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的理论探索及其走向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7-11-04 13:52:43

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的理论探索及其走向

吴国富

[内容摘要]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毛主义,在 21世纪以一种全 新姿态重新进 入 人们的视野,主导这一变化的是南亚地区毛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南亚地区毛主义逐渐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支力量。尤其是南亚地区毛主义坚持马列毛主义的思想作指导,从理论上对当代的世界形势和主要的革命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共识性观点。理论的新探索及其成果表明,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处于“回潮”态势当中,正向着独立的社会主义流派方向不断演进。

[关键词] 南亚地区; 马列毛主义; 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主义”(以下简称“毛主义”)这一社会主义派别在世界上的影响已经大不如前。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南亚地区毛主义总体上出现了复兴,尤以尼泊尔和印度的毛主义发展为抢眼,不仅骨干人数过万,而且在新世纪以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调整姿态焕发着新的生机。那么,“作为一种生机勃勃和坚定的革命意识形态的‘毛主义’的政党”,南亚地区毛主义到底是不是一种“主义”?是什么“主义”?

一、共举“马列毛主义”意识形态旗帜

作为世界左翼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南亚地区毛主义同样视毛泽东思想为其运动的象征性资源。“发展中国家的‘毛主义’运动者重在实践,但在他们的实践前,已经对‘毛主义’了一种自以为确定无疑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以学术研究为目的,也无意弄清‘毛主义’与毛泽东本人真实思想之间的关系。”根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马列毛主义”,是南亚地区毛主义政党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

(一)“马列毛主义”的形成过程

南亚地区毛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主义”(本文简称“马列毛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理论品质”使然,在其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作用关键且贡献巨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启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走向觉醒的时代。伴随着阶级意识的觉醒,无产阶级开始真正地感知到了本阶级所具有的革命力量,并意识到作为一个阶级,无产者同样有力量去决定人类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可以决定自身的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中期正式诞生。从此世界的无产阶级的解放和革命,真正地有了科学的、完整的和确定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随后蓬勃兴起,并快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面对这种深刻变化,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亟需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来推进本阶级的解放事业继续发展。列宁作为革命的导师,为无产阶级完成了这一工作。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帝国主义时代特征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行了科学分析,形成了列宁主义这一新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列宁为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是对新形势下无产阶级的革命进行深刻的和全新的总结,是在继承和捍卫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中期,世界革命形势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出现了新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是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其次是列宁晚年及其去世之后世界形势的剧烈变动,第三是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斗争的蓬勃发展和新殖民主义控制压迫时代的开始,最后是苏联被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所控制。这些新变化再次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毛泽东顺应形势变化,从理论上对无产阶级革命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通过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最新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坚决捍卫和继承马列主义的态度,“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方面全面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使之在质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无产阶级以马列毛主义这一专有武器的形式获得了自己解放的理论。”毛泽东成为马克思和列宁之后的第三位革命导师,为无产阶级的最新革命斗争提供了“马列毛主义”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更高的第三阶段的全新理论。

(二)“马列毛主义”的基本内涵

1. “马列毛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南亚地区毛主义指出“马列毛主义”的形成,本质上是列宁和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需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他们在领导本国革命过程当中,坚决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地位,并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将本国革命实践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系统的理论,补充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不断地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列宁和毛泽东发展了的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均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其坚实的基础。“马列毛主义”作为最新的、发展到第三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最先进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同样是追求无产阶级解放的科学。尤为重要的是,“马列毛主义”为当代的无产阶级指明了本阶级解放事业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向,提供了对现存世界进行根本性改造所需要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战略策略体系。作为最新的马克思主义,马列毛主义成为当代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和实现阶级解放的全能思想武器。

