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萨莱诺转折:意大利共产党的历史性抉择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7-02-19 19:00:48

萨莱诺转折:意大利共产党的历史性抉择

周华平 魏飞建

【摘要】 萨莱诺转折是意大利共产党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该党战略调整的重要节点,对战 后意大利政 局的发 展有着重要影响,全面认识和客 观评 价萨莱诺转折对研究意大利和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有着重要意义。萨莱诺转折是意大利共产党在面临国内外局势变化时主动作出的一次战略调整,这次调整奠定了意大利战后和平与民主的基 础,并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意大利共产党以此为起点开拓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途径。

【关键词】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意大利共产党;陶里亚蒂;萨莱诺转折

意大利共产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有着辉煌的历史,全面深刻认识该党的历史进程,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萨莱诺转折作为意大利共产党战略转向的标志性事件,一直被视为意共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意共主要领导人陶里亚蒂和贝林格都认为这一战略转向对意大利革命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全面了解萨莱诺转折的形成过程,结合国情和国际形势对其形成原因和影响进行解读和分析,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意大利乃至西欧的社会主义运动。

一、萨莱诺转折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历史分析方法来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因而,考察意大利共产党的萨莱诺转折这一历史事件,有必要对意大利当时所处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形势进行系统分析。

(一)国际上大国主宰小国政治,意大利处于英美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美英苏三大国暂时抛开意识形态的分歧而走向合作。当战争形势日趋明朗,大国间的利益划分使得“大国主宰世界、决定小国命运”的问题趋于显现,此时的意大利也未曾幸免,在很多事情上都得听从大国的意见和决定。正如乔治·博卡对意大利的情况描述:“无论国家的大事小事都得外国人点头,要作个什么决定也要看两大胜利者的脸色,意大利从此成了仰人鼻息的附属国。”[1]

194310月,巴多里奥政府对德宣战,意大利获得“协同参战国”的地位。随着英美军队在意大利登陆,由其主导意大利的战后政治格局已成事实,从而使英美在处理意大利的问题上拥有优先的选择权,这一事实也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所接受。19443月,陶里亚蒂回到了意大利,在回国前,斯大林曾提醒他雅尔塔会议以后世界已出现分裂,意大利已处在西方势力范围之内。

在大国主导世界格局的国际背景下,正如陶里亚蒂所分析的那样,由于意大利“被英美帝国主义的军队牢牢的占领了……物质力量的绝对优势不在我们这一边。共产党如果领导人民进行反英美军队的武装斗争,那无论从意大利国内形势来看,还是从那些年月的国际形势来看,都会产生悲剧性的后果。”[2]因此,在意大利政治、军事都由英美所控制的情况下,转变斗争策略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必然选择。

(二)国内军事战争尚未结束,反对法西斯仍是主要目标

1943年,盟军在西西里登陆成功对意大利的政局产生了剧烈震动。随着墨索里尼政府垮台,墨索里尼本人被监禁,意大利长达二十年的法西斯统治趋于崩溃。然而,战争并未因此结束。意大利新政府宣告无条件投降,德国法西斯大举出兵占领意大利北部与中部广大地区,同年912日,德国伞兵部队解救了墨索里尼,并扶植其在北部城市萨洛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在此背景下,团结全国范围内的反法西斯力量,集中力量反对德国侵略者及其傀儡政权是当时意大利国内的主要任务。

194 4年,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逐步走向胜利,但意大利国内的战争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纳粹德国的入侵和墨索里尼的卖国行径,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反抗运动。意大利共产党、意大利行动党、意大利社会党、天主教民主党、自由党和一些无党派人士组织的游击队联合成为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共同在意大利本土开展反法西斯斗争。在以反法西斯为主要任务的情况下,保证意大利共产党同其他反法西斯政党的团结,取得反法西斯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意共有实力和威望,但不足以领导全国的政治革命

由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共产党游击队英勇战斗,并从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军队手中解放了多座城市,意大利共产党成为人们竞相称颂的传 奇。同时,意大利共产党领导的“加里波 第纵队”和行动党领导的武装部队组成了北意游击队的核心。此时,意大利共产党在人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党的实力和威望并不足以支撑起领导全国范围内的政治革命。在军事上,“意共领导的加里波第游击队共计570个,约15.36万人,人数虽然不算少,但与同盟军的53万军队和意大利的几十万政府军相比较,仍然处于劣势。”[3]在政治上,当时的意大利存在着多个政党,包括天主教民主党、社会党、共和党、自由党等等,这些传统的政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也有着自己的贡献,仍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1946年的制宪会议选举为例,当时,仅天主教民主党就获得了八百万张选票,占总票数的35.2%,社会党的选票也多于意大利共产党。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政治影响力,意大利共产党都不足以单独完成社会主义的革命任务,保持与其他政党的合作是意大利共产党必然的选择。

