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意大利共产党衰亡的原因初探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0-23 19:14:18

意大利共产党衰亡的原因初探

周华平

【摘要】 意共衰亡和苏联解体一样都属于改变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曾经如此强盛的大党和大国会突然灭亡,意共衰亡和苏联解体一样成了难解之谜。文章尝试运用历史事件合力论的方法分析意共,认为它的衰亡是由国际国内、党内党外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其中有意共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也有诱发困境全面爆发的外部因素。

【关键词】 国外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改名易帜;历史事件合力论

意大利共产党曾经是资本主义国家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共产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一直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党。意共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党,拥有辉煌的历史,对推翻法西斯独裁统治有着杰出的贡献,在意大利人民中拥有很高的威望。同时,意共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著名领导人葛兰西、陶里亚蒂和贝林格等因在探索意大利社会主义道路上富于创新而著称于世。在理论上,意共提出了著名领导权、工厂委员会、历史性妥协、结构改革论和第三条道路等一系列思想和主张;在实践中,意共较早强调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值得指出的是,意共在地方政府中拥有较大的影响,它积极参与地方选举,全国20个大区中的6个大区,有20多个大中城市的政府首脑由共产党人担任,其中包括罗马、米兰、都灵、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和等主要城市。

随着意大利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曾经辉煌的意共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陷入严重的困境。一方面选票逐年下降,意共从之前控制的大部分地方政权和城市中被排挤出来,另一方面,党内思想混乱,派别林立,甚至在主要领导人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分歧,再加上党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党员的平均年轻达到50岁左右。在1989年东欧剧变的巨大冲击下,意共面临的诸多困境逐渐演化成生存危机,经过全党上下长达14个月的激烈辩论,1991年意共二十大最终决定解散共产党,改名左翼民主党。同时党内的反对派退出,宣布建立意大利重建共产党。至此,一个拥有70多年历史,曾经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大最有影响的共产党不复存在。

意共衰亡和苏联解体一样,都属于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说苏联解体标志着世界上最早最大社会主义国家的灭亡,那么意共衰亡则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最大最有影响共产党的改名易帜。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解体是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发生的,意共这个西欧最大共产党的衰亡同样是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曾经如此强大的大国和大党会突然灭亡,而且发生的那么猝不及防和出乎意料,意共衰亡和苏联解体一样成了难解之谜。20多年来学者们都试图探究意共衰亡的原因,各自形成了许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虽然学者们表达观点的角度各异,但大多认同唯物史观的合力论。即,重大历史事件是一种合力作用的结果,意共衰亡也是由国内国际、党内党外诸多因素导致的结果。其中,有意共自身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也有诱发困境全面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外部因素。

一、战后意大利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削弱了意共存在的阶级基础

探讨意共衰亡的原因,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把意共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考察,从意大利经济社会和阶级结构出发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是欧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战前意大利生产所需 100%的橡胶、80%的石油、70%的谷物和40%的木材向来都靠国外进口,军事工业的生产常常因原材料不足而中断,民用工业部门生产效率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意大利的国债曾一度达到1万亿里拉,超过全国国民一年收入的9倍,国家面临着财政破产。”1 意大利在战争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大战的战争支出高达1459.36亿里拉,巨额国债造成了通货膨胀和金融混乱,大批中小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国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意大利社会孕育着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和冲突。战争和贫困使得选民对执政党和政府异常失望,选票纷纷投向意大利共产党,意共的力量和支持率均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实行混合经济制度,即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并存,意大利的经济社会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1945年意大利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938年的一半,但经过三年的努力,即已达到战前水平。同时,“国家加大了对住房、运输、铁路、公路、电视、电讯和农业的投资,并大量发展石油化工工业。 从1945 年 到1963年,意大利经济飞速增长,被称 为 ‘经济奇迹’”。2 随着战后意大利的经济奇迹,国内的产业结构和阶级结构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产业结构上,战后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农业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工业总体上呈增长势头,第三产业大幅度提升成为国内的第一大 产业。以1951年 和1986年数据对比为例,“1951年意大利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不包含国家管理)的比例分别为20%28.7%36.3%,到了1986年三大产业的比例则变化为4.3%34.4%47.6%。”3 在阶级结构上,意大利更是经历了急剧变化,“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70年的31%下降到1992年的19.8%,钢铁工人从1973%年的7.2万人下降到1990年的4.2%万人。与之相反,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从业人数从60 年代的13.5%上升到1992年的24.9%。这其中还不包括金融和企业界的服务管理人员。如加上这部分人,整个社会的第三产业人员占就业人数的70%以上。”4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工人数量的下降,削弱了意共存在的阶级基础。一方面,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使党的组织建设遭到挑战,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锐减;另一方面,传统的工人阶级队伍相对缩小,中间阶层迅速扩大,容易造成党的意愿与社会阶层意愿的不一致,有碍于党的力量和党的团结。

