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7-12-11 14:39:09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严庭国 廖 静

摘要: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 阿拉伯国家纷纷建立了共产党。 在抵抗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中,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组织规模很小, 力量有限, 生存艰难, 这些共产党均未出现过辉煌和繁荣。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无法摆脱前苏联的控制, 缺乏理论创新, 意识形态僵化;对本国国情认识不足, 在民族问题上立场摇摆, 弄僵了与许多民族主义派别的关系, 最终导致自身发展严重受阻。

关键词:阿拉伯国家;共产党;发展

在国际共运史的研究中,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是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领域。由于受阿拉伯世界特殊的民族生存环境和宗教意识的影响 ,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组织规模一般很, 主导作用有限, 既没有出现过个体的辉煌, 也没有出现过整体的繁荣 。鉴于我国理论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有限, 本文尝试对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发展状况、 影响和教训作一分析, 以增进人们对它们的认识

一、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创立

阿拉伯国家的共产党最早创立于 20 世纪 20 年代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 一些阿拉伯知识分子通过留学西方及研读西方著作或与中东地区的社会主义者相接触 , 开始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及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不过,当时的的阿拉伯国家尚不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土壤 , 资本主义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 阿拉伯世界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 部分地区甚至处在更低级的部落制生产关系阶段, 具备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几乎不存在。但阿拉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而是出于对西方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的厌恶, 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渴望, 便幼稚地张开双臂欢迎马克思主义 。显而易见, 由于缺乏社会政治、 经济和组织基础, 这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在阿拉伯社会留下深刻的政治痕迹, 更难以担当起阿拉伯社会发展先驱者的角色。

随着列宁主义的诞生以及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兴起 , 上述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维埃建设的成就, 极大地鼓舞了阿拉伯马克思主义者的斗志。1918, 在当时尚处于法国殖民统治下的两个北非阿拉伯地区 ———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 , 分别建立了共产党组织 , 它们都是作为法国共产党的支部而活动的。这两个党组织后来分别于 1936 年和 1939 年独立为阿尔及利亚共产党和突尼斯共产党, 并把反对外国殖民统治、 实现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共产国际成立后 ,阿拉伯国家出现了一个建立共产党的高潮 1920 , 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巴勒斯坦地区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并在此基础上于 1922 年建立了独立的巴勒斯坦共产党,采取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政治立场。该党于 1924 年得到共产国际承认

在叙利亚和黎巴嫩, 1920 年在贝鲁特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又称斯巴达克斯小组), 在此基础上于 1925 6 月正式成立了叙利亚 -黎巴嫩共产党 , 1928 年加入共产国际 。在后来的二战期间 , 叙利亚 -黎巴嫩共产党分解为两个独立的政党 , 即叙利亚共产党和黎巴嫩共产党。

在埃及 , 开罗、 亚历山大 赛德港等大城市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小组 , 1920 年联合创立了埃及社会党 , 1922 年更名为埃及共产党 , 主张反对帝国主义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和实行社会民主 。该党于 1923 年得到共产国际承认。

1934 3 31 , 来自伊拉克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在巴格达召开会议 , 宣布组建一个名为反抗剥削和殖民委员会的统一组织。此后不久, 该组织更名为伊拉克共产党, 主要成员是工人 农民、 手工业者和平民学者, 将解放国家、 促进社会进步、 建立民主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奋斗目

苏丹共产党成立于 1946 , 其前身是苏丹民族解放运动。在 1971 年前, 该党与伊拉克共产党是阿拉伯世界两个最有影响的共产党。苏丹共产主义运动从一开始就因其与本国现实的良好结合 , 而呈现出独特的发展优势 。从 1946 年到 1956 年苏丹独立, 苏丹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民族解放运动, 为将苏丹从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而努力奋斗。因此 , 该党在苏丹革命的艰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苏丹独立后仍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

二、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曲折发展

20 世纪 30 年代, 在苏联、 苏共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下, 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共产党。然而, 当时任何一个国家的共产党员人数都不曾超过一千人 , 在某些国家, 共产党员的人数甚至可以用十位数来计算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尤其是苏联 1941 年加入盟国之后 ,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组织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 , 开始逐渐发展壮大。鉴于世界局势的骤变和国家主权独立的需要 , 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共产党都暂时放弃了原先的革命计划 , 投身于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全力支持盟国的战争 。如叙利亚共产党领袖哈立德·巴格达什, 1943 年的议会选举中提出了非常温和的社会改革计划, 不仅否定了以革命的方式实现共产主义 , 甚至不再提及在叙利亚和黎巴嫩渐进地实现社会主义, 而仅仅指出:叙利亚共产党为之奋斗的方向 , 是引入一种被所有人所接受的必要的民主改革 , 以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 , 进一步落实民主化的劳工立法, 协调劳资关系;要求国内的土地和资本所有者同情农民 , 努力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文盲和疾病, 实现灌溉农业 机械农业和肥料进口。正因如此, 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政府也就默认了共产党的活动 。另一方面,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发展还得益于它们在战争中英勇抗敌所树立起来的威信, 以及苏联在欧洲战场上以杰出的军事能力为共产党人赢得的声誉 。此外, 战争还大大刺激了阿拉伯世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 , 为阿拉伯国家共产党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工人阶级基础。