(四)经济遭到战争严重破坏,人民渴望获得和平

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加上连年的侵略战争,使意大利本来就不发达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45年,意大利国民收入只相当于1938年的55%,全国财富损失了约1/325%的铁路遭到严重破坏,60%的机车被破坏;被毁和受损害的公路达35%;商船几乎全部被毁,港口设施有90%被破坏,无法使用;工业生产下降了1/3;农业生产只有战前的60%;公用事业需要重建。”[4]同时,黑手党和土匪活动在南意大利十分猖獗,饥饿与贫穷的景象到处可见。

严重的经济形势使意大利需要在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下进行恢复经济生产和灾后重建,意大利人民对和平稳定的环境有着强烈的渴望。意大利共产党为反抗墨索里尼法西斯统治以及纳粹德国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面对战争后期的国内经济局势,面对意大利人民对于和平环境的渴望,以陶里亚蒂为首的意大利共产党面临着艰难的历史抉择。

综合分析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可以看出,面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任务,在英美对意大利政局的控制下,意大利共产党发动政治革命的军事、政治条件并不具备,同其他反法西斯政党进行合作并加入联合政府,是意大利共产党在当时特殊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下采取的正确政治策略,也是以陶里亚蒂为首的意大利共产党人面对当时社会现实作出的选择。

二、萨莱诺转折的实现过程

19437月盟军西西里登陆开始,意大利政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以陶里亚蒂为领导人的意大利共产党审时度势,实行萨莱诺转折策略,确保了意大利国内反法西斯战线的团结,保障了意大利和平建国与战后民主的实现。

(一)关于是否保留君主制的争论

1943114日至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决定进攻西西里岛和意大利。19437月盟军成功登陆西西里岛,给意大利政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724日,自1939年以来从未召开过会议的意大利法西斯党召开最高委员会会议,会议以19票赞成、7票反对通过了对本尼托·墨索里尼的不信任投票,并要求将国家所有决定权退还给国王。第二天,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下令逮捕墨索里尼,任命参谋总长彼得罗·巴多利奥取代墨索里尼任政府总理并组建新政府。

随着盟军的北上和国内反法西斯运动的日益高涨,国内局势也趋于明朗。但巴多里奥组阁使事情变得复杂化,众所周知巴多里奥是一个著名的保皇分子并在墨索里尼执政期间担任过总参谋长职务,意共一些党员担心其主持政府工作会导致保守势力猖獗横行,使君主政体得以苟延残喘。因而,很多党员主张拒绝同巴多里奥政府合作,主张立即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制。此时包括社会党、天主教民主党等其他民主党派的内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时之间,君主制与共和制之争似乎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问题。

面对当时的国内外局势,战后意大利建立一个什么样政府的问题能否妥善得到解决,不仅关系到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能否得到维持,也关系到国家在反法西斯获得胜利后能否实现民主以及和平的统一。

(二)陶里亚蒂回国及意共全国委员会的召开

在国内关于国家政体争论不休之际,流亡海外18年之久的意共领导人陶里亚蒂回到祖国。陶里亚蒂是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6年里昂大会后前往莫斯科,代表意共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从此开始了长期的流亡生活。1944年,苏联承认巴多里奥政府,陶里亚蒂回国领导意大利共产党的工作。在苏联和盟军协助下,他从莫斯科出发,途径巴库、德黑兰、开罗、阿尔及尔,于1944327日抵达那不勒斯。此时的陶里亚蒂对意大利共产党的战略已经出现了转变,他在和盟国咨询委员会的美国代表墨菲会晤时,表示意共的目标是“消灭法西斯主义,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5]。同时指出,“把制度问题放到能召开制宪国民议会时再说,把团结一切政治派别从而参加对德战争放在第一位,因此要马上建立一个全国团结的政府。”[6]

194433031日,意大利共产党在那不勒斯召开全国委员会会议,会议统一了党内思想,之后陶里亚蒂代表中央宣布三点纲领:“第一,反法西斯党派必须保持团结;第二,战后意大利国家必须民主决定;第三,必须立即组成一个临时政府,以领导全国抗战。”[7]411日,陶里亚蒂首次公开发表纲领性讲话,宣布意大利共产党新的战略方针,主张把争论不休的政体问题先搁置一边,待制宪会议召开时再行解决。并郑重声明意共准备参加巴多里奥为首的全国团结政府,这一事件被称为“萨莱诺转折”。萨莱诺转折主张的实质是争取同所有民主力量合作,建立进步民主政权,保障反法西斯战线的团结,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意共宣布加入巴多里奥新政府

