用,让更多的人自觉地认识中国道路及其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与此同时,对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借鉴,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的内涵,增强国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增强 “四个自信”。
5.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研究视角
胡振良强调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应本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国外与中国相结合的原则,客观与深入地了解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既可以从法律视角进行专业研究,也可以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落后国家和现代文明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认识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他认为,资本主义创造了现代文明,但是在现代文明矛盾的基础上产生了社会主义。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作为新社会的因素改造了现代文明; 社会主义在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现代化的新路。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主义还有主导和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现实性,但是社会主义 ( 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在现代文明发展中有更大的潜力,也代表了现代文明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如果能够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就一定能开辟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引领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
中央编译局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常务副主编王瑾研究员则从智库研究的视角阐发了对研究此类问题应该注意的方面。他指出,不仅要做动态跟踪,而且应该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历史与理论的分析。要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研究社会主义的兴衰;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并且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而是应该通过比较研究来推动包括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研究在内的世界社会主义的深入研究。
6.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学科建设
蒲国良从高校教学视角阐发了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研究与教学的几点看法。从学科建设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研究在教学中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如何定位问题。是把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还是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来研究? 现有高校教学一般选择后者。如果将其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那么就得考虑如何定性问题。在定性中首先要界定的是概念问题: 是把亚非拉国家社会主义看作政治概念还是地理概念? 若将其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设置一门学科,就得考虑将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纳入其中,包括原苏东地区的社会主义运动。二是框架体系怎么设置问题。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领导者有共产党、有民主党、有民族主义政党,还有左翼政党等。是按照地域,还是按照共产党、社会党等去划分? 三是研究方法问题。高校教学不能仅限于描述,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越南、古巴、朝鲜和老挝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潘金娥研究员就越共十二大以来整党治党新精神新措施做了全面解析。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和近年越共党内出现的复杂形势,2016 年 1 月召开的越共十二大在报告中对越共十一大关于党建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进一步强调了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越共在十二大后颁布了多个决议并出台了相关措施,明确了当前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加大打击各种消极和腐败现象。例如明确了党建的 10 项任务,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对十一大提出的 8 项任务进行了补充,并明确了具体治理措施。越共十二大以来再次推出的系列整党治党措施,有助于落实十二大精神。尽管目前还难以看到实际效果,但无疑有利于制止十二大前党员政治思想分化和党风下滑颓势,有利于越共统一思想,有助于维护越共政权的稳定,有利于越南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研究员就古巴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模式更新的理论及实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2016 年 4 月召开的古巴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原则上通过了 《古巴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模式的理念》 ( 以下简称 《理念》) 这一重要文件。这是古共首次制定的有关 “更新”古巴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模式 ( 即改革开放) 的理论文件。他从11个方面梳理了古共七大制定的 《理念》提出的主要观点,并将古巴模式 “更新”的特点归为以下六点: 一是古巴更新模式的目的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二是古巴模式的更新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三是古巴模式的更新进程的渐进性。四是美国因素对古巴更新模式的制约。五是古巴更新模式有着良好的社会基础。六是古巴一般不使用 “改革”的提法,而是使用“更新”这一提法。随后列举了古巴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对古巴模式更新有利的条件。