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7-28 19:27:49
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柴尚金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社会主义是一个包括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流派和社会主义不同力量的统合性概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的发展格局,有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各国共产党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力量,其存在和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围绕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展开激烈较量,“东升西降”态势日显,“向东看”“往中靠”成为流行思潮。超越资本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
【关键词】世界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产党 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建设到改革、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有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如何研究和把握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特点及规律,不断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学术研究和学科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如何把握和应对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矛盾、新挑战,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进世界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振兴?这些都是我们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不可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如何理解“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世界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或者说,作为一个学科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其研究对象是什么?“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看似不言自明,但实际上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由于语境不同,理解不同,给出的回答自然也就不同,可谓百家争鸣。如果止步于此,就不会产生思想交集,也得不出有共识的理论成果,因此,本文首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辨析和回答。
1.世界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过去多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为标准,把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看作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受此思维影响,一些人在使用“世界社会主义”概念时,将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同起来,导致指向不明,歧义丛生。
世界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当今世界社会主义既是思潮,也是运动,是超越资本主义、实现世界公平正义的进步思想、运动和力量的总称,是一个包括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流派和社会主义不同力量的统合性概念。反对资本统治一切、重视劳动者利益、实现资本主义替代的主张,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追寻社会主义的各种左翼及中左翼的基本共识。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只有那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主张和革命实践,才可算作科学社会主义;而那些自称信仰社会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及形形色色的新社会主义思潮流派,尽管抨击资本主义并主张实现资本主义替代,但它们大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因而不能称其为科学社会主义。
从学科上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各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世界社会主义则是研究当今世界各左翼及进步力量开展的反对资本主义、探索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要看到世界社会主义思潮流派和左翼力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既不宜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看作单纯的科学社会主义,也不能以世界社会主义来代替科学社会主义,两者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2.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吗?
什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同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吗?如果不同,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对此,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已不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个名词是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首次使用的,其本意是指在共产国际这一国际组织领导下,各国共产党为争取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胜利而开展的革命运动。因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特定的含义,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这一运动有一个国际组织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共产国际解散,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发生大论战后,以往那种集中统一、有组织有领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开始分裂并逐渐解体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许多共产党消亡了,有的是自行解散,有的更换了名称。没有解散或更名的共产党吸取了过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对自己的理论主张和方针政策进行了调整,走自己的路,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现在的社会主义探索基本上是各国各党独立进行的,没有中心和领导,过去那种一个中心、一条道路、一种模式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复存在了。
第二种观点认为,可用“世界共产主义”来表述当今的“国际共产主义”,即将“国际共产主义”改称为“世界共产主义”,理由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这个名词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直使用的。中联部原部长李一氓在1979年给中央党校学员作报告时曾专门谈过这个问题。他在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后指出:“现在提国际共运,只能是个因袭下来的提法,真正说起来,这个国际共运是不存在的”,“国际共运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组织,共同的纲领,共同的目的,共同的行动……现在……都没有了”,“国际共运是有各方面内部联系的,现在这个联系没有了,用世界共运这个名词可能好一点”。李一氓认为,现在不应再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应称“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因为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没有统一组织领导,叫“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更为确切。
第三种观点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走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后继者们的广泛共识,再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表述当今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太恰当,可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表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论,许多共产党进行了理论革新和道路探索,致力于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相继放弃社会主义,世界上许多共产党改名换“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创,陷入低潮。此后,学界基本上很少使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学科名称了,但也没有使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而更多采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这个概念。