2. “马列毛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

南亚地区毛主义认为,毛泽东紧抓马克思主义具有的“不断发展”这一理论品质,在捍卫和继承的基础上坚持运用科学的方式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马列毛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的捍卫和发展。毛泽东不但坚决捍卫和继承着马克思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领域的理论成果,同时将中国革命的新鲜经验加以总结,升华为新民主主义理论,在三大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以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从理论上回答了马克思和列宁尚未解决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同时,毛泽东也在革命实践中着力解决这一革命问题。对此,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即“阐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路线”,其丰富内容完整涵盖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不但在历史上,而且在现实中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而言,都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直接堪当行动指南。当代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就必须确立并坚持这条革命的正确路线。

“马列毛主义”是目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马列毛主义”不仅破解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革命难题,而且就“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如何保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这将一直是指导当代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最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理论上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进行阶级斗争的思想,在实践中领导了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国际共产主义思想路线大论,在国内则发起并领导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将对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包括对阶级状况和阶级对抗的矛盾的分析和认识,有助于在通向最终的共产主义过程中时刻保持着对修正主义的警惕,保证无产阶级的统治不被颠覆。

3. 坚持“马列毛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南亚地区毛主义普遍将21世纪南亚各国的国家性质,指认为仍然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从这一性质出发,它们认为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坚持“马列毛主义”的指导,将革命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国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使国家转变为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印共(毛)称“人民民主国家”],并进行大力建设,为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扫清障碍和奠定基础。因此,它们在政治和思想上提出,对于当代南亚各国的无产阶级而言,在本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坚持“马列毛主义”的指导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在实践中如何正确坚持“马列毛主义”?南亚地区毛主义指出,由于今天的革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对“马列毛主义”的坚定捍卫必须像毛泽东那样,实事求是地并创造性地将革命思想运用于本国的革命实践。对此,首要的就是全面把握“马列毛主义”的科学内涵,创造性地将其基本原理与不同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紧密结合,在革命的具体问题中进行具体的灵活运用,如党的建设、人民解放军建设、革命联合阵线建设、人民战争和群众运动的战略配合及转变等等。在这个实际运用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将“马列毛主义”广泛宣传和灌输给群众,武装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还要在创造性运用中和总结自身革命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列毛主义”。

(三)“马列毛主义”的当代价值

南亚地区毛主义指出,当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始终坚持“马列毛主义”的指导,是因为这一指导思想在21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依然有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将对革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首先,“马列毛主义”是指导21世纪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南亚地区毛主义认为,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将有赖于两大基本支柱,其一是“在‘马列毛主义’的基础上寻求思想和政治的更大的国际团结与联合”;其二是“在本国开展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本国的各毛主义政党和组织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推动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国内和国际两大支柱的竖立及其稳定,都建立在对“马列毛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的认同上。因此,要保证两大支柱的稳固并推动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就必须确立没有任何后缀的“马列毛主义”这一思想基础。而“马列毛主义”指导价值的真正实现,有赖于各国真正的共产党在本国革命实践中将其与最新形势紧密结合,使其得以创造性的运用。

其次,“马列毛主义”是当代反对修正主义的有效思想武器。南亚地区毛主义指出,社会主义在 20世纪曾经有过辉煌的胜利,但在世纪末却遭遇到严重挫折。修正主义是苏东剧变这一社会主义悲剧发生的罪魁祸首,因此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而言,意识形态的斗争是一项必须被重视和重新发起的斗争。21世纪的共产主义运动必须总结和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更加坚定地与修正主义进行斗争。“马列毛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是反对修正主义的科学有效的思想武器。“马列毛主义”的价值在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斗争战线得以再次显现,只有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坚持高举“马列毛主义”旗帜作为武器,才可以彻底揭露和打败当代的各种形式的修正主义,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向前快速发展。

最后,“马列毛主义”能够推动持久的人民战争不断向前发展。南亚地区毛主义认为,当代世界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其发展方向无法预测,在此形势中的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群众,仍然受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文化和习俗的统治。尤为重要的是,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通过国家宣传机器以及虚假的民主选举,将反动的和落后的思想宣传给人民众,将其蒙蔽并拉入反革命阵营。坚持持久的人民战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政党,必须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列毛主义”科学思想,以此武装和动员起广大的人民群众,将其拉回革命的阵营,从而推动持久的人民战争不断发展到新的阶段,能够领导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民主革命),成功抛弃资本主义并建立社会主义,将国家和人民最终带向共产主义。

