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3-02-23 17:15:49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罗理章;林文康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共产党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就实现社会主义何以必要、何为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美国共产党立足金融危机以来的现实境况,从经济危机、人权危机和生态危机的角度入手批判了资本主义;构想了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特征、民主政治特征以及其他特征;从思想引领、基本方针、组织保证和力量之基等方面对美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展开了理论探索。这些新探索是美共对本国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贡献,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美国共产党(以下简称“美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并以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的美国工人阶级政党。建党以来,美共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地分析批判资本主义,并试图从中寻找实现社会主义的因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临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的境况,美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现实境况对资本主义展开批判,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探索。正如山姆·韦伯所说,“21世纪的社会主义政党的社会主义观是一项进行中的事业”。金融危机以来,美共社会主义观的丰富发展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动态,并为各国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启示。
一、分析批判金融危机以来“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实危机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股市崩盘、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一系列危机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广大劳工深受其害。事实证明,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让经济发展严重受挫,而且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各方面都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正如山姆·韦伯所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美国资本主义在思想、政治、经济上的破产”。金融危机以来,美共基于新的现实境况,从美国现实存在的经济、人权、生态危机入手批判并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证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一)“利润至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然引发经济危机
从经济危机入手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内在局限性一直是美共分析并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角度。早在金融危机以前,美共就清楚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崛起,美共深入批判了跨国集团垄断行为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对外扩张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处于持续危机当中,始于2019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进一步加剧了危机,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种种问题再次暴露无遗,客观上为美共进一步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提供了条件。
一方面,美共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的一系列现实危害进行了批判。美共指出,金融和经济危机导致股市、金融衍生物市场起起落落,实体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许多企业接连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甚至被称为端着“铁饭碗”的公共部门职工的利益也遭受蚕食。并且,他们清楚地看到,工人只是这场危机的替罪羔羊,而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资产阶级。此外,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冲击,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被打乱的国际供应链等一系列经济乱象层出不穷,美共深刻认识到,当前“国家正处于一场深刻的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之中”。同时,这场危机也为他们带来了反抗资本主义的重要力量——“相互关心的情绪”,他们主张要依靠深受其害的工人和人民来解决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危机。
另一方面,美共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美共认为,从表面上看,这场危机的爆发是由于资本储备金不足、掠夺性的贷款、高风险的金融工具、泡沫经济、放松管制所引起,但美国经济的金融化过程才是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他们认为,这场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化长期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在新自由主义的支配下,金融化为恢复美国资本主义在世界市场的支配地位和获利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金融化也为美国经济、世界经济埋下了新的祸根。美共时任主席山姆·韦伯就在《金融与眼前的危机:危机如何发生?出路何在?》一文中指出,“金融化是一把双刃剑,在金融化刺激国内和全球经济的同时,也使美国的家庭债务、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像天文数字般堆积,这些债务可以在一夜之间爆炸;在它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起美国和世界经济动脉的极大不稳定。”总之,在“利润至上”的资本逻辑主导下,由资本主义生产无序扩张和资本主义恶性竞争引发的经济危机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得以根本解决,而是“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治理模式,即转变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和功能,使之有利于劳工、受种族和民族压迫者、女性、年轻人和其它社会群体”。这个新的经济治理模式则应该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治理模式。
(二)无休止的利润追求必然引发人权危机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外部包裹着“民主”外衣,内部充斥着人权危机的社会。在美共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不是广泛平等的。一边是手握大量社会财富的资本家,他们在无休止的利润追求中享受着广泛的民主;一边是包括工人阶级、受压迫种族、移民、妇女等在内的普通民众,他们享受的民主受到极大限制,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得到保障。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旷日持久、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影响,贫富差距、工人失业、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当前美国底层民众生活条件正持续恶化,国内人权危机不断加剧。
