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论新时期日本共产党的“在野党统一战线”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7-03-25 18:03:38

论新时期日本共产党的“在野党统一战线”

——基于日本第 24 届参议院选举的分析

曹天禄 罗如新

[内容提要] 日本共产党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2016 7 月举行的日本第 24 届参议院选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日本未来政治发展走向。为此,日本共产党将此次选举定性为“自民党、公明党 + 拥护修宪势力”与“四个在野党 + 市民”两大阵营的对决,提出了建立“在野党统一战线”和实现党势跃进的两大目标,强调建立“在野党统一战线”在选举中的重要性。选举结果表明,日本共产党和在野党实现了“双赢”,这预示着日本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将迈入一个新阶段,建立“在野党统一战线”工作将常态化。

[关键词] 日本共产党 在野党 统一战线 参议院选举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孤立和打击极少数敌人。日本共产党(以下简称“日共”) 自建党以来就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日共力量弱小,又遭到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统一战线工作只能停留在纲领路线上;二战后,日共成为合法政党,统一战线 工作才 被提 上议 事日程。2016 7 月举行的日本第 24 届参议院选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以后的日本政治格局,日共针对当时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建立“在野党统一战线”和实现党势跃进的两大目标,将选举定性为“自民党、公明党 + 拥护修宪势力”与“四个在野党 + 市民”两大阵营的对决,强调了建立“在野党统一战线”的选举策略。结果,首次由日共、民进党、社民党和生活党四个在野党组成的“并肩战斗”的统一战线,不仅日共议席倍增,而且与在野党联合推荐的候选人也大多当选,这标志着日共统一战线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在野党统一战线”作为日共选举和国会斗争策略将常态化。

一、选举看点: 朝野政党竞选政策背后的左右之争

在日本第 24 届参议院选举之前,2014 12月曾举行日本第 47 届众议院选举,结果自民党单独获得 291 席,超过半数赢得众议院大选,与其联合执政的公明党获得 35 席,两党合计获得 326 个议席,超过总数 475 个议席的 2 /3,执政联盟继续执政,并以绝对优势继续掌控众议院。在野的民主党、维新党、日共、次世代党、生活党、社民党和无党派分别获得 73 席、41 席、21 席、2 席、2 席、2席和 8 席。日共选前在众议院只占 8 席,选后一举增加至 21 席。这是日共 2000 年以来首次获得两位数议席,实现了党势飞跃式的发展。但是,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日本所有在野党面前,其众议院席位加在一起还不足 1 /3,根本无法抗衡执政联盟。

2016 7 10 日,日本举行第 24 届参议院选举,此次依法改选参议院 242 个议席中的 1 /211 日选举结果出炉,在改选的 121 个议席中,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大获全胜,前者获得 56席,后者获得 14 席,两党共计获得 70 席,加上没有改选的席位,总席位超过了半数;在野的民进党、日共、大阪维新会、社民党、生活党和无党派分别获得 32 席、6 席、7 席、1 席、1 席和 4 席,而守护日本之魂党、“新党改革”均为 0 席。由于大阪维新会和守护日本之魂党支持安倍晋三修宪,以及在非改选议席中还有 4 名无党派议员倾向修宪,这样安倍阵营席位已然超过 2 /3,即 162 席。日共通过这次选举在改选区从 3 席增加到 6 席,加上未改选的 8 席,在参议院中的席位达到 14 席,又一次实现了党势的飞跃。但是,这次大选是安倍政权继日本众议院选举大胜之后的又一次完胜。执政联盟这两次大选大胜不仅保证了安倍执政到 2018 年,同时也为他 2019 年继续连任首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战后首次出现了执政党可能在国会发动“依法修宪”动议的政治格局。

在西方,无论是实行总统制的国家,还是实行内阁制的国家,被选举人参选的最终目标都是问鼎国家最高权力,选举的实质是被选举人之间关于国家内外政策的竞争。被选举人的内外政策,大体可划分为左、中、右三类,而左右又可再分为或偏左和偏右,或中左和中右,或极左和极右,当然也有用激进、温和和保守来表述的。选民通过对被选举人的竞选政策进行比较,决定投票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或与自己价值理念大体相同的被选举人。通过对此次日本参议院选举的观察,可以看到这次参加选举的九大政党主要就安倍经济学、安保法、修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热点展开论战。