据此展望了古巴的 “更新”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未来,认为这一进程将是渐进、稳步和谨慎的,古巴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还会出现曲折,但古巴社会主义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二局刘峰对朝鲜社会主义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他首先对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三代朝鲜最高领导人在社会主义认识方面 (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发展动力) 和朝鲜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 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对外经济合作以及国防建设) 等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朝鲜建设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一是出于维护政权安全的要求; 二是特殊的地缘政治; 三是朝鲜大力发展核导所致; 四是朝鲜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五是朝鲜受到中国的影响。例如金正日在每次访华后都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2010 年 5 月,时任朝鲜国家领导人金正日在访华后,与中国就中朝共同开发和共同管理朝鲜罗先经济贸易区和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达成共识。最后,他还对朝鲜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朝鲜声称要建设成 “思想政治强国、经济强国、核拥有国”。鉴于朝鲜目前的发展现状,朝鲜声称的 “经济强国”实现的难度很大。朝鲜声称要建成 “思想政治强国、核拥有国”是有一定威慑力的,但在目前半岛冷战的架构下以及西方的遏制下,其社会主义的发展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决定朝鲜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核心关键首先是维护金氏政权的安全。至于什么样的制度体系会更符合其自身利益,朝鲜对此也是有自己判断的。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二局综合处梁大宗和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杨永建教授分别就老挝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面临的挑战以及有待研究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与总结。一是老挝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情况。1975 年 12 月 2 日建国后,老挝人民革命党急于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于是完全模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过高地确定了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犯了冒进和脱离本国实际的错误,导致国内经济徘徊不前,甚至陷入重重困境。二是老挝推进革新的实践。自 1986 年 11 月召开的四大以来,老挝人民革命党对急于求成的思想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敢于拨乱反正,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制定了符合国情和新阶段时代趋势的正确的革新路线,即政治革新、文化革新、社会革新和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的全面革新开放路线。三是老挝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及面临的挑战。虽然当前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但未来老挝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例如: 党的执政地位会继续巩固、经济发展进程逐步加快、社会将进一步和谐稳定、东盟共同体成立带来了发展机遇,特别是自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老挝积极参与、主动融入,为本国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老挝从 “陆锁国”变为 “陆联国”,逐步摆脱最不发达国家的状态。四是基于老挝目前基本国情的分析和基本判断,尚有几方面问题有待研究: 老挝经济革新的突破口在哪里? 今后发展的模式路径应该是怎样的? 老挝全民信教,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如何体现? 面对东盟一体化深入推进阶段以及中国倡导 “一带一路”的机遇,老挝如何调整对内对外的决策也尚不清晰。
三、南亚和其他亚洲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新进展
在亚洲地区,除了中国、越南、古巴、朝鲜和老挝五个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之外,南亚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也经历了在民族解放运动、反殖民主义和反帝国主义斗争基础上兴起、发展到逐步衰落的过程。与会专家围绕这一主题,就南亚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发展的困难进行了讨论,对其未来发展做了预测,为今后从事南亚社会主义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新的研究视角。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二局综合处贾鹏副处长首先就 “南亚地区社会主义发展的几个特点”做了分析。一是南亚共产党是南亚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南亚大约有 50 个共产党,其中大约 60% 以党命名。南亚地区共产党分布地域广、人数多、力量比较强。虽说其命名存在差异,但在指导思想、斗争纲领和政治策略上都体现了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奋斗目标。其中有些共产党在国内不仅是合法政党,而且能在中央或地方参政或执政,所以他们提出的一些具体的纲领和政策能够得以落实。但由于对斗争目标、理论纲领、斗争策略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南亚共产党呈现出多样性。二是南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运动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创新。特别是苏东剧变之后,他们对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一些重要概念。三是南亚共产党在长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中,探索着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路线和斗争策略。由于南亚地区宗教和种姓的因素比较突出,一些宗教观念根深蒂固,南亚共产党在选择斗争方式以及处理同执政联盟的关系上,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灵活的措施,以便扩大自己的支持基础。