鉴于以上原因, 19411945 年成为阿拉伯国家共产党迅速扩张的时期 。据有关资料显示 , 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的党员人数从 1941 年的 3000 名增加到了 1946 年的2.3 万名 。在伊拉克, 苏德战争爆发后, 伊拉克共产党加入盟国阵营 , 竭尽全力支持伊拉克境内的英国军队 , 大大缓解了它与政府当局的关系。在该党主席尤素福·萨勒曼·法赫德领导下, 伊共党员深入到各个城镇 各个行业广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 , 吸纳工人和农民入党, 将党组织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埃及 , 受苏联 1943 年卫国战争胜利的鼓舞 , 亚历山大 开罗等地纷纷组建共产主义团体, 并在各地广泛发行共产主义期刊 《黎明报》 , 使埃共党员人数明显增多, 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这一个派别就有一千多名成员和支持者

二战后, 随着冷战的爆发 , 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处境急剧恶化 , 各国政府再次掀起压制共产党的高潮, 且程度愈演愈烈。在伊拉克, 由于战后经济萧条 , 物价暴涨, 伊共领导工人示威游行, 要求政府驱逐英国殖民者, 给予伊共合法集会、 宣传的政治权利 , 结果遭到费萨尔王朝的镇压 1947 , 包括伊共创始人、 第一任总书记法赫德在内的 16 名共产党领导人, 以传播共产主义的罪名入狱 , 随后又有众多共产党员陆续被逮捕, 被杀害。1949 年法赫德遇害后, 伊共分化为五个派别, 各自宣称自己是正统的共产主义者 , 各有自己的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 。虽然该党于三年后又重新组建 , 但始终内外交困 , 过去的规模与影响不再, 以致美国中情局的有关资料说 :“我们怀疑 , 在伊拉克是否还存在所谓的共产主义团体。

在埃及, 鉴于共产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 , 当局一直视其为潜在的统治威胁 。战争结束后 , 当局再次强调其反共立场, 对共产党人进行镇压, 致使埃共的发展几近停滞 。埃共日渐衰弱的另一重要原因, 是其内部的四分五裂, 以及过分依赖苏联。1964 7 , 埃共宣布解散, 党员得以个人名义加入执政的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随着国家独立 民族解放运动浪潮的涌起 , 阿拉伯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和伊斯兰宗教政党获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间 , 而共产党组织要么被解散, 要么处于非法的政治地位 , 要么在转型中不断调整政治方向以适应生存环境。例如 , 叙利亚共产党作为民族进步阵线的一个成员, 1972 年一直处于半合法地位 。尽管它支持执政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领导 , 并派代表加入内阁, 然而其活动仍受到复兴社会党的严格限制。出于生存的需要 , 叙共采取了支持当局的立场, 这也使它失去了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支持。自 1973 12 月起 , 叙共内部因政见不合而分裂为两派:一派由哈立德·巴格达什领导, 赞成同复兴社会党合作, 并同苏联保持紧密联系 ;另一派以政治局委员亚德·图尔克为首 , 指责巴格达什专权 , 反对一切听命于苏共, 强调党的独立性。此外 , 还有一些持不同意见者组成了几个较小的派别。直到苏联解体以后 , 叙共才于 1991 年再次实现统一, 表示接受复兴社会党的领导 , 致力于团结国内一切爱国力量, 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

在黎巴嫩, 受两大宗教势力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影响 , 宗派主义组织和政党盛行,黎共势单力薄, 在国内政治舞台上难以有所作为 。面对频繁的内战, 黎共试图用马列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辩证地分析国内局势 , 主张以和平手段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黎共现有党员 1.5 万名 , 主要是工人 职员、 教师和学生。

苏丹共产党是阿拉伯地区为数不多的享有广泛民众支持的共产党, 尽管受到总统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的长期压制, 它还是成功地保存了自己的组织机构和支持者 1985 4 , 尼迈里下台后 , 苏丹共产党成为国内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这主要得益于它在国内问题上所采取的灵活的政治立场。