令人意外的是,选举前人们普遍认为修宪问题将成为朝野政党论战的焦点,但安倍却在这次选举中以未在国会充分讨论为由,没有提及修宪,主张“此次选举还不至于将其作为争论点”,并下令自民党及其候选人在选举中均不得提及修宪的相关问题。对此,在野的民主党党首冈田克也批评说:“这是在掩盖争论点”。 究其原因,一是舆论调查表明,目前日本有超过一半的国民反对修宪;二是安倍强行通过安保法后,所引发的举国强烈抗议浪潮仍未退去;三是英国“脱欧”对世界经济影响的不确定性,助长了日本选民求稳怕乱的心态,不愿因修宪问题使政局生变。于是,安倍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就专打经济牌,大谈安倍经济学如何能够给日本和国民带来好处。从选举结果看,安倍这一转移视线的选举策略获得了成功,令力阻修宪的在野党方面颇有重拳击在棉花上的感觉。

虽然修宪问题没有成为这次大选论战的焦点,但事实上仍然成为大选背后的热点,并形成了以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为主,包括大阪维新会、守护日本之魂党等小党在内的“修宪派”和包括日共、社民党等在野党在内的“护宪派”。虽然两派内部分别对如何修宪和如何护宪存在分歧,但总体上,“修宪派”是日本右翼意志的体现,而“护宪派”则是日本左翼意志的表征。修宪不仅是安倍首相,而且是自民党,更是日本右翼一直以来的梦想。因为只有这样,日本才能摆脱外部“强加”给日本的宪法。安倍曾隐晦地说:“修宪不是我个人的愿望,是自民党的夙愿”,并明确表示:“坚信我们亲手写下宪法才有益于开拓新时代的精神”,日本才能堂堂正正地做一个“正常”的国家,才能摆脱日本“经济上巨人、政治上矮子”这一国际形象,才能名正言顺地承担起“国际责任”。

当然,一个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按照程序对宪法进行修改是理所应当的,但日本“修宪派”主要是针对“放弃战争”的第九条,且这一过程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再加上与右翼密切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与否定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等言论和行为交织在一起。 考虑到日本有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车之鉴和当前日本右翼横行等因素,一旦修宪成功,日本社会未来发展道路究竟走向何方让人难以预料。

因此,这一点自然会引发包括日共在内的日本左翼人士以及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地区人民的严重不安和高度警惕。日共等左翼力量一直反对修改宪法,认为宪法是战后日本民主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战后国际形势相适应的,体现着日本广大国民的要求,必须维护宪法的尊严,不容修正。日共在其党的二十大上就曾提出,宪法问题已经成为“日本的最大焦点”和“进步与反动的中心问题”,通过修改宪法为复活军国主义开辟道路已成为反动势力的“战略性课题”。日共认为,在这一严峻形势下,要团结一切愿意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坚决捍卫宪法的和平和民主条款,开辟符合多数日本国民意愿的、走向新日本的新道路。

按照日本宪法,修宪首先必须有 2 /3 的参、众两院国会议员赞成,然后再交由国民投票表决,如果有半数投票人同意修宪即可。执政的自民党和其他右翼政党希冀在国会中达到自己的修宪目的,而日共等在野党则试图在国会中极力阻止“修宪派”的野心。因此,在日本每次国会选举和选举后的国会斗争中,都会出现左右两大政治势力围绕修宪等议题进行激烈论战。目前,以自民党为主导的执政联盟在参、众两院都达到了 2 /3的法定议席,这就为安倍政府修宪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和政治基础,只是看安倍政府何时在国会按下修宪的按钮罢了。这样,2016 7 月的参议院大选成了日本政治格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意味着战后 70 年来日本一直坚守的和平宪法终结只是时间问题。

二、选举策略: “在野党统一战线”的提出

如前所述,这次参议院选举面临的情势已不同以往,执政联盟已经在众议院中取得了 2 /3 席位的绝对优势,而且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在野党再不能阻止执政联盟在参议院选举中获得 2 /3 以上席位,其结果必然是其自身利益和所代表的选民的呼声会被自民党和公明党两党在国会中“合法”地否决,执政党也就无法受到在野党的有效监督,执政党提出的一些有损于国家、国民利益和引发周边局势紧张的议案就有可能成为法案,执政联盟在国会拟主推的修宪等议案就有了法理上的依据。最终,在野党将失去在国会和社会中的功能,有被日本政坛边缘化的危险。这就迫使各主要在野党采取有别于以往的选举策略。