首先,美共认为,资本家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是导致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的重要因素。因为“资本主义,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榨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并且定期提高利润率才能够维持自身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率不断提高,少数的资本家占据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据美国福布斯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前20位富豪的总财富额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达到1.8万亿美元——这比加拿大的GDP还要多”。与之相反,工人失业率却居高不下,贫困率不减反增,大量美国人生活在贫困状态,甚至在疫情防控期间,华尔街的重点是利润而不是公共卫生。这充分揭示着资本主义制度贪婪、丑恶、残酷的真面目。其次,在资本主义固有法则的运行下,底层民众生活条件持续恶化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共看来,周期性危机是资本主义固有的顽疾,这些危机必然导致数百万工人失去工作、住房、医疗保险和养老金。不仅如此,从这些危机缓慢“复苏”,也必将降低工人阶级的工资标准和条件,致使大量人口无家可归,饱受饥饿之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最后,种族歧视频发是种族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水乳交融的必然结果。美共认为,种族主义是资产阶级用来分裂、迷惑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毒药。正如山姆·韦伯指出的:“种族主义是有害的,它破坏了生活、剥夺了教育、住房和医疗保健的资金,造成了失业和无家可归,加剧了对所有人的剥削。”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自诩为“人权卫士”的美国政府漠视少数族裔群体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甚至不惜煽动种族歧视,置少数族裔群体于疫情困境下艰难维生。
(三)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扩张必然造成生态危机
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框架内,私有制经济占据着主体地位,少数资本家为了谋求一己私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无限剥削自然资源,从而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在美共看来,世界正经历着不可避免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不受遏制,将预示着地球灾难。一方面,关于生态危机的原因,美共认为,气候和生态危机是由人类活动驱动的,但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剥削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是危机的最大驱动力。生态危机之所以不可避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对自然的敌视,“资本主义贪得无厌的利润追求毒害了地球的陆地、海洋和空气”。只要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坚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那么生态危机就无法避免。此外,美共还进一步分析指出:“资本主义不稳定,需要在有限的世界中无限消耗资源。这场危机是由化石燃料开采业、能源和军工综合体、农业综合企业公司、化工和塑料行业以及金融资本驱动的”。生产无序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在造成环境破坏、生态危机方面的作用正在不断放大。因此,按照应对危机的规划采取行动,走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行“绿色新政”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美共认为资本主义是解决环境挑战的最大障碍。环境保护行为必然同凌驾于人民健康福祉之上的私有制发生冲突,因为环保行动触犯了私人利益,必将遭到受制于公司利益的政客的阻挠。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此外,美共还看到环境问题在选举、立法和公共政策斗争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指出:“环保运动是大规模联合的关键组成部分,这个联合必须建立起来,才能击败极右势力对美国的治理和公共话语的控制”。
二、立足现实境况擘画美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直以来,美共坚持认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甚嚣尘上的“美国例外论”是悖论,在资本主义框架内,美国同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具有难以克服的顽疾,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选择。苏东剧变后,美共在积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坚定地认为,“从美国独特的政治文化中出现美国的社会主义,将具有独特的特征”。由此,他们踏上了自主探索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并围绕“未来美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展开了积极构想。正如山姆·韦伯在《关于社会主义的八点思考》一文中指出的:“社会主义构想应该具有当代性和动态性;应该植根于今天的各种情况。”面对金融危机以来新的现实境况,美共立足实际,构想了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
(一)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特征
金融危机以来,美共基于对国内社会经济乱象的考察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的无政府状态和破坏性竞争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他们构想了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特征。
首先,美共将社会主义视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形态,并终将走向共产主义阶段。因此,社会主义不会立即创造劳动工人的天堂,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将为劳动人民提供合作的机制,越来越多的劳动人民将决定自己的命运,并逐步努力建设新的民主机构来管理经济。其次,关于所有权问题,美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关键产业将被国有化,与此同时还存在着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所有权,如从国家到州到市的许多不同层次的公有制、小企业私有制、联合所有制合作社以及其它最适合的混合经济形式。这些所有权形式将会充分反映经济政治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要求。此外,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下,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和无序竞争也将会被战略规划取而代之。最后,美共针对性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剥削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以改善。一方面,社会主义将消除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劳动所得利润的私人挪用,并将这些从资产阶级手中夺走的利润用于公共领域来消除不平等问题。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将不再是资产阶级进一步剥削工人的武器,而是被用于社会资助计划,用来缩短劳动人民的工作周和为劳动人民提供免费的医疗保健及教育。
(二)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特征
美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民主传统的国家,民主是贯穿美国历史和美国宪法的重要内容。但美共认为,把美国描述为“地球上最民主的国家”只是一种“宣传”,因为在资产阶级统治下,民主权利不仅会受到限制,而且总是受到多种形式的攻击,人们对政府的意见会不断受到限制,甚至在公共领域和工作场所,民主也都受到限制,只留下民主的外衣。因此,在深化对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基础上,美共勾勒了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特征。
