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再认识及其启示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7-12-30 15:57:03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对苏联社会主义再认识及其启示

周杰

【摘要】为了在俄罗斯重建社会主义俄罗斯联邦共产党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70 余年建设历史的再认识和再评价坚定回击了对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各种攻击和歪曲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经验教训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所得出的见解和结论对于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联邦共产党 苏联社会主义 反思 启示

对十月革命的再认识

为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俄国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派别和势力对十月革命进行了猛烈攻击。他们否定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将之视为灾难的起点和根源。为此,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根据历史事实对十月革命及其伟大历史意义进行了客观评价。

充分肯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针对俄国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派别和势力关于十月革命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少数人策划的一场政变,从而否定其发生的必然性的说法,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指出,1917年爆发的十月革命是顺应俄罗斯人民意愿、受到人民拥护的革命,是将所有权力移交给劳动者,是合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俄罗斯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当时的执政者为了使统治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不惜在战争中放弃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致使整个国家和全民族民众遭受极大的痛苦和磨难。因此,唯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将全体俄罗斯民族解救。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充分掌握了马克思、恩格斯遗留下来的宝贵理论财富,并且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科学揭示并运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分析了当时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因素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积极评价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十月革命的爆发使得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新时代。十月革命不仅为俄罗斯建立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而且促进了多国先后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纲领的无产阶级政党。

针对那种以苏联解体来证明十月革命搞错了的言论,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明确指出,即使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遭受了暂时的失败,绝不能依此完全否定十月革命在整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乃至在整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由此重申:它将自始至终坚定不渝的忠实于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和十月革命所给予人们的伟大理想,为在俄罗斯重建社会主义不懈奋斗。

对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苏共对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行了全面否定。苏联解体后,对斯大林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建设成果抨击和否定更为激烈。俄罗斯共产党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反驳,对这一时期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进行了再认识和再评价。

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进行了辩护和重新阐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论述是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模式的基础,也是集中针对其社会主义理论的争论和否定的焦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着重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进行了辩护和重新阐释。

针对斯大林所集中阐述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俄罗斯联邦共产党认为这正是对社会主义形态进行科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构建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

斯大林指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即土地和工厂等己经从资本家那里夺取过来并转为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群众所有”。①关于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制度中占统治地位的重要论述,是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中的核心思想,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大社会制度间的本质区别。

第二,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指出:“生产的发展所服从的不是竞争和保证资本主义利润的原则,而是计划领导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原则”。②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提出,斯大林这一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就是确立计划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开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将人类社会发展提升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废除了生产活动的自发性,而且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领导社会生产实践。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较于资本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第三,实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斯大林指出:“国民收入的分配不是为了保证剥削阶级及其为数众多的寄生仆役发财致富,而是为了不断提高工农的物质生活和扩大城乡社会主义生产”。③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对此解释说,实施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所独有的、最具有特色的,并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分配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本评价标准。就社会生产本身而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并不大,因此分配制度就成为了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分界线。俄罗斯联邦共产党认为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要求,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1952年斯大林对此作了十分明确的表述:“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④这种基本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必须遵循的。

第四,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斯大林指出:“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政权己经被推翻而代之以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的政权”。⑤斯大林的这段重要论述,在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看来,其核心思想阐明了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通过所有劳动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政治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自己的国家。

第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占主导地位的,是无产阶级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指出,这揭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方面的本质特征,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依据以上特征,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作了一般性界定:“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其政治基础则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为先锋队的人民群众政权。消灭剥削,全面、合理地发展全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其福利保障待遇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⑥因此,斯大林所提出的五大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科学评价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这些基本特征对社会主义生产制度和分配方式的特殊性进行了简明而科学的阐述。这五个基本特征不仅适用于初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同时也为此后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一种基本标准。斯大林所阐述的社会主义五大特征理论是结合苏联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充分肯定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反共势力竭力抹黑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彻底否定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对此,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指出,卫国战争的胜利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且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史实决不能歪曲否定,斯大林在这次伟大战争中起的领帅作用更不容忽视。

20105月,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在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前夕指出,斯大林作为卫国战争时期的政府元首,高度负责、灵活处理,每一个决定都是正确的,更是十分英明的。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集中了全部优势力量,既保护了国内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利益,又保护了国家的国防利益,击溃德国法西斯侵略者的阴暗计划;发展战时经济,转移工业资源,全面协调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确保前线的需要。在卫国战争结束后,迅速恢复国家建设,并取得了核能和太空事业等一系列的辉煌成就。