为了赢得参议院选举,各主要在野党从 2014年第 47 届众议院选举后就不得不搁置各自价值争议,探索进行重组、联手合作,商议结束安倍“暴走”政府、结成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首先,日本两大左翼在野党——共产党与社民党于 2016 年初正式达成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护宪的协议。日共称,两大政党结成统一战线“自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还是第一次”。日共书记局长市田忠义同社民党干事长又市征治举行会谈时提出:“在所有政党中,反对篡改宪法并一贯拥护宪法第九条的政党只有社民党和共产党。如果两党能结成统一战线,就能将护宪斗争发展到国会内外,在国民中形成多数派,从而作出积极的贡献。”

其次,2016 3 27 日,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和第二大在野党维新党合并,成立民进党,意为“与国民共同前进之党”,新党的目标是实现政权更替。合并后民进党拥有众议院 475 个议席中的93 个,参议院 242 个议席中的 59 个,并希望借此增加在参议院选举中与执政党抗衡的实力。面对即将举行的参议院选举和强大的执政联盟,民进党认为还应集结其他在野党。维新党原代表松野赖久曾对媒体表示,“要改变日本的政治,必须重组在野党”,“应该呼吁(团结)除共产党以外的各个政党”,但民主党则强调:“为了阻止现在的自民党政治,我们的目标是展现一个包容多样价值观的社会”,可以通过与日共的谈判协商,与其进行合作。

为了阻止安保法在众议院通过,民主党、维新党、日共、社民党、生活党等在野党已经展开了合作,并多次举行党首会谈,但仍无法阻止在众议院拥有绝对席位的执政联盟最后顺利通过安保法。2016 2 19 日,这五个主要在野党党首在国会会谈中,一致同意在国会和未来的大选中开展合作,就废除安保法、阻止无视民意的安倍强权政治、反对安倍政府修宪等达成一致。会谈后,五个在野党联合向众议院提交了旨在废除新安保法的提案和对安倍政府的不信任案。然而,由于自身席位在国会中占绝对少数,议案被否决。这使在野党进一步认识到,强大的自民党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与其他小党(如公明党)共同执政,那么力量弱小的在野党更没有理由不进行联合。

为此,日共首次适时明确提出了“在野党统一战线”的选举方略,强调“在野党共同战斗”,建立与其他在野党在选举中进行“肩并肩战斗”的统一战线。为了促成在野党统一战线,日共还破天荒地作出了历史性的让步,选前经过与民主党多次协调磋商,同意在原本决定推举自己候选人的 30 个改选 1 人区中撤下 9 个选区候选人,在这9 个选区推举民主党或无党派候选人,青森等 11个选区作进一步协商后再确定候选人。除此之外,日共还放弃了已经推举党内候选人的鹿儿岛和冲绳选区,与各在野党协商推举统一候选人。民主党希望经过与其他在野党协商,在 32 个改选1 人区中,“有八成能推出统一候选人”。党首冈田克也在记者会上说:“如果共产党是为胜选作出了这样的决断,就值得肯定。”他还表示,将来有意与日共就国会运营加强合作。

大选结果表明,日共和其他在野党都实现了“双赢”。更为重要的是,因此构筑了日共与其他在野党互信的基础。全国 32 个改选 1 人区,全部实现了在野党统一战线候选人当选。另外 11 个选区,共同推荐的候选人击败了自民党候选人。在许多地方,在野党候选人获得了无党派阶层60% 70% 的选票。而日共在此次选举中,比例代表选举的票数与 2013 年参议院选举相比,由515. 4 万票 ( 得票率 9. 68% ) 上升到 601. 6 万票(得票率 10. 74% )

各在野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推出极有可能赢得选举的候选人,将分散在各在野党候选人的选票集中在共同推荐的候选人身上。这就从过去的各自为战,变成现在的整合、集中选举资源,避免了在野党候选人之间的内耗。日共书记局长小池晃在选举结果出炉后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在野党的并肩作战“始见成效”;日共副委员长山下芳生也认为选举“结果让我们看到了大家一起严阵以待、共同奋斗的姿态,最终也获得了各方的大力支援”。而关于下届众院选举,日共委员长志位和夫认为,如能做到“相互让步”,也计划不推举本党候选人,这是因为加强“在野党共同战斗”接近实现了日共 2015 9 月提出的建立“国民联合政府”的构想,有利于扩大自身势力。