二、世界形势与革命问题的理论化认知

(一)当前的世界仍然为帝国主义势力所控制

南亚地区毛主义认为,20世纪是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在全球蔓延的世纪,帝国主义控制世界的企图,不但给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民族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而且造成了世界形势的动荡不安。如今,人类的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全新的21世纪,但是目前所处的这个“新”世纪的世界形势,与列宁对20世纪所定义的“帝国主义时代”相比,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本质上仍然是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的时代。因此,“21世纪”仅仅是人类的一个新的表达术语而已,充其量也只是表明了人类历史的另一个百年。帝国主义势力在试图控制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一贯的就是在国际上相互勾结,同时也进行着相互的利益争夺,其勾结是暂时的和相对的,而其争夺则是永恒的和绝对的。

如果说 21世纪的世界形势有所变化,那么就是帝国主义控制全世界的欲望和野心,因为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更为隐蔽和多样化,这使得当前的国际形势处于二战以来最为复杂且多变的历史时刻。尤其是“ 9·11事件”发生之后,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势力,采取不同于二战的新殖民主义形式,打着反恐的旗号在世界各地谋求控制地位和帝国主义性质的利益,到处镇压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斗争,甚至不惜为此发动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2008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则进一步加剧了世界形势的这种动荡和危险。帝国主义为摆脱这场大危机,维护自身的利益,更加疯狂地镇压本国人民的民主运动,加剧在全球进行厮杀和争夺,剥夺世界人民的基本权益。由此可见,在 21世纪,帝国主义仍然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敌人,而作为世界反恐急先锋和最大战争贩子的美帝国主义,则是世界人民的头号敌人。帝国主义在新世纪不断的相互争夺和相互勾结,一方面使世界人民再次面临着战争的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则因激化了阶级矛盾,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就了非常好的客观形势。

(二)垂死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危机中挣扎求生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天生就带着危机在运行的制度。”南亚地区毛主义认为,当前的世界形势仍然是帝国主义控制的时代,因此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列宁早已指明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寄生的、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新世纪爆发并蔓延开来的这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家对利润贪得无厌的追求本性的暴露,“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随这场危机一同暴露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制度性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总危机。作为制度性的危机,自1973年以来所爆发的历次危机均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也使资产阶级对人民的猖狂进攻变得“必不可少”。新世纪的这场危机,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是永恒的和绝对的,而其恢复则是暂时的和相对的。面对危机,尽管帝国主义采取了一些新措施,但这并未能够阻止全球危机的爆发,更无法阻止危机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无法避免资本主义制度陷入一个新的更为严重的危机阶段。帝国主义以资源的掠夺和争夺作为转嫁危机的方式,进行着“反危机斗争”。然而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帝国主义想要获得无限的利润,以各种手段甚至是战争手段在全世界进行资源的疯狂掠夺和争夺,必将引起世界形势的动荡。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本性和谋求世界霸权的企图在经济危机中凸显。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缠身,延续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的统治,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以及帝国主义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一方面加剧了全球的动荡形势和战争的威胁,使国际社会中存在的包括阶级矛盾在内的各种矛盾不断地尖锐化,特别是帝国主义与落后国家的人民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却也促进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无产阶级革命所面临的客观形势将日益成熟。在此发展态势下,亚非拉等洲的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将成为世界革命风暴的中心。

(三)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正逐渐复兴

苏东剧变,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历史低谷并长久无以复兴。资本主义国家借此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对此,南亚地区毛主义坚持马克思“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论断,指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此挫折出现的原因,他们认为是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内部出现了修正主义,由其掌握了国家政权,最终使国家和人民掉入痛苦的深渊。