1944421日,巴多里奥召开各党派会议,最后组成了共产党、行动党、社会党、自由党和劳工民主党六个政党参加的巴多里奥新政府。其中,陶里亚蒂任不管部长,还有三个意共成员分别担任农业粮食部部长和财政部部长、陆军部副部长。同时,民族解放委员会承认巴多里奥新政府是意大利唯一的合法政府,由其领导全国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巴多里奥新政府的成立奠定了意大利战后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

194 41114日,北意民族解放委员会代表和盟军最高司令部及意大利政府谈判达成协议:“一旦盟军政府成立,民族解放委员会将承认盟国军政府,并将前此所有的地方政府及行政方面的一切权力移交盟国军政府”[8]。并对战后意大利军事力量的归属做出明确规定,19454月,意大利北部解放,在英美军队进驻米兰并设 立军政府后,盟军集合各地游击队进行检阅,宣告意大利人民游击队解散,确保了战后意大利的和平统一进程。

194662日,通过全民投票,以1218万张选票支持共和政体击败支持君主政体的1036万选票,通过决议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政体,并进行全国第一次政治投票,选举制宪议会。选举结果显示,意大利共产党获得104个席位,仅次于天主教民主党和社会党,是制宪议会的第三大党。19471222日,制宪会议大会通过意大利共和国宪法,至此,意大利共产党萨莱诺转折的目标基本得到实现。意大利也进入了战后重建的新阶段。

三、萨莱诺转折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尤其是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所谓历史人物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影响较大、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以陶里亚蒂为领导的意大利共产党人在面对国内外政治压力,通过分析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人民对和平的期盼,最终选择实行萨莱诺转折策略,参加巴多里奥联合政府,这一选择对意共本身以及意大利这个国家的未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增添了新内容。

(一)扩大了意共的影响力,奠定了意大利战后的和平与民主192610月意大利共产党被墨索里尼政府取缔后,意共一直作为非法政党存在,萨莱诺转折使意共重新回归政府,开始了通过和平的议会斗争方式来获得政权。正如陶里亚蒂对萨莱诺转折的评价那样,认为转折“是奠立新的全国统一。在这新的全国统一局面下,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由于同所有民主力量取得联系,建立合作,而占据首要地位。”[9]萨莱诺转折策略带给意共的最大收益是逐渐让越来越多的民众确认其对民主进程的支持是可信的,从而使该党的力量得到大大发展,极大地扩大了在国内的政治影响力,“19437月意大利宣布停战时,意共只有6000名党员,到1945年底已猛增到177万多人。”[10]同时,1946年的制宪会议选举中,意大利共产党获得428万多张选票,占总票数的额18.89%,获得104个席位,仅次于天主教民主党和社会党,居第三位。这一结果表明,意大利共产党已发展成为该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萨莱诺转折对战后意大利的政局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萨莱诺策略 保障了国内反法西斯战线的团结,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正如后来意共总书记贝林格评价萨莱诺策略时所说:“陶里亚蒂实现了萨莱诺转折,亦即所有民主力量和人民群众力量团结起来,进行反法西斯战争。”[11]19454月,经历过长达二十年的法西斯统治,一年零八个月的内战,二十个月的抵抗运动的意大利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其次,萨莱诺转折策略确保了战后意大利政权的和平过渡。意共决定加入巴多里奥政府实质上表明了意共战略的转向,以此为基础,陶里亚蒂在意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意共已放下武器,不是诉诸暴力和起义,而是通过劳动群众在民主基础上展开斗争。”[12]意共放下武器,转向议会斗争道路,奠定战后意大利和平统一的基础。第三,萨莱诺转折策略是战后意大利民主得以实现的基础,正是在陶里亚蒂“三点纲领”的设想下,1946年制宪会议召开,通过民主投票废除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国,并于19471222日通过了“以劳工为基础”的新宪法,宪法规定“意大利是以劳动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人民”,意大利战后的民主得到了最终的实现。