“在野党统一战线”与日共传统的统一战线提法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一是适时性,在历史上,日共提及的统一战线只是单向度的呼吁,较少得到其他在野党的响应。现在情况已发生根本变化,建立统一战线已迫在眉睫。虽然各在野党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也有通过协商达到求同存异、结成统一战线的主观愿望。二是针对性,这次“在野党统一战线”只针对四个在野党。三是目的性,此次“在野党统一战线”是以试图通过选举获胜来改变自民党一党独大,废除安保法和维护和平宪法为目的。四是灵活性,日共为了达成“在野党统一战线”,主动撤除已经在党内确定的候选人,这与以往在此问题上坚决不妥协的强硬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日共选举策略开始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选举思考:

“在野党统一战线”工作常态化“在野党统一战线”是日共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日共统一战线工作,虽然取得过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并不成功。在第 24 届日本参议院选举中,日共能与其他在野党,包括在价值观上对立的维新会建立起统一战线,表明日共的选举策略转向,“在野党统一战线”选举模式将常态化。

在历史上,虽然日共与社会党等个别在野党曾经有过合作,但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又痛苦地分手。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是日共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纲领路线,长期受到政府的迫害和打压,导致日本朝野对日共存在偏见。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共就因主张推翻天皇制、打倒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而被统治阶级攻击为“国贼”,并受到政府五次血腥镇压。日共中央领导成员,除极个别逃亡到国外之外,全部被捕入狱,党组织几乎全部被摧毁,只有少数党员和党小组进行着零星的斗争。二战后,虽然日共成为合法政党,但自朝鲜战争尤其是冷战以来,一直被政府作为监视对象。日本政府在 2016 3 22 日内阁会议上通过了一份关于日共的答辩书,警察厅认定日共“没有改变暴力革命方针”,并有参与 1945 8 15 日之后日本国内发生的部分暴力破坏活动之嫌,日共仍被作为日本《破坏活动防止法》“进行调查的对象团体”,也就是说,当前的日共仍被政府视为危害国家安全的“嫌疑犯”。虽然日共在 1958 年其党的七大后就逐步放弃了暴力革命路线,2005 年还承认了天皇制的合法性,但日本国内右翼保守势力始终视日共为现存社会制度的异己。由于日共长期生活在政府的打压和各种流言的攻击之下,久而久之,日本朝野和部分民众对日共产生了各种误解而将之排斥在日本主流社会之外。这样,日共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大多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二是日共形象的改变也需要日本社会较长时间来消化和接受。长期以来,日共纲领路线原则性较强,灵活性不足,又常常以日本的惟一革新力量自居,被执政党攻击为“什么都反对的党”,从而导致日本社会认为日共难以接近。为改变这一形象,日共在 21 世纪初就开始调整其路线方针政策,标志是日共二十二大全面修改了几十年一贯制的党纲和党章,在修宪、天皇制、海外派兵、日美安全条约等问题上,展现了与原来相比更为灵活的立场。在实践上,为了尽可能使“统一战线”更具广泛性,日共除了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各主要在野党和其他民主团体身上外,还注意加强与其他各阶层、无党派人士的联系,甚至开始了与执政联盟的自民党和公明党内部思想开明人士和中间分子的联系。但要改变日本朝野和部分国民对日共长期形成的片面认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过程。

三是相对强势的在野党对日共建立统一战线的倡议不屑一顾。在日本,一个政党的势力如何,主要看其在参、众两院拥有多少席位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政府的决策。二战后至今,日共在参、众两院合计席位最多时有 40 多席,最少时只有 10 多席,一般情况下为 20 席左右。而最大的在野党原社会党两院席位最多时达 300 多席。可见,日共在国会的势力远不如原来的社会党和现在的民主党,而且社会党和民主党还有单独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历史。因此,对于相对强势的社会党和民主党来说,在特定时期日共的选票和席位对其毫无影响,因而对日共提出的统一战线视而不见。此外,社会党或民主党对与日共短暂合作时出现的矛盾耿耿于怀(例如,日共强调在统一战线中自己领导权的绝对性和自己候选人的惟一性)。这也是日共统一战线倡议得不到主要在野党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他在野党大多与日共存在价值观上的冲突,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也就无从谈起。

