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社会主义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2-25 16:04:46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马振清

[内容提要]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必须严肃面对的客观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性质的国家共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使不同的经济制度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之中。由此而涉及的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较量也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下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如何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新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是经济全球化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新课题。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环境变得复杂和多变,既为一个国家融入国际社会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条件,也给它们带来了许多不得不面临的困惑和难题。对于中国来说,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我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所要面对的客观现实。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的全球化不能必然导致政治的全球化,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意识形态也不会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以及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性质的国家共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使不同的经济制度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之中。在政治制度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基于两极格局的终结而向多极世界的转变,全球的政治发展呈现出多极化或多元化趋势就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多元化、多维性的重要体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由过去单纯的尖锐对抗转变成了经济上的既竞争又合作、政治上的既对立又对抗、文化上的既交锋又交流的演化模式,形成了一个进步性与矛盾性并存、诸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并存、多种价值观的较量与兼并过程并存的复杂局面。

经济全球化虽然发源于经济领域,但它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概念,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变化使它早已超越出了单纯的经济范围。早在殖民主义时期,资本主义通过自由贸易将一些国家和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就已经达到了它们推行经济全球化以外的目的了。在全球经济网络化、资本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流行,并以其惯用的手法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来消蚀和吞没其他国家的民族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形成一种新的全球政治文化或意识形态,以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来达到政治制度的全球化,即所谓的“西方化”、“美国化”。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必然提出相应的政治和文化要求,如果单纯地与西方社会主导的全球化相对接,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政治、文化层面的嬗变。因此,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浪潮而来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不但不会消解,而只会更加广泛、更加隐蔽、更加激烈。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社会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以及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正在或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来。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世界政治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制度主导地位的较量和竞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占有的经济优势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占有主导地位并起支配作用,它们在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在推行着它们的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用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来扩大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影响,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手段达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进行控制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策略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西化和分化的战略,它们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无法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经济上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新方式来达到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资本主义体系的目的。

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它应该以全新的全球视野和思维框架,积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寻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自身发展的新形式,进行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完善,力争改变资本主义西方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全球经济格局。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政治制度以新的形式向全球扩张的过程,因此,它必然追求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当前,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对手仍然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西方学者的“非意识形态化”理论的背后是企图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事实上,冷战后,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和竞争并没有结束,而是在缓和的表象下更加意识形态化了,只不过策略和手段发生了变化。

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要面对的重要任务是抵制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和防止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了一股“意识形态终结”的思潮,终结意识形态从表面看来是针对斯大林主义所提出来的政治口号,其矛头实质上是针对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其目的是为了颠覆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自建立以来取得的辉煌历史成就,足以使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引以为豪。然而,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和曲折发展阶段。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压力、军备竞赛等原因使苏联解体。实际上,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是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政策的结果。对此我们要认真地加以反思,以便找出问题的症结及解决问题的答案。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不讳言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地位,也从没有停止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击,而且经常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不断地变化斗争的形式和策略。如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到:美国是要以自由主义方法来“拯救”中国。苏东剧变以后,西方某些国家更是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看作是对它们的最大威胁,在意识形态上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其实质就是要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壮大。在21世纪的今天,开放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支点,其经济循环也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的发展必然引起西方敌对势力的注意和不安,出于经济的、政治的需要,他们抛出乃至大嚷“中国威胁论”,并借助于意识形态的宣传,试图阻止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但不能排斥或削弱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工作,而且更加需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工作以确保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抵制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对我们“西化”和“分化”的战略企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社会的到来,西方国家试图以向全球推广其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从表面上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抗似乎正在淡化,但实际上,在构成意识形态内容的其他方面诸如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和冲突并没有减弱。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发达国家在进行经济援助和技术输出的同时常常把它们的意识形态、政治意图、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作为经济与政治的附加条件附带在技术和经济手段上,向其他国家渗透它们的社会制度、思想意识。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通过向其他国家的人民灌输其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手段来渗透其价值观念;通过其遍及世界的传播媒介对各种政治事件、新闻事件的有倾向性的报道体现其政治意识。这说明西方社会一直没有放弃它们的观念,那就是它们认为自己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要高于其他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并要取而代之。其实任何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意识形态,没有意识形态的国家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不是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虽然冷战的结束使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的终结,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也不预示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弱化,更不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战胜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断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而且途径更加多样,手段更加隐蔽。一般来说,当社会主义运动处于高潮时,比较容易引导人们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加上西方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就容易使一些人经不起考验,就会有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疑虑、发生动摇。这些现实问题都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教育人们认清当前我国的实际。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客观实际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建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一定影响。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决定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较量方式,从政治层面走向社会层面,手法不断翻新,而且越来越隐蔽化,越来越具有欺骗性。西方国家会借助与我国扩大文化艺术交流的机会,大力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入世后,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之中,我国客观上也会受到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可以预见,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必然会使一些意志薄弱者或涉世未深者受到毒害,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盲目的崇拜,背弃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产生动摇。在我国把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后,有些人有意识无意识地模糊、淡化和否定意识形态,提出非意识形态化或意识形态淡化,认为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全球化、一体化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搞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就可以不谈意识形态问题了。现在是市场经济了,知识经济社会到来了,可以不讲政治了,也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这种思维方式是片面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还是十分尖锐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曾提醒和告诫全党,“在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以后,全党要研究如何适应新的条件,加强党的思想工作,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经济全球化必然会给人们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就要正视国际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认清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对的时代背景,深刻分析新的形势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产生广泛影响的客观环境,这是加强和完善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必须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固地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主导地位要不断巩固,因为“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这就是说,在同时存在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情况下,只靠自发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还不能达到完全树立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目的,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力强化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我们党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完成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而提供的思想保证,即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实践是它存在的条件和发展的原动力。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条件下,人们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使得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基本理论与现实问题出现不适应。只有认清这些趋势,才能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主导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经济利益的调整,必然出现多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多种取向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大力弘扬主旋律,这个主旋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能够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资产阶级自由化同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和斗争,实质是要不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斗争,但是,这种政治斗争大量地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理论斗争。宣传思想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必然会去占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的政治导向策略,保证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经济全球化给不同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不平衡的。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除了审时度势、冷静分析外,还要牢牢夯实自己的基础,做好物质和精神的准备,创造良好的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同时还要有高度的警惕,防范各种风险的冲击,保证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安全,防止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对我国思想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侵蚀。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自身的使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增强中国在21世纪的战略地位。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掺杂着浓厚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其要害就是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动摇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

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改革开放越深入,对人们思想的震荡越大。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以及小生产意识还有广泛影响。我们正处在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并存,使人们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面临着多种选择。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给人们带来一些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由于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的长期并存,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并存。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我们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要求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从维护国家的主权、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使其具有针对性,注重时效性,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新变化,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阵地的任务长期不懈地抓下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提供思想和政治保证。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8页。

② 《列宁全集》第2版第1卷第256页。

③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6页。

[作者简介]马振清,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

文章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7年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