随后,他还分析了南亚共产党从最初的不断发展到曾经的一度辉煌,再到现在逐步进入低潮,面临着一些困难的原因: 一是因为南亚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主要关注于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福利的提高。但由于南亚共产党给出的政策针对性不强,所以在民众中丧失了号召力和感召力。二是在于如何保持本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三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年轻人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高。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汪亭友教授就 “尼共 ( 毛) 领导的尼泊尔革命的意义和经验教训”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一场由尼泊尔共产党人领导的旨在改变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命运的正义斗争,是一场为了推翻旧制度创建新社会的进步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具有无产阶级性质。对于尼共 ( 毛) 领导的尼泊尔革命的经验教训,汪亭友认为,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基本原理至今没有过时。二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代,像尼共 ( 毛) 这样的小国小党在没有强大外援的条件下,能否独立自主取得本国革命的胜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三是尼泊尔革命有着不同于中国革命的国内环境,尼共 ( 毛) 丢掉了枪杆子和根据地,失去了人民群众,致使和平实现国家和社会变革的道路越走越艰难。
河北经贸大学尼泊尔研究中心张树彬副教授就 “尼泊尔共产党的演变与尼共 ( 毛主义) 的分合”做了梳理、分析和预测。尼泊尔共产党成立以来历经多次分裂组合,目前有尼共 ( 联合马列) 和尼共 ( 毛主义中心) 两大共产党组织。目前,尼泊尔地方选举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已经顺利举行,尼泊尔政局的三党鼎立局面未发生根本改变,联合马列成为选举的大赢家,毛主义中心被进一步边缘化。在对尼政党外交政策上,中国应当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尺度来制定对尼外交政策,不以意识形态远近在政党之间选边,与各党的友好交往会减少政党轮替对中国利益的冲击,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对尼投资风险。应加大对尼泊尔这样的友好国家的援助力度,加快中尼自贸区建设进程,着实推进中尼之间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互联互通,以促进经贸合作、宗教文化与人文交流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王静副研究员围绕 “菲律宾共产党: 重塑菲美、菲中关系的潜在力量”问题,从对菲律宾共产党的实力评估以及菲律宾共产党对杜特尔特总统的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判。菲律宾共产党成立于 1930 年,1967 年发生分裂,后于 1968 年在西松的指导下重建,即信奉毛泽东思想的 “新菲共”。“新菲共”有两大武器,一是 “武装斗争”,于1969 年 3 月 29 日成立了 “新人民军”; 二是 “统一战线”,即 1973 年 4 月 24 日成立的 “菲律宾全国民主阵线”。后者在菲律宾公开合法地存在,并对主流社会产生了非常广泛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新人民军较之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战斗人员的数量都更大,武器更加精良,战斗人员素质更高。新人民军领导下的民兵数量已达数万人,工人、农民、妇女和青年组成的群众自卫组织也已达到几十万人规模。虽然阿罗约政府和阿基诺三世先后实施了削减革命力量的剿灭计划,但这一战略目标远未能实现。由于菲律宾亲美的寡头家族及军队无法消灭菲共及其新人民军,因此,菲共与杜特尔特左翼政府的和谈和解策略就有了一定的空间。
对于杜特尔特总统曾在大选中自称是一名 “社会主义者”的言论,菲共认为 “语言是廉价的———特别是在竞选中,他必须通过行动证明自己”。菲共也一度澄清和回应了杜特尔特是新人民军官方候选人的说法,批驳这种报道为 “纯粹的谎言”。菲共认为, “作为一名公开宣称的‘左派’,杜特尔特有望成为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位不是作为傀儡而受美国控制的总统”。菲共同时认为,杜特尔特的勇气还有待检验———要看他能否彻底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在国内施行真正的土地改革以及国家工业化政策。
此外,对于杜特尔特当选菲律宾总统,菲共分析评论认为,杜特尔特当选标志着菲律宾现行政治体系危机的不断加深,是统治阶级内部派系冲突和矛盾的产物,但杜特尔特政府也面临着强劲的挑战。最后,基于杜特尔特坚决的反美立场和 “左倾”的、社会主义的倾向,菲共也表达了与杜特尔特政府在一个民族团结、和平、发展的框架内建立政治联盟的强烈愿望。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朱传忠博士对伊朗共产党组织的新发展作了较全面的梳理和探析。在伊朗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个共产党组织,如伊朗共产党、人民党等,还有多个左派组织。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伊朗的共产主义组织出现了新的变化,活动方式主要以境外活动为主,呈现出派别多样的新趋势。目前主要代表性组织有伊朗人民党、伊朗工人党、伊朗工人共产党、伊朗共产党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义四个部分。21 世纪以来,伊朗共产党组织的发展状况,可以简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伊朗共产党的国际地位影响大,但国内地位不容乐观,处于边缘、非执政、流亡的状态,伊朗共产党组织的活动范围多不在伊朗国内,主要在欧洲国家从事活动。二是伊朗共产党组织的派别多样,有工人党组织、工人共产党,还有老牌的人民党,也有成立不久的伊朗共产党 /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义。三是从活动方式来看,伊朗共产党组织尤其重视媒体的作用,如伊朗人民党有波斯语、德语、英语三种语言的网站; 而伊朗共产党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义则有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网站; 再如伊朗工人共产党的网站则有波斯语、土耳其语、德语、英语网站。
四、非洲和拉美国家的社会主义研究
中联部四局南部非洲处周国辉研究员介绍了南非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现实。具体包括南非共产党在新南非成立前后对南非社会主义的探索、南非社会主义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及对南非社会主义前景的展望。新南非成立之前,南非共产党对南非社会主义的探索遭遇到不小的阻力,社会主义思想在南非被长期禁锢。1994 年新南非成立之后,南非共产党与非国大、南非工会大会结成了三方执政联盟,成为参政党,大批干部进入非国大,在中央或地方议会出任领导人,掌握了一定政权。这些南非共产党干部在南非政权内推进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为南非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与重要机会。如何处理政权问题,一直是南非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是南非共产党建设南非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作为非国大的执政盟友,推动非国大向左转,在南非政权中渗透社会主义元素,是南非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路。