美共十分注重强调社会主义民主,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拥有更广泛、更有意义、更具包容性的民主。美国的社会主义将建立在美国宪法《权利法案》的坚实基础上,保障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所有人的平等,同时增加其他基本权利,如工作权、医疗保健权和教育权。美共认为“社会主义权利法案”是美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表现形式,通过“社会主义权利法案”,他们将实现一个平等、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美国。在社会主义美国,自由和民主将得以实现,一方面,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动人民是代表所有人的需要管理国家的政治力量,每位公民的教育、医疗、工作、住房以及健康的生活环境都将得以保障,另一方面,公民将免于种族歧视、压迫、失业、贫困等问题的困扰,实现完全的社会、种族和性别平等。另外,苏珊·韦伯还指出,社会主义是广泛而富有深度的民主,但这并不意味着由全能的中央政府接管和控制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是公司企业的国有化,而是意味着公众将接手并接管一些关键的“作恶者”。
(三)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特征
在美共看来,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应该是过去左翼所依赖的那些既定“公式”,而是要从时代发展出发,直面当代资本主义新问题,从而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认识维度和时代含义。进入21世纪,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处于以金融化为特点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当代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多重危机有的已经到达危险的临界点,有的正要到达危险的临界点”。针对资本主义带来多重危机,美共不仅擘画了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蓝图,还构想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应具备的其他特征,认为未来美国将构建一个“现代、民主、和平和绿色的社会主义”。
在生态环境方面,社会主义将抛弃“利润至上”的理念,取而代之的是自然高于利润的理念,在生产生活中重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绿色社会主义”。在社会生活方面,美共认为,社会主义将致力于发展各项有利于民生福祉的公共性事业,消除资本主义的顽疾,即剥削、贫困和不平等的问题,结束失业、无家可归和饥饿等现象。在社会文化领域,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民族压迫、性别不平等等一系列偏见行为将得以废除,深受压迫的民众将得到平等对待。此外,鼓励多种形式的文化表达,发展以工人阶级文化为核心的充满活力的人民文化。在军事安全方面,武器贸易将被限制,全国范围内推进非军事化,削减巨额的军事预算,构建安全、稳定的军事环境。在对外交往领域,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反对侵略他国、发动战争的行为,拆除在其他国家的军事基地,不再威胁世界和平。
三、植根本土实际探索美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
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作为深深植根于美国革命民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美共坚信美国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必将立足于本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基础之上。“金融和经济危机在客观上为美共的发展创造了机会”,美共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从思想引领、基本方针、组织保障、力量之基等方面对如何实现美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了理论探索。
(一)思想引领: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深刻阐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根本指引。作为“一个拥有发达马克思主义战略和战术的政党”,美共在同资本主义做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制定斗争战略战术的指导思想。
一方面,美共认为,马克思主义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能够理解并洞察发展,但美共在斗争实践中反对教条化、不加思考地加以运用。他们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既是美共基于百年发展历程得出的经验教训,也是美共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认识问题上更加自觉的重要表现。美共在三十大通过的新党章中明确就规定:“我们在美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基础上,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提出的科学观点。”另一方面,美共在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十分重视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曾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因此,美共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关注和发展的理论体系”。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正视任何问题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结合在阶级斗争和实践中总结的新经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当前,美共的任务“将是本着一种辩证和历史的精神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力求符合目前的现实、趋势和敏感性”。
(二)基本方针:结合实际独立探索社会主义
历史上,美共曾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长期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控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参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苏联解体后,美共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启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的新历程。金融危机以来,美共继续坚持并强调结合美国实际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强调结合实际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是苏联解体后美共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深刻体现了美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自觉。美共之所以坚持强调要结合实际独立探索社会主义,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曾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就意味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其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正因如此,每个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的过程也将因其特殊的国情、挑战、历史和传统而各有不同,“向社会主义美国的过渡将由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决定”。
另一方面,则是基于美共曾一味服从共产国际、同苏共保持一致的历史教训的总结和反思。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组织隶属关系和财政依赖关系,美共长期受控于共产国际和苏联,在制定斗争策略方面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苏联解体,在没有苏共和共产国际的束缚后,美共及时总结反思经验教训,并作出政策调整,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方针,探索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三)组织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建设工作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广大劳动人民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美国共产党为了适应当前群众斗争的形势,及时抓住有利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重要机遇,提出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建设“一个现代、成熟和大规模的21世纪共产党”。
