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日本共产党党建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7-04-01 11:59:22

日本共产党党建的经验与启示

尹文清

[摘要] 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 ,日本共产党(以下简称日共)始终处在各种挑战之中 ,党生存发展的环境一直比较严峻。 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日本社会也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特别是“五五年体制”的政党政治格局终结、新生政党的崛起和新的选举制度的实行等,使日共的政治生态有所恶化,党面临着如何重塑日共政党形象,扩大党的政治活动空间和政治影响力的新任务。 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的党建经验和教训,不仅对同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党建有着借鉴意义,而且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来说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日本共产党;党建;经验;启示

20 世纪 80 年代末 , 东欧剧变 、 苏联解体使世界性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受其影响,日本国内掀起了反共高潮,日本共产党(以下简称日共)党员的数量从 1989 年的近 50 万降到 1994 年的 36 万人,日共在国会议席的席数由高峰时的 41 席位降到 16 席位。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日共坚持“共产党”的组织名称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的同时,在总结国内外党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升到生死存亡的高度予以重视,并根据日本国情的变化,修改党的纲领、调整党的政策、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等。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日共已经走出低谷,力量不断地恢复和壮大,目前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最大的共产党组织,是日本政坛中第四大政党、地方议员最多的政党。

冷战后日共的党建问题,不仅受到各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者的关注和重视,而且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梳理日共党建的现状、分析其党的活动规律、总结其党建的经验教训,可得出具有借鉴价值的启示:

一、党的建设要与时俱进,要有新思路新方法

日共自 1922 年成立以后的近 40 年,一直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或模仿苏联模式,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以至于出现了“五〇年问题”,给日共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短短的两年时间,党员的数量从 1950 年的10 万多人骤减到 1952 年的 3 万人左右。 而且党在国民中的威信也急速下降, 党的组织也遭到严重破坏,更惨痛的是在 1952 10 月进行的国会大选中,日共失去了上届取得的全部 35 议席, 得票率仅为 2.5%。惨痛的教训使日共开始反省,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即日本的问题应该由日共根据自己的判断、分析,自己来解决,决不能靠别的国家的遥控指挥、横加干涉。 由此,从 1961 年党的八大开始修改党纲,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党建之路。

苏东剧变后, 日共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2003年修改《党章》,2004 年的“23 大”又修改了党纲,对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新的党章进一步明确党的性质:“日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又是日本国民的政党。”在新的党纲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党以科学的社会主义作为理论基础。 ”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当前的目标是摆脱美国或者摆脱从属于美国的状态,建立独立的日本。当前的经济目标是把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经济运行,转变为国民生活为核心的内容,指出目前日本需要的“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而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尽可能推进民主改革”,最终目标是在日本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1]这些政策的调整,表明日共力图改变以往党在国民中过分拘泥于理想的僵化形象,与时俱进地调整党的理念,成为一个通过参加政权来影响现实政治的政党。 2008 年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加大了日本经济的衰退,社会矛盾突出,日共针对新问题、新形势反应及时,大胆提出了一些务实且大胆的新政策:减免学费、让年轻人受到平等教育、消除雇用差距、扶助农业、修改由于财政负担而废止的老年人医疗制度、解决年轻人的就业等方案。 这些政策和主张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 党的政策和主张得到了越来越多日本国民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同,支持和倾向党的力量迅速增加。

纵观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党的建设要与时俱进,要有新的思路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党建原则,是经典作家们向来重视的问题。因为工人阶级政党在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进程中,将先后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 跨越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经历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党自身也经历着由地下党和秘密活动到合法党和公开活动、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巨变。在这一系列的过程和转变中,工人阶级政党会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如果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及时对党的组织进行改革,仍沿用旧的组织形式、领导体制和活动方式,就会导致党组织的僵化,压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只有与时俱进,把握时代主题和形势发展的特点,明确党建的时代课题,不断创新,适时调整党的理论、纲领和政策,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先进性,以符合民意,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党的建设要有自己的“主义”,不能丢魂

如何既实现马克思主义“非教条化”和“本国化”,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又能够坚持自己鲜明的“主义”,而不是成分庞杂、含糊不清的理论混合物,这是当代发达国家共产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日共在这方面的探索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各种意识形态竞争并存,形形色色的改良主义思潮占据上风,社会的包容性加强,民众对意识形态的关注越来越少,更加关心影响切身利益的具体政策,在这种背景下政党建设出现了意识形态“中间化”趋向,“主义”的标志越来越模糊。 发达国家共产党为了回答和解决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新问题、新情况,在理论探索中大都提出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非教条化”和“本国化”趋势,但发达国家共产党大都放弃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也区别对待,有所取舍,一些党甚至出现指导思想“多元化”倾向。 党的“主义”旗帜丢了,失去了共产党的特性。