如前所述,当前日本的政治格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虽然日共是目前日本政坛的第五大政党,但与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相比力量悬殊,与在野的民进党相比也有相当差距。日共又是日本政坛少有的左翼革新力量,在日本被右翼视为异己。如果说在野党被日本政坛边缘化,那么日共则首当其冲。因此,日共必然有与其他在野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紧迫感。这次参议院选举能建立起“在野党统一战线”,主要原因有:

首先,各主要在野党都有建立统一战线的主观意愿。各主要在野党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在当下日本的政治生态下,如果再不求同存异联合起来,极有可能被执政联盟,或加以分化,或各个击破,或被执政党收编,最终有可能被日本政坛边缘化。应该说这是建立起“在野党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因。

其次,最大的在野党民进党需要日共拥有的基层支持率。日共自建党以来,非常注意基层群众工作,在基层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支持率。据统计,日共在选举小区一般有 % 10% 的支持率,而民主党只有 1% 左右,维新党的支持率也仅为 1. 1% 。正因为日共长期扎根于基层,使其长期成为拥有地方议会议席数最多的第一大政党。因此,如果其他在野党能与日共达成协议,推举共同候选人,那么原来日共的支持者就会转过来支持该候选人,增加其选票。据 2009 年日本共同社在众议院选举时进行的投票调查表明,在没有日共候选人的小选区,约有七成日共的支持者投票给了民主党。也就是说,如果日共与民主党或其他在野党达成选举协议,那么这些候选人将会另外增加七成共产党支持者的选票,从而增加当选的可能。

再次,日共建立“国民联合政府”迫切需要“在野党统一战线”。政党以成为执政党为奋斗目标,日共当然也不例外。自二战结束以来,日共一直期盼与其他在野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并在 2000 年举行的日共二十二大上明确提出“争取21 世纪早期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2015 年改提建立“国民联合政府”。虽然二战后在野的社会党和民主党先后成为执政党,日共也表示有意加入其政府,但都被社会党和民主党以各种理由拒绝。日共的“联合政府”梦至今仍未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在野党统一战线”。

最后,日共因受财政收入的制约,不能在所有选区推荐自己的候选人。按照日本《政治资金规正法》和《政党助成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日共每年可从政府得到大约 20 亿日元的政治资金。但日共认为,政治资金践踏国民的思想、良心和信仰自由,把国民税金分给各政党作为其活动经费违反宪法,这一“政治献金”制度使日本政党政治滑向“金权政治”,是造成日本“政治腐败、堕落的温床”和“元凶”。政党如果接受了企业、团体和财界的钱财,就“负有为他们服务的使命,如果日共领取,就是对企业和团体的承诺,就是对国民的背叛”。所以,日共一直拒绝接受法律规定的应得的政治资金。日共的主要财政收入是靠发行党报《赤旗报》,其次是少量的党费,日共全部活动经费都出自于此。然而,传统纸媒在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发行数量大幅下降,直接导致收入减少,影响了政党工作的开展。因此,日共在选举中资金缺乏,捉襟见肘,虽然在一些选区有一定的支持率,但只能“忍痛割爱”,不得不放弃推荐自己的候选人。为了建立“在野党统一战线”,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日共主动退出不能胜选或者胜选率不高的选区,让给胜选率较高的其他在野党候选人,这样也有利于日共与其他在野党建立互信。

综上所述,日共能在参议院选举中实现跃进,在于日共客观分析了当前日本左右两大阵营对立的政治格局,正确制定了选举的两大目标,适时提出了新的选举策略。正如日共委员长志位和夫在选后总结中所说,这次选举使“在野党统一战线”面临第一次挑战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二战后史无前例的选举,在这场选举斗争中,日共与其他的在野党、市民形成了新的纽带关系,并肩作战,是日共未来的一笔巨大财富。可以预见,日共今后的选举策略,将从原来的单兵作战,向建立“在野党统一战线”转变并日渐常态化。

 

[作者单位]曹天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罗如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

文章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双月刊) 2016 年第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