21世纪的今天,世界仍然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的现实,已经激起各个国家及其人民的不满,激化了各种基本矛盾。由于经济危机的重创,帝国主义体系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当中,身处其中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相互间的争夺不断加剧,冲突代替勾结成为这一体系内部的主要矛盾。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的富有者与贫穷者之间的差距鸿沟,已经达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这直接激化了阶级矛盾。新世纪的这一切“新形势”,使得阶级矛盾连同一切矛盾都被激化,革命形势日益成熟,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复兴创造出了非常好的客观条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劳苦大众和无产阶级,需要采取切实的行动来领导本国的反帝和反资本主义斗争,积极主动地适应革命形势推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走向复兴。

南亚地区毛主义建议,在走向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推动所有共产党的革命派相互间建立密切联系,制定协调计划共同推进革命,为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当前帝国主义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能够使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在世界上某个特定国家爆发并取得成功,但是由于帝国主义控制着整个世界,“必须从一开始就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抵御帝国主义、扩张主义和霸权主义。一方面,在战略上,要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基础上,团结世界上的所有的无产阶级力量。另一方面,在策略上,要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四)共产党需增强主观力量推动革命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共产党在加强反帝反垄断斗争和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复兴过程中,十分强调要加强意识形态斗争和促进主观条件的成熟。希腊共产党指出“阐明与反帝国主义运动战略策略紧密相联系的重要意识形态和理论问题,是同等重要的。”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将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应该揭穿机会主义者的谎言。我们要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将其粉碎。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将解除劳动群众的武装,我们就将一次次地推迟革命。”西班牙人民共产党则认为,虽然经济危机的爆发为在西班牙进行社会主义替代准备了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仍然还不够成熟,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不够,共产党组织还比较弱小”。印共(马)强调“资本主义不会自己自动崩溃,它需要被抛弃”,而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强主观因素来努力抛弃资本主义。”

作为共产党的一派,南亚地区毛主义也同样认为,虽然当前客观的革命形势发展十分迅速,且十分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复兴和发展,但是要真正实现革命的全面复兴甚至成功,还需要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军事等方面加强主观力量。因为领导革命的主观力量十分弱小,即作为真正共产主义力量的毛主义者及在其领导下的人民力量仍然很弱小,这就没法适应和有效抓住日益成熟的客观条件。因此,加强革命的主观力量极为迫切。该怎样加强?它们提出一方面必须对党内的修正主义路线进行长期的坚决的斗争,另一方面党必须加强理论宣传和动员工作,唤醒人民群众,因为如果人们群众的革命意识和精神“还没有达到可能实现社会改造的程度”,那“革命的果实最终必然被资本家阶级拿去。”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它们主张一点一滴地加强革命的主观力量,一步一进地推动意识形态斗争,由此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使之达到并超过20世纪所曾达到的高度。

三、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理论探索走向

南亚地区毛主义虽然对“马列毛主义”有着较高的相互认同,对当代的革命问题也有着相近的观点,但是由于革命客观条件的差异和实践发展的不平衡性,南亚地区毛主义在新世纪进行了理论的再探索。新探索既提供生机,也意味着矛盾和危险。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观点分歧,也将影响着这一派此后的发展走向。

(一)尼联共(毛)对指导思想的再探索

尼联共(毛)经过长达十年的“人民战争”,推翻了封建王朝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被世界上其他的毛主义誉为是“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场胜利” 。尼联共(毛)坚持“马列毛主义”思想指导革命,并在革命实践当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将其升华为系统的理论,明确提出了“普拉昌达路线”。

尼联共(毛)首次提出“普拉昌达路线”,是在2001年党的二大上。在这次会上,尼联共(毛)开始正式将“普拉昌达路线”与“马列毛主义”并提,作为一个整体来指导党的革命斗争。“普拉昌达路线作为伟大人民战争丰富经验的理论总结,……包括武装斗争、和平群众运动、和平协商、区别对待外部势力的外交政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它的主要思想可以提炼为: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取得对敌人的战略优势和平等的政治发言权,然后通过和平协商和谈判走上议会民主道路参政,进而逐步推进必要的社会改革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全党一致确认“普拉昌达路线是经典理论与本土表达的辩证统一、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是对当代世界革命的宝贵探索”,指出“普拉昌达路线”是在捍卫和继承“马列毛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了本国革命实际而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