纵观日本共产党的理论流变和探索创新的进程,可以说, 日共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从日本的国情出发, 努力探索日本化的马克思主义。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日共就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日本化”的道路,尽管中间有过波动,但“日本化”的进程从没中断,特别是苏东剧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快了马克思主义“日本化”的探索步伐。 在党的十三大上,日共开始调整党的指导思想,决定在党的纲领、章程等文献中不再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提法,而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改为 “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详细的解释,特别是提出日共是在现代日本社会进行活动, 与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所处的欧洲及苏联的时代已完全不同,日共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日本的现实条件,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正确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提高解决日本革命各种问题的能力, 初步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日本化。 1977年,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成长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日本式的社会主义”的新主张,实现“民主而富裕的社会主义”。苏东剧变以后,日本共产党加速了理论探索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日本化的趋向更加明显。 苏东剧变后,在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和各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时,日本共产党又提出,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具体办法与政策也会不同。 各国共产党应该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努力进行探索,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日共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社会主义目标,那就是首先完成反对从属于美国和财团、 大企业所实行的专横统治的民主革命,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日本,然后进行社会主义变革。

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尽管政党的意识形态出现了“中间化”趋势,党的意识形态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共产党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本国化, 可以吸收人类的思想文明成果,但不能丢马克思主义这个“魂”。 当然,我们讲党应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能够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资产阶级优秀思想成果的“主义”,能够反映阶级结构变化后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动态化的 “主义”,能够反映时代变化,对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令人信服解答的“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发展观来对待某些原理或结论,绝不应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

三、党的建设要整合和吸引社会的新生力量,要“三性”统一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 共产党原先依靠的阶级基础不断分化,产业工人队伍严重萎缩, 知识型劳动者群体日益壮大。面对这种状况, 一些党一味追求阶级基础的纯洁性,对后者吸纳不足,党的选民队伍持续流失,另一些党虽然试图抓住日益壮大的社会中间阶层,调整自己的纲领政策,但党的性质和特色大大弱化,吸引力同样下降。 所以,如何既能应对阶级结构变化和新中间阶层崛起的挑战,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又能保持共产党的党性和特色,将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三性”统一,是全球化背景下共产党建设面临的共同课题。

工人阶级政党向来重视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列宁曾指出:“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工人政党,一个不容坏分子插足的政党,但是,我们必须吸收党外群众来参加工作。”[4]只有共产党真正成为革命阶级的先锋队,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善于把自己跟本阶级的全部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然后通过本阶级与全体被剥削群众密切联系起来,取得这个阶级和这些群众的充分信任,只有这样的党才能在反对资本主义一切势力的最无情、最坚决的最后斗争中领导无产阶级。 列宁特别强调,只有农民群众加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民主战士。 作为革命的党,工人阶级政党需要不断扩大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作为执政的党, 工人阶级政党更需要扩大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整合优化社会资源, 将更多的新生力量吸引到党内来,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日共在党的建设中,在党的性质和特色上旗帜鲜明地指出:“党的名称定为日本共产党”; 在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上强调“日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又是日本国民的政党”。日共在全球化条件下党的建设中,基于党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萎缩和其他政党不断争夺中间阶层的现实,首先通过党的性质的重新定位, 试图将党由脱离日本国民的革命“先锋党”变为扎根于日本国民的普通政党,以此拉近党与民众的关系,扩大党的社会和阶级基础,实现从阶级政党和先锋党向群众党和普通政党的组织转型。

1922 年到 1977 年期间,日共在党的性质上有过从阶级的先锋党向群众的先锋党演变,但在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上仍是无产阶级和农民。1922 4月通过的《纲领草案》指出:“日本共产党是日本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政党”, 1927 年通过的 《二七年纲领》明确指出:“日本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 其中主要的是无产阶级和农民”,“日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队,是为整个阶级最终的历史使命而斗争的”。 1961 年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建设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中心的、 一个强大的群众性的先锋党”。冷战后,面对党的政治活动空间越来越受到竞争对手挤压和日本国民对共产党的远离和不信任感越来越强烈的现状,日共将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作为组织建设的重点。 2004 年新的党章对党的组织性质进行重新定位,党章的第二条规定:“日本共产党是工人和国民的各种组织中最先 进的组织”、“日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 同时又是日本国民的政党”,“党的门户向所有为了民主主义、独立、和平、提高国民生活和日本进步而奋斗的人们开放”,“日本共产党立足于创立以来的‘国民是主人公’的信念, 为实现国民切身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而斗争,在日本社会中自觉发挥不屈的先进作用,履行自己的职责”。 [5]关于党的性质的调整,日共委员长不破哲三曾解释为:在 21 世纪新的时代,党章的修改使党能够更好地适应日本社会、更积极地实现其职责,日本国民也更容易了解、接近共产党。