在埃及 , 1952 年革命胜利后 , 纳赛尔总统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 1962 年组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 , 在埃及推行社会主义 。值得注意的是, 纳赛尔所领导的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同共产党虽然在理论 性质、 纲领上不无相似之处 , 但正如纳赛尔本人 1962 5 月在全国人民力量代表大会上所强调指出的, 阿拉伯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宗教信仰 阶级 土地私有化 私有制和暴力革命这五点上存在着根本区别, 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 。因此, 纳赛尔视埃共为国内政治的威胁 , 认为其反对建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主张是当局执政的障碍, 经常对其进行压制 。后来, 埃共自行解散, 其党员大多加入了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

需要指出的是, 尽管南也门地区在 1967 -1990 年也建立过类似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政体 , 但其执政党也门社会党 (前身为民族解放阵线)完全不同于正统的共产党, 在意识形态上信奉阿拉伯民族主义和 20 世纪 60 年代的阿拉伯新左派主义 。在资本国有化 、支持工人运动等方面 , 该党虽然同阿拉伯共产主义政党有一定联系 , 但它拒绝接纳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 , 也从未在政治纲领中提出要实现共产主义

三、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影响及教训

回顾阿拉伯国家共产党发展的历史 , 可以发现, 这些党在其存在过程中始终步履维, 即使有所发展也很有限, 更谈不上兴盛 , 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党能获得足够力量将自己的政治纲领付诸实践, 更没有任何一个党能对本国政权构成威胁或成为执政党。虽然南也门的民族解放阵线 (即后来的社会党) 1969 年宣布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并建立了类似于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权, 但它既不能算是共产党 , 也没打算成为共产党。

尽管如此, 也不能完全否定共产党对阿拉伯政治、 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 在与苏联结盟抵抗西方帝国主义的问题上, 阿拉伯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 从而奠定了阿拉伯国家中立主义和不结盟运动政策的基础。另一方面 , 阿拉伯工会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各国共产党, 并且在许多国家中, 正是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运动促成了各国进步的工人立法。例如 , 叙利亚共产党和苏丹共产党 , 在上世纪 70 年代初都对本国工会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 , 阿拉伯共产主义运动对阿拉伯社会的政治气氛产生了根本性影响, 以纳赛尔主义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 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为代表的非共产主义左翼组织及其运动 , 都与阿拉伯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某种联系, 并从中获得不少启示。

但整个来看 , 各国共产党在阿拉伯社会政治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 , 本文认为主要有二 :

一是各国共产党长期无法摆脱苏联和苏共的控制 , 意识形态僵化, 缺乏理论创新。阿拉伯各国共产党大都是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资助、 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长期以来深受苏联内外政策的左右 。上世纪 20 年代中期, 苏联加强了对外国共产党的严格控制 ,逐渐将阿拉伯共产党纳入其内外政策的框架, 要求它们严格遵循共产国际的政策和指导。在 1928 年共产国际六大上, 苏联要求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共产党坚持革命目标和夺权理念, 反对它们与国内的资产阶级合作, 号召它们不要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 , 而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是到了 1935 年共产国际七大时 , 由于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 又转而强调要创建一个反帝国主义的联合阵线” , 要求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共产党与资产阶级建立同盟, 共同抵制帝国主义 。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始, 苏联再次加强了对阿拉伯共产党的严格控制 , 令其断绝同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阵线的关系, 重新坚持革命学说。在这种情况下 ,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大都盲目追随苏联的意识形态, 服从苏联现实政治的需要 。但由于苏联经常改变立场 , 有时甚至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政治立场, 致使阿拉伯共产党为迎合其政策不得不采取或左或右的政治策略, 严重脱离了本国客观现实 , 从而失去了许多政治资源

随着斯大林的逝世和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 , 苏共放松了对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控制, 但也放弃对它们的支持和援助 。相反, 苏联决定采取实用主义政策, 友好的态度来处理自己同阿拉伯各国新兴政权的关系, 这就将阿拉伯共产党置于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由于阿拉伯各国政府都采取了打击本国共产党的政策, 致使它们的处境相当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 , 各国共产党虽然进行了一些变革, 但并没能依据新形势研究本国实际 , 提出新的理论 , 在意识形态上仍沿袭着僵化的立场 。因此, 阿拉伯各国共产党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符合阿拉伯世界现实的理论 , 在意识形态上始终不过是苏联的附庸 , 将苏共视为世界共产主义和工人阶级运动的领袖 , 在内外政策上与其保持高度一致 , 从而为自身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二是各国共产党对本国国情认识不清, 在民族问题上立场不定 , 犯了一系列战略策略上的错误。