3.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哪些新特点
第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际的事业。”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在形式上是民族的,在内容上是国际的。据此,笔者认为,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特征是“国际性”,而“民族性”是其外在形式。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民族性与国际性是统一的,国际性是以民族性为前提基础的,从属于民族性。如果只强调国际性而忽视民族特色,就会重蹈过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覆辙,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进死胡同;而如果社会主义只专注民族特色,将民族性与国际性割裂开来,那在当前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环境中就会被孤立,难以形成各国社会主义力量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有利局面,也难以形成对资本主义有效的竞争优势。
第二,立足现实。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局限于对本质、特征等概念范畴的认识,并往往以经典作家的论述为标准,将其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设想投射到现实生活中,而当今各国共产党及其他左翼力量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立足于现实的,是在自己的探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性认识,是在新的社会运动中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思潮。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空前提高,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传统到现代结构性转型的重要标志。我们研究和分析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变化问题,应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不能仅凭个人好恶贴标签。历史上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逻辑起点,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重点内容。
第三,多样性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各党结合本国国情和本党实际,走自己的路。对各国特色,要从社会主义多样性角度去理解,不能因之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就认为是离经叛道而大张挞伐。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差异化发展?这涉及世界观问题,也涉及方法论问题。从方法论上看,就是要从各自社会主义探索的特殊性中去理解社会主义共性原则,不能以一般性原则去套用现实中的多样性探索。在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本国本党的实际进行理论革新和政策调整已成为普遍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走自己的路,实行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成功,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件。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已成为各国共产党和左翼人士的共同选择,建设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对社会主义的多样性理解和多层次探索,从理论上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从实践上看也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纵深向前。
世界社会主义多样化发展进程中,左翼力量碎片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我们要聚焦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不同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多年来,学界对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深厚基础,但有些研究只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或对个例的分析,理论、实践、历史之间缺乏逻辑统一,止步于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层面,虽研究视角独特,研究对象和问题提法也新颖,但结论往往以偏概全,并不能完全反映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发展中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乱炖是做不出好菜的。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碎片”加“碎片”式研究绝不等于整体。若要改变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缺乏整体性、过于强调各个左翼政党发展情况介绍的现状,就要用普遍联系的眼光,把对国外各种左翼力量的研究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研究结合起来,在比较中找出区别与联系。
二、如何理解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
社会主义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主张,尽管其中有的思潮流派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宣扬资本主义改良主张甚至封建意识,但从思想发展史看,各种思潮流派的出现是客观现象,不能只看到一家而否认其他社会主义思潮流派的存在。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因社会主义思潮流派多样化,就推导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主体力量也是多元的,存在多个力量主体。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以各国共产党为主体力量的;时至今日,在世界社会主义多样化发展进程中,其主体力量是否发生了变化?对这一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世界社会主义主体力量也是多元的,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共产党及其所团结的力量只是其中一种,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和推崇民族社会主义的民族主义政党也应是主体力量之一。从表面上看,这一说法有一套自己的理论逻辑,但从本质上看,社会党和民族主义政党多是理论上信奉社会主义,实践中其“社会主义”大多变异走形,最终归于失败。如果把这样注定失败的政党及其主张认作世界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和主导思潮,未免过于牵强。
当今世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有三大部分。一是社会主义国家5个长期执政的共产党,即中国共产党、越南共产党、老挝人民革命党、朝鲜劳动党和古巴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在探索如何建设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对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凝聚各种反资本主义政治力量、巩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大团结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其主要任务是反对垄断资本主义、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广大劳动人民权益;还有苏联东欧地区遗留下来或重建的共产党,其目标是争取群众,准备东山再起。三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它们力量大小不一,虽然都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但囿于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在政策主张、斗争方式和依靠力量等方面都表现出复杂情况。南非、南美、南亚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取得一定成就,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共产党通过议会斗争上台执政的现象。总体来说,当今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生机活力盎然,有的成为本国重要政治力量,其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这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牢记初心与使命,领导人民长期开展反对资本主义、探索社会主义的斗争,越来越多的共产党和左翼力量积极开展国际联合行动,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将它们作为主体力量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区别于其他社会运动的主要标志。为什么说共产党仍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中左翼社会运动相比,它们在长期的社会主义探索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思想理论优势和组织行动能力。