(二)开启了意共探索走意大利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篇章

萨莱诺转折策略是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探索符合意大利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尝试,是该党根据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所作出的符合斗争策略的关键抉择,以萨莱诺转折为起点,意大利共产党开始了探索符合意大利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意大利共产党成立于19211月,随后加入共产国际并成立共产国际意大利支部,意大利成立初期受波尔迪加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之后在以葛兰西、陶里亚蒂的领导下逐步走向正轨。然而,1926年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上台,宣布意大利共产党为非法政党,此后意大利共产党的反法西斯运动转向地下,直到萨莱诺转折后于1943年参与巴多里奥政府。此前意大利共产党的斗争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启发,坚持强调社会主义的实现必然要通过革命的方式,强调用暴力的手段推翻旧的国家机器。然而,萨莱诺转折后,意共的斗争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向,以陶里亚蒂为首的意大利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一条符合意大利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如19443月,陶里亚蒂在那不勒斯意共全国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今天意大利工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干俄国人干过的事情。”在加入巴多里奥政府后,194512月至19461月意大利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罗马召开,在这次会议中,陶里亚蒂宣布“意共已放下武器,不是诉诸暴力和起义,而是通过劳动群众在民主基础上展开斗争,走向社会主义。”[13]会议后,意大利共产党针对原来根据共产国际二十一条精神制订的党章作了较大的修改,例如,关于党的性质以及斗争目标和道路,原来规定意共是“无产阶级最先进和最有觉悟的部分”,改为意共是“意大利劳动者的组织”;取消了关于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消亡等内容。关于入党条件,只根据申请人对党纲拥护与否,而“不问宗教信仰和哲学信仰如何”。

意共“五大”对党的斗争方式与党章的修改,表现出意共开始走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在19471956年间,由于冷战的紧张局势和意大利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等复杂因素,意共“不再谈论意大利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了”,而是采取为苏共和其他执政的共产党进行辩护和“同社会主义世界完全站在一起的做法”。在苏共二十大以后,走意大利式社会主义道路再次获得认可,1956129日,陶里亚蒂在意大利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为走向社会主义的意大利道路、为劳动阶级的民主政府而奋斗》的报告。报告指出“向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由工人阶级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以及经济、政治、民族和文化的特点,以不同方式来领导。”[14]至此,意大利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增加了新内容

萨莱诺转折不仅 对意大利和意大利共产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萨莱诺转折为起点,意大利共产党尝试走一条不同于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开创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探索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实践。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一个生产力并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这与马克思当初的设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将会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得到实现”并不一致,也超出了任何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预想。列宁领导并实现了在一个贫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探索,然而,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并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在没有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俄国通过十月革命的暴力手段成功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必然成为各国共产党包括发达国家共产党在内的首要选择。

面对意大利严峻的国内外局势,通过革命手段实现意大利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行不通的,以陶里亚蒂为核心的意共领导者尝试着变革斗争策略,实行萨莱诺转折。以萨莱诺转折为开端,意共放弃了通过暴力手段夺取国家政权并参与到国家的政权之中,这种转变是陶里亚蒂结构改革思想的起点,陶里亚蒂结构改革思想强调“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包括具有不同思想倾向的各民主力量,通过和平的群众斗争、群众运动方式,实现意大利宪法所规定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不断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逐步争取和扩大工人阶级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并进而实现国内各政治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直至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掌握国家政权,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5]这种探索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它不同于俄国通过十月革命的暴力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式。这种新的探索强调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范围内,通过民主、和平的方式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

四、结语

1991年意大利共产党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该党历史的终结,曾经作为西欧最大的共产党并在意大利政坛盛极一时的意大利共产党最终解散,这一场景令人唏嘘。意大利共产党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在其70年的历史进程中,萨莱诺转折作为重大的历史事件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促使了该党国内政策的转向,也开启了意大利共产党探索意大利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途径。同时,以此为开端,意大利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通过民主、和平的方式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以史为鉴,是正确认识和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世界共产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应该充分借鉴和吸取意大利共产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萨莱诺转折策略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重要战略决策,积极认识并总结这一历史抉择,对于当前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重要意义。

:

[1] []乔治•博卡著:《意大利共和国史话 从法西斯垮台到现在》,李文田译,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2]苏联科学院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505页。

[3] 倪力亚、李景治著:《意大利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学林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4] 罗红波、戎殿新:《意大利走向二十一世纪》,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5][6] []费拉拉:《陶里亚蒂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258256页。

 [7] []《解放日报》,194443日。

 [8]周尚文:《国际共运史事件人物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9-430页。

[9][]陶里亚蒂:《意大利共产党》,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72页。

[10] 帅能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历史与现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11][]贝林格:《贝林格言论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1页。

 [12][13][15] 何宝骥:《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通鉴》,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516516页。

[14][]陶里亚蒂:《陶里亚蒂言论集》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6年版,第191-192页。


[作者简介] 周华平(1985—),男,湖北枝江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魏飞建(1990—),男,河南濮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6 年第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