南亚地区毛主义普遍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无产阶级革命,主要有两种模式: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所形成的“苏联模式”和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形成的“中国模式”。“普拉昌达路线”是尼联共(毛)进行理论再探索的产物,自认为这从灵活和独创的新角度来看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就‘普拉昌达路线’而言,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这两种模式,而必须吸收这两种模式的长处。因此,‘普拉昌达路线’是人民起义模式和‘人民战争’模式的融合。在 21世纪的具体背景下,我们试图在尼泊尔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2003年,尼联共(毛)从革命发展形势和战略转型出发,从理论上提出并初步论述了“发展 21世纪民主”的思想,并将其视为是“普拉昌达路线”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普拉昌达路线”的创造性运用和实践。由此,“普拉昌达路线”、“发展 21世纪民主”以及“战略融合”等思想,成为尼联共(毛)眼中的新的“马列毛主义”,并强调指出这些新的理论探索成果“只适用于尼泊尔” 。

(二)印共(毛)对尼联共(毛)的质疑

针对尼联共(毛)的“普拉昌达路线”,以及普拉昌达俨然作为“马列毛主义”的捍卫者、继承者、丰富者与发展者这一形象,南亚地区其他毛主义政党均公开表示质疑,尤其是印共(毛),以公开信和大会发言等各种形式,在不同场合都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不认同态度。印共(毛)指出,在“马列毛主义”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才是真正的捍卫者形象。一种新探索出来的理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可以从马、恩、列、斯和毛这几位革命导师的理论贡献获取答案,那就是必须以“应用”作为划分标准和评价原则。具体而言,从理论上说,一种新的思想或者理论,如果没有经受过实践的广泛而严格的检验,那么我们就不能武断地将其视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甚至是发展。否则,所谓的捍卫就成了抽象的口号,这必然导致空喊口号式的教条主义的存在。从历史层面考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修正主义者,他们都在口号上宣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和捍卫者,然而他们的实践清楚地表明,他们在本质上却是改良主义者或修正主义者。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为无产阶级革命制定的新的战略与策略,都在苏联进行了实践,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毛泽东则把马列主义应用到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革命实践当中,经由实践检验而成“马列毛主义”,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由此,印共(毛)提出自己的结论,正确的思想是通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的道路才得以发展而来的,这个过程关键是要进一步发展支配社会的规律性认识,或者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新规律时,才能说思想和理论是真正地被丰富和发展了。反观尼联共(毛)的理论探索过程及其结果,普拉昌达仅仅依据尼泊尔一国的“人民战争”经验,便提出自认为具普适性的“普拉昌达路线”,且将其视为是一种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这显然不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众多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如罗莎·卢森堡和威廉·李卜克内西,大量坚定的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如胡志明、查鲁·马宗达和卡纳尔·查特里吉等,他们都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做出过重大贡献,且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切实应用于革命实践,并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但是,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人把“作品”自恃为普遍真理,来后缀于马克思主义。这些经验和谦虚态度,都在启示着我们,真正能被看做是对理论的新发展,应该是在将理论运用于广泛而长久的实践后,真正地发现了新的规律,且能够经受住新实践的检验之后,新的理论才能获取普遍性的意义。其中,成功运用并不代表一定就是“丰富和发展”,所有的真实丰富和发展,都须经历由量的演进到质的飞跃过程,是一个不断“应用”的被检验的过程。如果坚持这种立场和态度,那么就没有必要在本国取得初步的实践成功后,就迫不及待地将其后缀于“马列毛主义”,以此来赞美某些个人,而是应该“让我们的后代决定是否要在我们谦虚的工作成果后面加上后缀” 。