目前南非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以下挑战: 一是南非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总体不利。二是南非执政的政治依托———非国大正进入历史低潮。三是南非共产党同祖马总统在政治上已经决裂,关系处于历史的冰点,因此其推动社会主义的能力降低。四是南非工人阶级力量处于历史低潮,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不断削弱。南非共产党已经认识到这些挑战,并在十四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应对严峻挑战。整体而言,南非共产党建设南非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趋好,其探索的民族社会主义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郑海祥介绍了 “金融危机以来南非共产党的发展状况”。南非共产党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共产党,是当前非洲最强大的共产党组织,是南非政治生活中参与执政的政党之一。金融危机以来,南非共在政治理念方面,正确分析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性质及影响,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环境正义的内在关系。在政治战略和策略方面,通过完善党的指导原则、组织原则、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和巩固 “三方执政联盟”,南非共保持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形象。在政策议程方面,南非共将化解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根除腐败现象、实施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正义确立为核心政治议题,并依托于 “三方执政联盟”付诸实施。南非共做出这样的努力和调整是基于三方面的原因,即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模式弊端凸显,南非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阶层的新变化,以及深入推进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要求。分析和研究金融危机以来南非共的发展状况,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新态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潘西华副研究员就 “历史性作为深入研究非洲社会主义的新路径”谈了自己的看法。非洲社会主义作为非洲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潮和意识形态,曾一度成为当代非洲广泛流行的一种政治思潮,也是许多非洲国家在独立后选择和奉行的一种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非洲社会主义作为非洲国家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思想理论和政治选择,归根结底是非洲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原因。历史性研究视角的引入,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具体来说,在进行非洲社会主义研究时,应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结合非洲史研究,二是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三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四是结合非洲社会主义领导主体的历史。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三局综合处朱悦处长就 “阿拉伯左翼的现状及对社会主义的看法”作了详细阐述。他首先对一些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将伊斯兰阿拉伯与社会主义合在一起提是不科学的。阿拉伯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更多是过去的概念,适用于苏东剧变之前,但目前尚未有更合适的概念来代替阿拉伯社会主义的提法。目前,在总体上看,阿拉伯左翼落后于南亚、拉美地区,究其原因在于中东地区伊斯兰宗教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阻碍因素。此外,这些地区建立的亲美政权或威权政权同样不希望左翼政党和社会主义因素损害他们的利益。在双重夹击下,阿拉伯左翼政党和社会主义运动处境艰难。加之长期不能参政,不能更好地向选民展示自身理论的正确性和优越性,缺少对选民的吸引力。
在“阿拉伯之春”后,阿拉伯左翼力量获得了喘息机会,加强了内部团结,得到了一些新的发展。在世袭和君主制国家,阿拉伯左翼力量也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阿拉伯左翼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逐步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失败只是一种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希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度越来越高。在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过程中,他们逐步认识到,只有促进马克思主义阿拉伯化,才能实现阿拉伯社会主义。总体而言,尽管阿拉伯左翼整体来看比较弱,但该地区国家的左翼政党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需要我国继续团结、支持他们,加强与他们的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部孙应帅研究员从民族解放运动和现代化转型的视角,用 “2233”对阿拉伯共产党在威权政治解体与转型困局中的抗争进行了概括。发端于 2011 年底的 “阿拉伯之春”已经过去了六七年有余,从其积极的意义看,由于阿拉伯民众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自发地要求结束威权政治、建立民选政府、促进国家转型,因而算是一次难得的民族觉醒和寻求变革与进步的社会政治运动。但是,运动在不成熟的条件下造成了社会动荡。长期威权统治和独裁强人的倒台并未迎来自由和稳定,反而使阿拉伯世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陷入了 “民主失序”和 “转型困境”两个困局。其结果是长出了两朵 “恶之花”,一是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崛起,二是恐怖主义滋长。目前阿拉伯共产党面临三个迫切任务和三个历史任务,阿拉伯地区的主要共产党组织为了应对威权政治解体与转型之痛,纷纷在困局中努力抗争,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力求努力遏阻政治伊斯兰力量的崛起,积极打击极端宗教势力和恐怖主义。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刘志鹏副教授从史学视角介绍了 “阿根廷庇隆政府的第三世界主义外交”情况。冷战时期,庇隆政府的 “第三立场”,具体体现在阿根廷的外交实践中。从 1946 年到 1954 年,连续两届庇隆政府在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上都主张 “第三立场”学说,强调反帝目标。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阿根廷的外交政策一度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拉美政治经济的发展,阿根廷逐渐意识到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发展经济贸易往来的必要性,并于 1979 年加入不结盟运动,成为不结盟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20 世纪 80 年代,阿根廷第三世界主义外交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温和、稳健和务实的外交政策成为阿根廷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特点之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世界会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