二、战后福利国家建设和政治民主的发展,降低了社会主义在意大利的影响力

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很大破坏,战后初期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十分困难,人民期望获得和平的生活环境和稳定的工作。福利国家建设应运而生,福利国家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社会国家”(Stato sociale),它是指由国家提供福利服务的制度,即国家对它的居民所有福利负责,国家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通过国家福利政策,战后意大利经济持续增长,并大大降低了贫困现象。有数据显示,意大利在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后,绝对贫困比例由30.7下降到14.3,相对贫困比例由19.7下降到9.15

与福利国家建设相伴随的是政治民主发展,194662日,意大利就国家的体制问题进行了全体公民投票,全民公投的结果是 54.26%赞成共和制, 45.72%赞成君主制,意大利由此正式命名为意大利共和国,意大利王国终结。在随后进行的立宪会议选举中,多个政党脱颖而出,天主教民主党得到35%的选票,意大利共产党得15%。全民公投和立宪会议选举标志着法西斯政权的垮台,政治民主的发展使得社会民主逐步恢复和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意大利由此成为一个多元化代议民主制共和国。

战后福利国家建设和政治民主的发展,能够有效保障公民的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自由。随着战后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广大群众的革命意识逐渐减弱。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在意大利的影响力逐渐降低。在既得的社会福利和权利自由面前,人们过去的社会主义理想和革命意识相对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实用的态度。过去,意大利有相当大一批知识分子和社会名流对资本主义持着批评态度,并为自己的批判立场而自豪。但是随着意大利福利国家和政治民主的推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再主张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在保留市场机制和民主政治体制的前提下,通过逐渐改良,使资本主义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他们更希望生产发展、社会安定,虽然对现实不满,向往更美好的新社会,但试图通过和平方式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尽量避免流血牺牲,不愿使用暴力手段.6 同时,革命意识的削弱和社会主义影响力的下降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更是如此,“工人阶级的整体性受到削弱,传统的阶级意识(如集体互助精神、团结战斗性、组织纪律观念和国际主义思想等)明显减弱,所谓的思想意识多元化倾向在发展,自主、自由和自治的要求加强,工会对党的自理性和独立性发展,工人对党的观念进一步淡漠。因此,从总体上看,工人阶级的政治素质‘有所下降’。这种情况在年轻一代人之间尤为显著,几乎过去一切对他们有约束力的东西都已失效,政党在他们眼里己成为毫无魅力的东西。”7

三、意大利的宗教和政党格局,制 约了意共的发展

意大利社会突出的特点是宗教势力强大,意大利信奉天主教,梵蒂冈教廷就在其境内,意大利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都带有浓厚的天主教色彩。全国有90%以上的民众信奉天主教,教会势力十分强大,天主教会创办的教会小学、教会中学多达 2000多所,著名的米兰圣心大学、国际社会科学自由大学和师范大学均是由天主教会创办。天主教会在工人、青年、妇女、知识分子中建有各种团体,在全国日报总发行量中,天主教日报占22.5%。意大利的天主教民主党是在梵蒂冈的授意下,由人民党、天主教联盟、拥护教皇派等天主教组织重组成立的。由于有天主教会的鼎力支持,天民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始了政治垄断,只有少数时间联合执政,但历届政府首脑和关键职位都由天民党担任。可以说,天民党的势力及影响十分强大,是一个超阶级的、群众性的大党。

据调查统计,1953年,在意大利民众中,认为共产主义和天主教教义可以相容的人仅占20%,面对如此国情,如何对待天主教会、天主教民主党,对意共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意共领导人葛兰西和陶里亚蒂在对待宗教问题上都秉持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力争在实现社会主义和寻求天主教政治联盟之间寻求平衡。尊重宗教对生活的观点和尊重所有宗教自由的原则是意共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并在1947年投票赞成将天主教定为国教的宪法条款。然而,意共的宗教政策并未得到梵蒂冈的认同,天主教坚信意共实际上敌视教堂,是随时推翻现存制度的邪恶力量,因而极力反对意共参与执政。为了实现主政宿愿,20世纪70nin年代以来,意共进一步调整战略,提出了“历史性妥协”路线和“民主替代”战略。至此,意共的政策路线进一步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政党格局分裂而多元,造就了意大利国内政党林立的状况,各个政党由于在政治目标和政治利益存在不同,在很多现实问题上难以形成一致的意见,即使存在政党联盟的现象,也因势力较小而无法影响整个选举过程。因此,在意大利政党选举选票分散是常有的现象。我们从战后历次选举中看到,即使是第一大党天民党也没有获得过绝对多数的选票。同时意共还要迎接众多中小政党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则是来自于社会党,意大利共产党和社会党同源同宗,意大利共产党是1921年从社会党中分离出来的。两党虽然在历史归属和某些政策主张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是随后的发展中,两党相互对立大大多余相互合作。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苏共二十大大以后,社会党逐渐放弃了与共产党人的合作,而偏向与天民党合作。随着社会党新的领导人克拉克西的上台,他极力主张社会党要获得政治复兴,就应该放弃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共产党划清界限并结束与共产党的合作,转而向天民党建立合作关系。在克拉克西的任职期间,意大利一度出现了国家总统和政府总理均由社会党人出任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社会党的声望。相比较之下,意共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意共为了保持与社会党之间的“左派联合”战略,在势力强大的社会党的胁迫下,不能不被动的接受社会党提出的诸多苛刻条件,开始逐渐淡化自己的思想原则和行为主张。