(三)持久人民战争和多党民主竞争交锋

在南亚地区毛主义的革命意识里,革命的性质和目标是高度同质的,即都主张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经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来夺取全国政权,发展国家经济和社会,从而为第二步的社会主义革命扫清障碍和准备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官僚资本主义视为共同的“阶级敌人”,各国相似的革命条件决定了革命必须走“持久的人民战争”道路。其原因,它们认为一方面,毛泽东提出的并为中国革命实践所证明了的这一战略,对于世界上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都普遍适用;另一方面,这也是为各国革命的实际条件所决定: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十分落后;其次,革命对象的力量十分强大,既有国家机器作后盾,也有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作支撑;第三,共产党和游击队的实力以及农民革命运动的主观力量仍然十分弱小;最后,这些国家的众多被压迫人民依然为争取基本权利而与资产阶级政府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国家政权力量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监狱”。

对于尼联共(毛)所提出的“多党民主竞争”道路和“融合”战略,印共(毛)认为帝国主义控制世界这一时代本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经济危机是葬送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这一规律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没有必要在认识上把一些诸如全球化带来的一些外在的“新变化”进行绝对化和本质化,因此“有必要记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帝国主义没有任何将要导致改变无产阶级革命基本战略策略的实质性变化。” “持久的人民战争”依然是革命的根本战略,除此之外的其他战略,无法保证当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最终成功。尼联共(毛)在战略问题上试图将“持久的人民战争”与“多党民主竞争”融合在一起,而其实质上就是引领他们走议会选举道路,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折中思想,这是对“马列毛主义”的严重背离。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尼联共(毛)在实践中与阶级敌人妥协,放弃了根据地,解散了“人民解放军”,背叛了毛主义的革命路线,正转向修正主义路线。对此,印共(毛)和其它毛主义政党联合提出了提醒,呼吁尼联共(毛)尊重科学的“马列毛主义”,从修正主义路线回归革命路线,这样才能引导革命走向最终胜利。

四、结语

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是否是一种“新”的“主义”?审视这一场运动的“现实存在”,逃不开关键的“毛主义”这一特定话语。“毛主义”的语义指向,含有“一种特定的革命战略”的意义,“是将一个按照列宁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由于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些基本信条而充满活力的政党建立在一个纯粹由农民组成的群众基础上。” 如今,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毛主义”视为是“亚洲的共产主义”,认为其显著的特色除土地革命和农民斗争之外,还有一支植入党内的军队,“亚洲的共产主义,无论在哪里取得胜利在中国,在老挝,在越南或柬埔寨 都拥有一支植入党内的军事力量。有一个国家不是这种情形,这就是印度尼西亚。但是在那里,印度尼西亚的共产党遭受了巨大的失败。” 当代的这些学者,已经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中国以外的亚洲其他国家,同时也从最新发展现实出发,对毛泽东思想在亚洲的适用性进行了重新发现,因而更趋将毛主义视为一个独特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一种全新存在的“主义”。

综合上文对南亚地区毛主义的思想和理论观点的解析可见,正是出于强调革命指向性十分鲜明的“马列毛主义”这一指导思想,南亚地区毛主义的“历史出场”和“现实在场”都呈现出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就是极度注重革命的国际形势和具体任务,对其不断作着理论化的刻画,却对事关革命前途的“社会主义社会”问题表述不尽,没有任何的图景描绘甚至是“肖像勾勒”。这表明在南亚地区毛主义的理论视野中,缺乏对未来革命发展方向的确切把握。这一本质性特征也印证了该派的现实革命心态和发展信心:“他们所能做的只有‘把革命坚持到底’。但同时他们仍然有一种希望在支撑着他们,一是寄希望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二是寄希望一个天才领袖的出现,带领他们经过‘长征’通向最后胜利” 。然而,却正是这种“希望”,激励着他们不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调整步伐,引领着南亚地区毛主义逐渐向着一个具有独特体系的社会主义流派方向发展,促使其不断成长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支有生力量,最终在新世纪中展现出一阵“回潮”的发展态势。

【作者简介】吴国富(1986 —),男,安徽黄山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南亚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区域与国别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