对后期苏联社会主义的反思

1964~1982年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出现了全面否定的观点,其中用“停滞时期”称呼勃列日涅夫时期就是重要体现。一些人认为,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停滞和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就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辩证的评价。

不存在所谓的“停滞时期”。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用事实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路向前,并未出现所谓的“停滞时期”滞怠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国家经济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新的电子工业、微生物和原子能机械制造工业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农业土地改良技术革新也大踏步前进。整体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愈加完善,军事实力不断提升,美苏之间形成了均势,有效制止了又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个时期无论从国防到地质,还是从航天科技到农业科技等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完成了国民经济建设任务。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特别指出,伴随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能力与日俱增。勃列日涅夫时期在诸如萨彦斯基、西伯利亚、南雅库茨克、布拉茨克、乌斯季一伊利姆斯基此类人口较为稀少,施工难度较大的地区兴建了一批大型区域生产综合体,特别是在西伯利亚,仅在20世纪70~80年代的十年时间内就兴建了四十余座城市。随着工业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西伯利亚成为了发展重心,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如今俄罗斯巨大的石油储备。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就再没勘探到中等以上容量的矿藏资源。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确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失误。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指出,不可否认的是,勃列日涅夫后期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政治体制僵化。首先表现在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通过以党代政的形式加强权力集中,个人独断主义趋于严重,并形成了领导干部终身制,最终形成了所谓的“特权阶层”导致腐败滋生,为苏联解体埋下了严重隐患。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强调,对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否定是导致苏联共产党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在苏联,从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开始,就形成了一股否定和抹煞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政治势力和思潮,戈尔巴乔夫时期更是掀起了否定和攻击苏联历史的新狂潮。通过丑化和攻击苏联社会主义历史,在苏联民众中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就是不断犯错误的历史、是充满罪恶的历史的印象,在这种错误引导下,在苏联形成与过去的历史彻底决裂的氛围,这必然导致苏联亡党亡国。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肯定和宣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历史真相唤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使人民认识到在俄罗斯重建社会主义,是俄罗斯社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对苏联社会主义反思的启示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从苏联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对苏联社会主义历史全盘否定的恶果,认识到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对于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坚定地回击了对十月革命的攻击,充分肯定其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功绩。面对对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的攻击和否定,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更充分地肯定了其历史功绩,并辩证分析了后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失误。俄罗斯联邦共产党这种对待苏联社会主义历史的态度基本上是可取的,对我们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相关逻辑论述,斯大林针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进行了一般性总结,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具体的实践验证,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在苏联建设发展的历史时期,这个实践模式强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对国际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引领和示范作用。所以,这个实践模式成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应当承认,这个模式既有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一面,同时也有脱离现实,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一般结论教条主义理解的一面。其主要缺陷是:脱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实际和公有制所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生产力基础,将全民所有制或国有制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集体所有制只是其过渡形式;为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将按劳分配等同于绝对平均主义;为实现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在整个经济领域实行高度的计划调节。虽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个模式及其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解的局限不断暴露了出来。然而,在苏联的僵化体制下,不是对其加以及时的改革,而是将其神圣和固有化了,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性模式和一般性特征。鉴于各方面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基本照搬了这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而且全面接受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阐释,同时将之作为固定的思维方式和坚持践行社会主义的衡量标准。

邓小平对基于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说并没有进行简单的抛弃,而是辩证否定。因为基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说,虽然在形式采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提法,但已经赋予其自己的解释,特别是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将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和市场经济等同起来的论断是单一的、片面的理解。我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在这种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片面的理解下确立起来的。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失误。具体分析,就是没有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没有真正找到与我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相符的表现形式。单一地对生产资料纯粹公有的社会制度和分配方式的追求,不惜超越一般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绝对性地将计划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之间划等号,把市场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相等同。邓小平辩证地否定了这一论断,并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抛弃了其片面性,保留了其合理的方面,从而深化和推进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俄罗斯联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YJC710010


【注释】

①②③⑤《斯大林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年,第280~281页。

④《斯大林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

598页。

⑥罗曼·谢尔盖耶维奇:“反思社会主义本质”,ht t p://

www.kprf-kaluga.ru/offices/index/524.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