四、垄断资本与帝国主义联手进行反共宣传,限制了意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空间

冷战爆发的原因在于美国和苏联之间意识形态和利益格局不可调和的冲突,就地理位置而言,意大利身处南欧大陆,雄踞地中海,虎视中东,是北约和西欧的南部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历来都是美苏争夺的一个焦点。就国际形势来讲,冷战使得欧洲被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一方面意大利属于西方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意共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意大利不可避免的成为美苏冷战的前沿地带,不论是美国还苏联,都试图在意大利维持或扩大现有势力。对美国来说,一旦意大利出现有共产党参加的政府,势必将威胁到北约稳定及其全球 利益。因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对意共进行了种种反动宣传和制约,极力阻挠意共参政。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意大利建立起了庞大的间谍网络,目的就是为了应对任何意共组阁的可能,他们甚至将这一行动命名为 “驱除阴霾”计划。根据美国上世纪70年代解密的文件揭示,意大利军事情报局机构的领导人在5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加入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行动,准备对付意共掌权,英国军情六处和北约组织的情报机构也加入其中。

随着冷战的加剧,意大利德加斯佩里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借机将共产党排斥出政府。1948年意大利大选前夕,美国驻意大使奔走各地,在为天民党拉票的同时,大肆开展对意共的反动宣传。“如果共产党进入政府,美国将停止援助意大利。美国和天民党支持的教堂还动员一切力量反对共产党,在一些竞选标语中,共产党被描述成一群在基督文明花园之外狂暴的昆虫和俄国的死亡之神。天民党被刻画成盾牌、利剑和十字架。1948年大选也被渲染成基督与反基督、罗马与莫斯科的对峙。”8 在这一时期,教皇甚至声称,投票给共产党将“永遭诅咒”。最终在巨大的宣传攻势下,天民党以48.5%32%的优势击败左派赢得大选。

在意大利1976年的大选中,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同样是不遣余力的对意共加以反动宣传和限制。据最近意大利国家档案馆的一份解密文件显示,英国政府1976年曾计划在意大利发动一场政变,打击有可能上台组阁的意共。“在这份解密文件中,人们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英国外交部计划周全,考虑了多种应对意大利共产党掌权的办法。在力阻意大利共产党在选举中获胜方面,英外交部提出了从财政上资助反对党,进行宣传攻势诋毁共产主义和意大利共产党。而文件中的第四种选择,针对意大利共产党的破坏性军事干涉,更是赤裸裸地表明了政变的企图。按照英国方面的计划,他们打算支持意大利国内所谓的民主力量,里应外合,发动政变。”9 这份解密文件显示了意大利国内反对党、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欧盟前身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甚至罗马教廷等有关各方对贝林格领导的意共可能赢得1976年大选并组阁的恐惧。

在垄断资本与帝国主义对意共的反动宣传和制约下,天民党独霸政坛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意共开始进入了长期充当反对派角色时期。意共被排斥,使意大利国内政治力量之间业已存在的对抗和分歧进一步加剧。同时,意共迫于选票压力和为了入主政府,不得不在许多政策和改革主张上淡化自己的意识形态,逐渐偏离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方向。

五、意共在战略策略上的失误,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但外因归根结底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意共的衰亡和其自身的战略策略失误是分不开的,只有充分认识意共自身因素,才能深入理解意共衰亡的根本原因。

第一,意共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偏离马克思主义。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意共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理论和政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变革和调整,意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共产党了。从意共战后几十年的衰亡的过程来看,它一直处在身份的自我矛盾之中。“既要忠于现有政治秩序,又想竭力改变它;既谴责资本主义,又与其密切合作;既要追求社会的认可,又要维持自己的独立;既是国际共产主义的一部分,而又倾向于西方。如意共总书记陶里亚蒂总结那样,称意共是政治上的‘长颈鹿’那波利塔诺则称其是‘身体似马的独角兽’。”10 到了1975年十五大,意共甚至宣称自己是一个“世俗化政党”,意共不再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不再要求意共党员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十五大甚至不再提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所有劳动者的先锋队组织。1983年意共召开十六大宣称,苏联模式作为俄国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枯竭。11至此,意共对列宁主义几乎都加以否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意共由否定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模式到否定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最终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