首先,美共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任务和使命。2019年是美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美共第三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对美共党纲进行了更新修订。党纲指出,美共当前的工作是“致力于促进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主义意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成长和发展”。这就意味着美共要加大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工作,而且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此外,美共还需要寻求在工人阶级及其核心盟友中的领导权,以便于推进劳动人民建设政治权力的直接斗争。
其次,美共对自身建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美共认为,他们是工人阶级中最有意识最活跃的部分,美共的规模和影响力直接影响美国的社会主义愿景和实现战略的发展,因此,美共要稳步发展并加强对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就必须及时从错误中吸取经验,积极向他人学习,制定合理的政策,深深植根于工人阶级以及发展与群众运动和群众组织的联盟关系。
最后,美共围绕这些要求和使命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观点。其一,在思想上,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要向他人学习、汲取经验,与此同时,还要让成员积极参与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让成员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并贡献自己的智慧。美共认为这样做是“让成员留在党组织并将他们培养成领导者的最佳方式”。为此,美共提出要在美共官网上开发一个理论论坛,为成员提供参与平台。其二,在组织上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保证全党目标一致、愿景一致。同时,还要注重灵活性和党内团结,努力争取党内所有成员遵守并执行党组织民主商定的政策。其三,在政策制定上,美共指出,斗争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不同时期社会进步面临的主要障碍、主要的斗争任务和革命力量等问题进行具体的和清醒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其四,美共主张加强党内的文化建设。在美共第三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时任主席山姆·韦伯指出,他们需要“深层次的组织文化”。因为当前美共缺乏有关如何组织和影响他人思想的观点和做法。很多人申请入党或是留在党内仅仅是因为赞同美共的观点,而不是因为他们将美共作为一个能够在实际行动和思想意识上影响他人的组织,而这两个方面都是共产主义组织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美共党内组织文化建设,是提高美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组织力的重要着力点。
除此以外,基于党内成员老龄化的问题以及金融危机以来年轻人的社会主义情绪和运动正在迅速增长的现实,美共主张加强党的青年工作、团结年轻一代。在美共三十一大上,他们决定成立全国性的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并审议通过了“共产主义青年项目”,明确了青年工作的重点领域。同时,美共还强调要“促进党的社交媒体工作多元化”,利用“播客”吸引广大年轻人加入共产主义青年项目。
(四)力量之基:加强社会主义广泛联盟
虽然,美共长期战斗在资本主义心脏地带,但美共深知自身的成熟程度和群众基础尚且不足以支撑其同资本主义力量单打独斗。而且,在美共看来,社会主义运动不是少数人的运动,离开工人阶级的广泛参与,社会主义运动便失去了根基。因此,美共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广泛联盟,在国内同进步势力建立统一战线,在国际上加强同国际工人阶级的团结合作。
其一,美共主张在国内同进步势力建立统一战线,这是着眼于美国社会主义运动长期发展和立足于当前反对极右翼势力战略任务的策略部署。一方面,美共强调工人阶级的内部团结。美国工人阶级和人民一直是多种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美共指出,“多种族、多民族、多性别、多代美国工人阶级团结的斗争是贯穿美共历史上的共同主线”。工人阶级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他们的历史作用。另外,在当下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盛行的美国社会,要打击种族歧视和消除性别歧视尤其需要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另一方面,美共主张建立反对极右翼势力联盟。资本主义民主框架内建立反极右翼势力联盟是美共开展斗争的需要。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16年特朗普上台以来,特朗普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充斥着右翼极端主义,作为极右翼势力的反对者,美共认为唯一能够击败极右翼的是所有阶级和社会力量尽可能广泛的有组织团结。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美共时任主席约翰·巴切特尔就强调:“要建立跨阶级、跨种族的联盟,而且这个联盟必须包括政治独立派,甚至是温和的共和党人”。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彻底打败极右翼的政治和司法权力及其反动意识形态体系和支持力量,为更进步的斗争阶段扫清道路”。针对2020年美国大选,美共更是旗帜鲜明地强调“目标是将特朗普逐出总统宝座,将共和党多数派逐出美国参议院”。但美共也深知,民主党和共和党本质上还是资产阶级政党,建立统一战线、开展反对极右翼势力的斗争只是当前美共壮大自身力量的斗争策略,要最终消除极右翼的威胁,必须要团结社会主义力量,用社会主义取代具有这些落后和反民主政治趋势的资本主义。
其二,美共指出,资本主义是一个全球体系,那么社会主义运动也必将是全球性的。资本主义固有的全球扩张性和剥削性决定了所有国家的工人必须团结在一个多方面的国际运动中,以实现社会主义未来。在美共看来,全世界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敌人,即世界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最反动的跨国公司,以及资产阶级统治政府。同时,他们在解放、和平、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因此,国际工人阶级要尽可能广泛的团结。另外,美共指出,国际工人阶级的团结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具体斗争中。国际团结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上。总之,工人阶级必须注重国际团结,这是他们抵御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中日益严峻的剥削和压迫的力量之源。
四、结语
通过对金融危机以来美共社会主义新探索的总结分析中可以发现,这些新探索是美共立足于新的世情、国情、党情进行社会主义斗争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美国特色。尽管美共这些新探索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际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和检验,但其中包含的一系列观点主张为世界各国共产党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同时,对于丰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美共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为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美共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必将呈现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作者简介]:罗理章(1977—),男,河南南阳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林文康(1997—),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文章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