阿拉伯世界是一个民族和宗教色彩浓烈的世界。民族和宗教问题, 是阿拉伯国家任何一种政治力量都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 , 阿拉伯各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 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就摇摆不定。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 多数阿拉伯共产党倾向于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结成联盟 , 但由于自身人数少、 规模小 , 在阿拉伯反帝、 反殖运动中通常只能作民族主义者的尾巴, 致使许多共产党人对联盟采取了一种潜在的敌对态度。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阿拉伯各国相继推翻了西方傀儡政权或君主政权 , 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兴政权, 如埃及于 1952 年、 阿尔及利亚于 1954 年、 叙利亚于 1954 1956 年、 伊拉克于 1958 年都发生了反对殖民主义占领的武装斗争, 建立了新政权。在这种形势下 , 阿拉伯许多共产主义者都开始意识到 , 一个反对民族主义的政党在阿拉伯世界是没有前途的, 但也有很多人仍继续坚持激进立场。因此 , 阿拉伯各国共产党内部逐渐发生分歧 , 越来越多的领导人开始倾向于服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利益 , 要求改变党的政策, 公开表示支持阿拉伯联盟。经过激烈的内部争论和多次分裂重组 , 多数阿拉伯共产党开始采取更偏向于民族主义的立场 , 1964 年后的伊拉克共产党 1968 年后的黎巴嫩共产党和 1969 年后的叙利亚共产党。不过 , 这种立场转变始终是非常有限的, 因为共产党人尽管也承认民族主义的一些进步特征 , 但仍将其归结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1967 5 月召开的阿盟会议上 , 阿拉伯各国共产党提倡联合 ,这种联合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阿拉伯世界中进步力量的联合”,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阿拉伯联盟 。在 1968 年的联合会议上, 共产党人虽然表示赞扬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就及其建立的民族主义政体, 但仍回避对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认同, 继续强调进步联合” , 而不是阿拉伯联合。总之 , 这种模棱两可的立场破坏了各国共产党同众多民族主义力量的关系, 最终对自身的发展带来极大损害。

四、    阿拉伯国家共产党的现状

总体上看, 阿拉伯各国共产党目前独立生存 发展的空间较小 , 阻力较大 , 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面对困境, 许多共产党在理论纲领和政策目标上逐渐趋向于务实革新,提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国化” , 较少提及暴力革命与夺取政权, 更多强调民主和自由 , 但收效不大。

当今 , 在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中, 共产党力量比较分散, 党员或以独立身份加入其他党派, 或是小规模地活动于国家政治的边缘, 徘徊于地下活动和半公开状态之间 。如埃及共产党自 1964 年解散后 , 现仍处于地下状态 。一度力量强大的苏丹共产党和伊拉克共产党, 现今也只能在国内政治中扮演极为次要的角色 。在苏丹, 迫于国内战乱 、经济压力和失业困扰 , 许多共产党员、 中下层劳动者都远赴国外谋生, 给苏丹共产党造成很大损失 , 党内领导集团无心亦无力问鼎政权 , 党的奋斗目标仅仅是实现国内和平 、政治民主和经济发展 。伊拉克共产党自 2003 年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 结束了地下状态, 走上了伊拉克政治舞台, 但作为一直不大。只是在少数阿拉伯国家中, 如黎巴嫩 、叙利亚, 共产党仍有一定的实力和势力 , 以在野党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治。黎共现有党员三千余人 , 是国内唯一一个在 18 个教派中均有党员的政党 , 是阿拉伯政党大会的成员 。叙共于 1987 年分裂为巴格达什派和费萨尔派 , 各有五千多名党员, 且都是叙利亚的合法参政党 , 在议会和全国进步阵线政府中占有席位。

注释:

伊拉克共产党(阿拉伯文), 伊拉克共产党官方网站, 2005 5 18 , ht tp :// w w w.iraqcp.org /members3/ 0050518hisicp.htm.

努尔·马伊拉穆罕默德·阿卜杜·哈米德:苏丹共产党文献集(阿拉伯文), 2008 4 5 , http ://ww w.iisg.nl/ arab/ adocs/hifni.doc.

Tareq Y.Ismael , The Comm unist Movement in the Arab Wor ld , Taylor &Francis Group , 2005 , p15.

Tareq Y.Ismael and Jacqueline S.Ismael , The Com mun ist movement in S yr ia and Lebanon ,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 1998 , p231 -233

Charles Tripp , A hi story of Iraq , Cambridge Uni versit y Press , 2002 , p111 -115.

Rami Ginat , The S oviet Union and Egypt , 1945 -1955 , FRANK CASS &CO.LTD , 1993 , p25.

法德:也门共产党建立简史(阿拉伯文), 大会论坛网, 2009 3 14 , ht tp :// f orum.sh3bw ah.makt oob.com/ t76484.html.



作者简介:严庭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 研究方向为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政党;廖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科研秘书, 硕士, 研究方向为阿拉伯政治

文章来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0年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