第一,在思想上普遍认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由于多年来推行革新调整,有些共产党的思想理论过于多元化,缺乏明确的、有凝聚力的纲领目标,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许多政策主张与社会党趋同,特色不明显,缺乏吸引力。例如,以法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一些共产党在理论变革方面过快过急,导致党内分歧和矛盾激化;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意大利共产党人党思想混乱,进退失据,在近几届国内大选中无人当选议员,失去国家财政资助,处境更加困难;还有极少数党固守阶级对立和武装斗争立场,在本国政治格局中日益被边缘化。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共产党虽然在理论政策上存在分歧且不易弥合,但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在近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列宁诞辰150周年等活动中,许多共产党强调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而且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必须从实际出发革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澳大利亚共产党副主席马斯特说,澳共用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共产主义并无固定模式,各国共产党都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许多外国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最深印象是,中国共产党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最值得其他共产党学习借鉴的重要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走自己的路,这是当今绝大多数共产党的“共识”。
第二,在组织上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重振共产党传统优势。政党的力量主要体现为组织的力量,组织严密、行动有力则政党强大。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依靠和发挥组织力量更为重要,也是传统优势所在。但应清醒地看到,一些非执政共产党思想分歧导致组织分裂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振兴的最大障碍。有的老党、大党“精英化”和“官僚化”倾向明显,没有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抑制了党的活力;领导层多年无法正常轮替,党员干部日益脱离民众。有的党基层组织萎缩,无力应对来自其他政党和非政府组织的竞争。近年来,许多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民主化”的弊端,吸取了教训。不少党注重以党章、党纲和政治决议等明确基层组织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对基层党组织基本任务、目标职能和运作方式都作了细致规定,强调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重振共产党的传统优势,特别是组织优势。
第三,与各种新社会运动合作,团结各种左翼力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反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运动方兴未艾,许多左翼力量、非政府组织投身其中,并得到民众的广泛响应和支持。一些有利民生、推动历史进步的新兴社会运动拓宽了当今政治实践领域,不仅为共产党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也是共产党可以借重和合作的生力军。一些非执政共产党利用新兴社会运动反对霸权政治、反对野蛮资本主义,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建立一个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另一个世界”,制定正确的战略与策略,扩大左翼统一战线,以达到凝聚队伍和争取自身发展的目的。目前许多共产党除了继续受到右翼的排斥打压外,还受到来自民粹主义的挑战。它们共同认识到,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必须加强与各种新兴社会运动的团结与合作,在实现广泛的左翼联合中抢占国际话语权,树立新形象,争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优势和新发展。
第四,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1956年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解散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机构和国际中心不复存在了,但许多共产党仍呼吁要建立一个平台来加强国际联合与团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国共产党没有大范围的国际联系。1998年,在希腊共产党、法国共产党等的倡议下,在雅典举行了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之后基本上每年举办一次,形成每年一会机制,迄今已举办了21次(2020年、2021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未能按时召开)。中国共产党、越南共产党、古巴共产党、朝鲜劳动党和老挝人民革命党都曾派高级代表团多次出席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越南共产党还承办了第18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越南共产党领导人在会议致辞中向各国共产党宣示了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第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执政共产党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战略共同体。共产党执政的国家理想信念相通、发展道路相近、前途命运相关,打造社会主义国家命运共同体成为共识。在当前国际格局深刻演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打造社会主义国家战略共同体是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利益交汇点。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定盘星和压舱石作用更加突出,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认同。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清醒认识到,要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打造社会主义国家战略共同体。老挝是最早认同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周边国家,近年两国领导人就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进行深入沟通,达成了共识,并将“中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的表述明确写入两国联合声明中。老挝国会主席巴妮说,中国现在就是一面旗帜,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称,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视野和大国担当。古巴赞赏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古巴坚持在和平、正义、关注人类命运、尊重人民自主权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对外关系。在朝鲜劳动党召开“八大”期间,中共致电祝贺。朝鲜劳动党以“八大”名义复电中共中央,对中方祝贺表示感谢,称朝中关系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友好关系。近年来,现存社会主义国家高层互访不断,执政党相互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进一步提升了相互之间在政治、经贸、投资、文化、教育培训、卫生、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成效,社会主义国家传统友谊历久弥新,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
三、如何在大变局中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关系变化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研究社会主义不可能不涉及资本主义,但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两者的研究是割裂开来的,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就只看到共产党和左翼力量的兴衰沉浮,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社会主义的影响研究不多,较少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在又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两者相互交织,深刻改变国际格局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东升西降”是历史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大变局中值得研究的时代课题。既然时代发展再次凸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态势,我们就不能孤立地研究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问题,而要将两者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研究。