可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共产党党建,既要吸引和整合新兴的中间阶层,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增强党的力量,又要重视传统党员流失严重的情况,巩固和扩大传统党员队伍,同时,要对中间阶层的异质性特点有清醒的认识,这一阶层不像属于特定阶级那样对某个政党有强烈的依附性和忠诚度,他们在政治和政党取向上具有保守性、实用性和游移性的特点。 所以,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能否坚持共产党的“三性”统一,能否塑造各个社会阶层的稳定 的政党认同、从社会各阶层中广泛吸收党员,关乎所有共产党的未来。

四、党的建设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不能破坏党的团结统一

在个人意识觉醒、自由精神张扬而政治意识空前淡漠的今天,如何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通过不断扩展党内民主解决好党内决策的效率与决策的民主化之间的矛盾,提高党内普通党员的政治兴趣和参与党内活动的积极性,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当代共产党面临的共同问题,日共在这方面的探索值得借鉴。

我们知道,民主集中制是列宁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后来的第三国际和各国共产党都接受了列宁的这一建党原则。 应该讲民主集中原则的贯彻和运用,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成长和壮大,为形成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各国党在对待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和集中的关系上也存在着集中过多而民主不足的现象,甚至以集中代替民主,使民主集中制变成了实际上的“集中制”,最后导致个人专断和官僚主义,压抑了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各国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日共在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 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一样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但从日共的历史发展进程看,经历了从民主不足、集中有余到集中不足、 民主有余的演变。 20 世纪 70年代以前的日共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日共在成立之初,按照共产国际的指导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党章规定:“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国的党组织必须服从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员应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决议”,特别是党的组织原则中“党员应无条件服从党的决议”内容成为日本其他政党尤其是执政的自民党攻击共产党的靶子。 70 年代在独立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时候,日共就党的组织原则在党内展开大讨论,并第一次修改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删除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中 “党员应无条件服从党的决议”一条。 尽管只删除了短短几个字,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日共开始理性地、科学地对待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原则中民主的成分。 冷战后在组织革新中,新党章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诠释为五大内容:第一,党的决策要通过民主讨论,少数人的意见很重要,但最终采纳大多数人的意见决定。第二,通过的决策全党执行,行动的统一,是作为一个国民公党的责任。第三,所有的领导机关,通过选举产生。 第四,党内不允许派阀、派别的存在,但不排除不同观点的存在。第五,党内意见不一致时,经过民主反复讨论,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解决。从日共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新规定看,在五条原则中有三条强调的是民主,即“党的决定要充分经过民主讨论, 最终由多数党员决定”、“所有领导机关要通过选举产生”、“不得因意见不同进行组织性排挤”。 有两条强调的是组织的团结和一致,即“决定的事情全体都要执行。 行动统一是公开的政党对国民的责任。 ”、“党内不分帮分派”。 而民主集中制中的“集中”已经从字面上消失了,实质内容则变成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由此可见,日共对民主集中制的新规定,扩大了民主的内涵,实际上实行的是民主原则。正如日共的滨野忠夫所讲:“目前我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实际上是民主的组织原则。 ”[6]

五、 党的建设要塑造廉洁为民的形象,反腐败要常抓不懈

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克服腐败、廉洁建党,成为各国政党面临的共同课题。

廉政建设关系到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腐败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政界,作为日本的第四大党,日共在廉政建设和防腐工作方面为各国共产党树立了榜样。

第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增强廉洁意识。注重党员的理论学习,党的领导带头著书立说,增加了全党的凝聚力。

第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例如党的国会议员包括党的领导人不破哲三和志位和夫及秘书的工资的一部分要上缴组织;党的中央机关干部外出办事,都须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在国内出差一律住便宜的旅馆。 党的领导干部的严格自律、廉洁奉公,带动了全党的廉洁作风的形成。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政治资金管理的同时,使党的活动经费的来源及使用公开化、制度化、透明化,严肃党的组织纪律,加强党内监督,从制度上杜绝腐败的滋生。

经过近 90 年的奋斗、探索,日共在廉政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日本政坛最廉洁的政党,逐渐赢得了民心,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在野党,它的做法不一定完全适合所有国家的国情,但日共在资金管理制度、党务公开、领导干部自律等方面的经验,却值得各国共产党学习和借鉴。

注释:

注释:

[1][]日本共产党网站: http://www.jcp.or.jp.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2):606.

[3]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0.

[4]列宁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0):161.

[5][]日本共产党网站 :http://www.jcp.or.jp 日本共产党党章.[6][]浜野忠夫.時 代 を 開 く 党 づくり 党建 設 の 歴 史·教訓もふまえ[M].新日本出版社,200843.

 

[作者简介] 尹文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讲师 、法学博士

 

文章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