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社会主义

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由高潮到低潮的原因探析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2-25 18:41:45

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由高潮到低潮的原因探析

王 鸽

摘 要: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运动,自二战后五六十年代便再次由高潮转向低潮,究其原因可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分裂,模式单一僵化,改革失败。这两方面的具体因素,是造成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到低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社会主义;高潮;低潮;原因

一个半世纪的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胜利与失败,高潮与低潮。其中所谓的低潮是相对于高潮而言的,一般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其发展过程中的受挫时期。 [1] 而学术界对于几次低潮的划分,存在“二次低潮论”、“三次低潮论”、“四次低潮论”,无论是哪种观点,都一致承认,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转向了低潮,时间转折点大致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一、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由高潮到低潮的界定

按照王福兴教授的观点,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由高潮到低潮下降曲线的基本线索是“两次分裂”、“三次危机”。两次分裂是指苏南分裂和中苏分裂,三次危机指波匈事件、十年文革和苏东剧变。可以说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运动低潮达到了历史最低点,因为苏东剧变对国际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一时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陷入了低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世界各国共产党人数较少,威信下降。这一时期的共产党共有 127 个,分布于 100 多个国家之中;党员人数 700 多万,仅为 1989 年以前的三分之一。其次,社会主义国家数量大幅度降低。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彻底转向低潮的标志性历史事件,笔者认为,应是 1956 年的波匈事件,自此后,动乱的形势波及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使这些国家的政局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改写了社会主义东欧的历史。东欧的演变本来与苏联有关,东欧的混乱局势反弹到苏联,又引起了苏联社会的剧烈动荡,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

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由高潮到低潮的原因

相比于 20 世纪上半期世界社会主义的凯歌行进,20 世纪下半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何以备受挫折?究其原因可以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方面来加以分析。

1.资本主义方面

首先,二战后资本主义摆脱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发展性危机”,改革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凯恩斯主义的盛行,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国家干预”的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政治制度上,越来越法制化,国家机构权责更明晰,国家管理社会的职能增强,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事务。

其次,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发展,资本主义成了新生产力的代表者。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府和科技界的推动下,首先把战时发展起来的军事科学技术,如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喷气式飞机等运用到民用领域。于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兴起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包括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的全方位科技革命。美国等西方国家基于这次的新科技革命,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最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状况的好转,使国内各种矛盾趋于缓和,社会处于稳定状态。尤其是工人工资提高,社会福利增多,劳资关系得到改善,阶级矛盾大大缓和,工人阶级的反抗意识和革命意识逐渐降低,西方工人阶级逐渐消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工人阶级生活得到改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精神上逐渐同化或认同资本主义的统治。

2. 社会主义方面

首先,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争论和分裂,不仅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实力,也降低了社会主义的威信。苏联长期实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霸权主义政策,使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分裂导致“反铁托分子”运动的开展,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引起群众不满,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埋下伏笔。中苏之间过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比较团结,甚至在争论初期还能于 1957 年和 1961 年在莫斯科两次召开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通过 《莫斯科宣言》 和 《莫斯科声明》,作为必须遵守的共同行动准则。然而,随着争论的进一步发展,迫使各国共产党开始站队,或是倒向苏共那一方,或是站在中共这一面,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实上也就彻底破裂了。

其次,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实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又是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由此带来观念落后。当美国不断更新观念,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信息技术革命时,苏联却没有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国家各方面的发展放缓,相比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国家的整体实力逐渐在下降。这种情况,正如苏共领导人利加乔夫所指出的,苏联的停滞,不是出自工作,而是出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观念。他们脱离实践,在理论上阐发社会主义的发达形态。他们没有从实际出发,提高本国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而是空想国家实力正在或是已经超越美国,其结果就是没有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相比之下,欧美国家却完成了经济的升级。这些都是由于国家体制和领导人的失误造成的,其中领导人的失误占了大部分。科技相对落后,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落后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再次,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缺乏经验,模式单一,探索出现失误。列宁曾经指出,建设新的社会主义就好比攀登一座危险崎岖、人迹罕至的高峰。建设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社会主义是一件艰难且充满未知的旅程,没有任何向导或地图可供指引,只有通过实践来摸索前行,这其中必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如中国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苏联的农、轻、重经济结构失调。随着和平建设的展开,各社会主义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建立起统一的苏联模式,这种僵化的模式后来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桎梏,国内外矛盾逐渐增多,冲突加剧,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分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逐渐走入低潮。

最后,改革的接连失败,甚至改旗易帜。从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的南斯拉夫铁托的改革开始,到赫鲁晓夫的蹩脚改革,都以失败收场。60 年代的匈牙利改革,是成功地将计划经济的长处和市场经济的优点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改革。接着捷克斯洛伐克也发起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创造了布拉格之春。但是这两场改革都在苏联的悍然入侵下被镇压了。7080 年代,中国和苏联相继改革,并带动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由于长期僵化,问题和阻力较多,国内外背景复杂,东欧和苏联的改革最终演变成改向,从社会主义改变为资本主义,即历史上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反观中国的改革,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还完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在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情况下,为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综上所述,自 1956 年的波匈事件后,世界社会主义便陷入了低潮。究其原因,从资本主义方面来说,资本主义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政策调整,矛盾缓解等,促使资本主义向上发展。从社会主义方面来说,国家分裂,体制僵化,改革失败等,造成了社会主义的重大挫折。这些历史经验都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既要吸收资本主义优秀的成果发展自己,也要注重改革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仕龙. 论社会主义低潮及其超越[J. 南京社会科学,199353.

2] 叶·库·利加乔夫. 戈尔巴乔夫之谜[J. 区亚娥,译. 政党与当代世界,19928-9):5-6.

作者简介:王鸽 (1988—),女,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文章来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年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