1.“东升西降”态势日显,“向东看”“往中靠”成为流行思潮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任何大变局本质上都是由世界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而引发的国际秩序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塑世界和国家间竞争形态,“东升西降”“北分南合”是这一变局的主要特征。所谓“东升西降”,是指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整体实力在持续走强,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力量对比上则呈相对下降之势;所谓“北分南合”,是指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各国“内顾”倾向日益凸显的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却日益加强,“金砖五国”、上海合作组织、“七十七国集团”、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中阿(中国-阿拉伯)论坛等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合作机制由虚变实,推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不断提升,中国在多边国际舞台上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倚重的主要力量。
社会制度多样化是世界潮流,广大非西方国家普遍根据自身传统优势,选择并发展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政治制度,“向东看”“往中靠”成为流行思潮。长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固守其过时的民主价值观,在世界各地推行多党制民主,以选举不公为借口搞“街头革命”,推翻了一批“不民主”政权,结果导致许多国家动荡不宁、冲突不断。西式价值观被视为金科玉律,强推到发展中国家,尽管“水土不服”,但这些发展中国家敢怒不敢言。当看到美国煽动拱火俄乌冲突,引发严重的难民危机、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目睹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和累计死亡病例数全球最多,看清美国疫情治理缺失和“甩锅”他人的拙劣表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对曾经奉为圭臬的西方制度产生质疑,对中美制度和力量对比有了自己的判断,对世界发展大势认识更加清晰,开始打消对美西方幻想,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选择并发展适合本民族特点的政治制度与发展模式。世界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多样化,这是美西方国家阻挡不了的历史大趋势。
与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发展方式不同,中国的崛起一直是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的,这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当代中国的现代化成就,生动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类通往现代化的路径并非只有欧美国家一种模式,每个国家都可以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同时也要看到,每一种现代化经验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不应独家垄断,而应供其他国家吸收和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作为一种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一般性,它在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的探索中,为其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并不是中国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显示出的个性和特色,通过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能够变成可复制、可分享的共同经验而得到普遍认可。针对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去西方化”的形势变化,我们应以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为着力点,寻求理念共识,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治理能力建设,打造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和理念共同体。
2.世纪疫情放大和加剧了国际体系中的固有矛盾,西方“政治正确”黯然失色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和俄乌冲突,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程。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高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旗帜,日益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社会主义总体上虽仍处于“资强社弱”格局中,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
世纪疫情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逐利和自私的本性,西方国家政府权威和效率低下,应对疫情失策,社会纠偏机制失灵。美欧极端政党与民粹主义融合聚变,加速西方政党碎片化和国家政治极化,民众对西方制度运转和治理能力的失望和不满快速上升。美西方国家将疫情政治化、民粹化,把虚伪的“人权”与“自由”置于人的生命之上,“民主”体制成疫情防控的最大羁绊,生命与资本、个体与集体、个人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发生激烈碰撞,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思潮泛滥,民族、宗教、阶级矛盾持续紧张,社会动荡难安,西方价值观和制度体系深陷困境不可自拔。与冷战结束初期许多国家改行资本主义道路的浪潮相比,西方长期引以为傲并不遗余力向别国推销的制度光环日益黯淡,日益失去吸引力,美西方主宰世界的地位开始动摇。
3.社会主义相对资本主义的制度优势愈益明显
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变革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产生,同时也在现实地考察和批判资本主义矛盾和弊端的基础上,论述了一种以社会为本位、旨在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主义形态产生的必然性。从当今世界各种发展模式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不断调整,但很难实现发展生产力与达到共同富裕的有机统一、追求效率和维护公平的有机统一。相比较而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在于能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相对资本主义而言具有制度优越性,这不再是理论逻辑推导出来的预言,而是在历史与现实比较中得出的结论。社会主义制度一经问世,就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现实影响,也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对西方国家的政策选择、制度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曾产生过深刻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苏联的繁荣与陷入大萧条的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凯歌行进,对西方文明发展构成了现实挑战,深刻改变了世界两种制度之间的力量对比,加快了资本主义制度调整变化进程。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组织形态。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制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各方团结协作、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方面,这些优势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欠缺的。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优势不断显现。同新自由主义模式和苏联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既顾及社会差距的客观性和现实性,把追求效率、提高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又顾及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必然性和目标性,在发展过程中着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是就理论原则进行自我解读和演绎,更不是自吹自擂。只有在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景式比较、在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弊端中,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围绕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展开激烈较量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已过去30多年,今天的社会主义各具特色,不再只有一条道路、一种模式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它所追求的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平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类彻底解放、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等理念和价值,永远占据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这是社会主义具有不可遏制的吸引力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的发展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世界在关注中国快速崛起的同时,特别关注中国说什么、中国将以什么方式影响世界。以2017年1月特朗普总统首次发布《国情咨文》将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为标志,中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对中国发起意识形态围剿和经贸科技全面制裁,两种制度博弈全面展开,这一博弈结果如何,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演变最大的变数。从未来趋势看,制度更替最终取决于谁在竞争中占优势,优胜劣汰,而“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