第二,意共在组织原则上,逐渐放弃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组织原则,无产阶级政党允许保留不同意见,但行动上必须贯彻多数人决议。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同时,必须遵守党的纪律。意共在理论上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但在实践中民主集中制却在各个方面不断地削弱、以至最终取消了民主集中制。意大利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组织的人事任免和政治活动,都是由中央掌控。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之后,意共为了避免造成过度的个人崇拜,开始放权地方组织。“地方组织受制于中央的情况发生变化,中央权力在很大程度上被转到地方,组织上甚至出现了潜在的地方派别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意共实际上容忍纵容党内派别活动,党内多元化现象日趋突出。”12 1983年党的代表大会上,意共党员就曾为是否保留民主集中制发生过激烈讨论,后来民主集中制虽然得以保留,但其作用已经大大减弱。1989年,意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正式取消了民主集中制,最终民主集中制作为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在意共成为历史。

第三,意共在战略选择上,逐渐走向改良主义。对任何一个政党来说,掌握或参与政权是最基本的目标。但在掌权的途径问题上,不同的政党有着不同的战略选择。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认为,必须坚持用暴力革命推翻现存政治秩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意共成立之初,党的领导人也坚持这一看法,认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发挥着至高无上的领导作用,党在实现革命的进程中必须要同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苏联保持高度一致。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意共最初的目标和纲领已经发生变化,现阶段根本没有机会用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意共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制定一条不同于当初设想的新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合法的议会道路,于是,参加选举从事议会活动,成了意共国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为了争取更多选民的支持,达到掌握或参与政权,意共持续不断地进行理论变革和政策调整,意共相继推行了“萨勒诺转折”和“历史性妥协”战略,逐渐走向改良主义。意共最终从一个激进的革命政党演变成为具有“社会民主性质”的政党。

六、苏东剧变是意共衰亡的重要催化剂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苏联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发挥了独特的示范作用。同时,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有着很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病,苏共对其他国家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横加指责,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苏联模式的弊端和苏共的大党主义,坚定了意共走独立自主道路的决心。

帝国主义和垄断资本长期的反动宣传,使得苏联模式和现实的社会主义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暗淡。尽管意共勇敢的批评苏联模式和苏共的某些错误政策,并多次表示在人权、社会主义民主、自由等方面与苏共存在分歧,意共仍被认为是亲苏党。在战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意大利的非左派选民认为,意共在思想上与苏联密切相连,在外交和安全问题上支持苏联反对西方,因而是苏联利益的代表者。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1979年苏联侵占阿富汗等等事件,都对意共产生不利影响。这一切都给意共入主政权之路造成了障碍,因此,意共多次对党章、策略和路线作了修订,尽可能试图摆脱苏联的控制和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主导下推行新思维改革,造成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混乱,东欧国家在苏联模式影响下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经济停滞、政局动荡、社会不公、腐败盛行的现象也异常突出,许多共产党员和选民逐渐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以1989年波兰团结工会上台为开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放弃社会主义,促使意共不得不得重新审视未来的目标取向,尽管意共改名易帜是在苏联解体之前,但是苏东的变化形势让意共更加坚定了改变性质的决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很说,东欧剧变是意共衰亡的重要催化剂。1989119日,随着柏林墙的推倒,这一重大事件给意共带来了巨大冲击,经过全党上下14个月的激烈辩论,1991年意共20大最终决定解散共产党,改名左翼民主党,从而放弃了共产主义名称和信仰。

综上所述,意大利共产党这个具有光荣历史的党,正是在国内国际、党内党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最终走向衰亡。它作为曾经的西欧最大共产党,未能抵御住20世纪末期风云突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令人惋惜,也发人深省。

注释:

[1][苏联]库拉索夫编:《世界通史(第十卷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45页。

[2] 李世安:《欧美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3] 戎殿新、罗红波:《意大利经济政治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4] [英]唐纳德 · 萨松:《社会主义100 年:20世纪西欧左翼》,伦敦陶里斯出版,1996年版,第652页。

[5]Kenworthy,L.(1999).Do social-welfare policies reduce poverty ?Across-national assessment. Social Forces,773),1119-1139.

[6] 刘东国:《从共产党到“左翼民主人士”———意大利共产党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载于《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第1期。

[7][8] 史志钦:《意共的转型与意大利政治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116页。

[9]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最新解密文件:英政府担忧意共上台曾策划发动政变》,20080115 0800http://www.china daily.com.cnhqgj2008-01/15/content_6393264.htm.

[10]史志钦:《意大利共产党的演变轨迹》,载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1]《意大利共产党第十六次和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3页。

     [12]阚道远:《意大利共产党解体的党内原因及启示》,载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