不同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曾经执政的共产党和一度风靡的社会主义思潮、运动,中国共产党不仅成功实现了长期执政,而且成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孤芳自赏,而是要求在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自我变革、自我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是21世纪人类生活中最重大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这一进程和趋势必然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关系产生影响,并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不同以往的趋势和特点。“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只有与时代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改革没有完成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其民族性和国际性特色将大放异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不止于中国,它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同样有重大意义。
四、如何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处于深刻变化之中,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如何以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大国担当推动人类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给出明确答案:“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极强的包容性和高度的概括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现了他们对无产阶级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源头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当前世界的现代化联系起来。他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向前,坚持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反对西方霸权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掠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产党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点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也是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髓。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迈向实践,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再到“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与时俱进、日益丰富,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盛会向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开放、包容、共享、合作的中国形象,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形象、一片片写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字的“小雪花”汇聚为“大雪花”造型的火炬台,诠释了中国古已有之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仁者胸怀,让世界看到中国推动人类共同发展、共享未来的努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为世界打开了又一扇观察中国的窗口,也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对推动全球团结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产生深远影响。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大趋势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同于自由主义或理想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设想,也有别于几百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的国际关系准则,它不是立足于人性善恶或民族利益来解决各国间矛盾与冲突的方法,而是着眼于人类整体利益、各国合作共赢、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是一种“天下一家”的美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契合各国人民共同期盼,再过100年、1000年都不会过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后,已写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等多项决议,从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事实证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了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高度的包容性,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各文明共存共荣具有普遍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就意味着世界消除战争、贫穷及民族宗教、意识形态对立等现象,实现普遍和平、安全、繁荣和开放包容,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彻底解放创造条件,这与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目标是一致的。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稳定不要混乱,是各国人民真实而朴素的共同愿望。然而,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美西方国家滥用制裁,鼓吹“脱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到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严重,一些国家社会矛盾激化,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和平安全环境堪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宗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对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中国的发展不是为了与美国争霸,而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从来没想过统治世界,而是积极努力造福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在过去的战争与革命时代,社会主义要通过激进的革命方式来实现。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实现共产主义不可能像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在西方发达国家多国同时爆发革命并取得胜利,武装革命不再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唯一道路。为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既要反对美国等西方霸权主义、反对各国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掠夺,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又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表面上看,反对西方霸权主义和资本主义剥削掠夺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似乎是矛盾的,具有不同的目标指向,实际上两者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实现人类文明进步。命运与共、同舟共济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愈益成为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从时代潮流看,超越资本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面向中国发展未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5]肖枫:《社会主义:转折与创新》,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6]《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7]柴尚金:《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作者简介]:柴尚金(1958-),天津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038)。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