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苏联解体后的摩尔多瓦共产党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1-24 13:29:07


苏联解体后的摩尔多瓦共产党

李亚洲

[内容提要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共产党不仅经历了由被禁止活动到重新崛起的过程,而且在20012005年两度问鼎政权,摩尔多瓦因而成为苏联解体后在前加盟共和国中出现的第一个由共产党重新执政的国家,同时也成为欧洲大陆上惟一由共产党连续掌权的国家,这在独联体以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震动。摩共连续获胜并非偶然,它是摩共多年来,特别是2001年执政以来不懈努力的结果。摩共再次执政能否获得成功,将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 摩尔多瓦 共产党

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共产党不仅经历了由被禁止活动到重新崛起、由体制外政党到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的过程,而且在20012005年两度问鼎政权,摩尔多瓦因而成为苏联解体后在前加盟共和国中出现的第一个由共产党重新执政的国家,同时也成为欧洲大陆上惟一由共产党连续掌权的国家,这在独联体以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震动。

一、摩共奋斗十年,终获执政权

苏联时期,摩尔多瓦共产党作为苏共共和国一级的党组织,始终是摩尔多瓦政治体制、国家组织及社会团体的核心和领导力量。1991年“8·19”事件后,随着苏共解散、苏联解体,摩尔多瓦也宣布完全独立,成为多党议会制国家,同时禁止共产党在境内活动并没收其财产,摩共被迫解散。

但是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并没有停止捍卫自己权利的斗争。原摩共解散后,一部分党员加入了“摩尔多瓦农业民主党”,另一部分党员则组成了“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与此同时,前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内务部部长沃罗宁成立并领导了废除非法取缔和恢复共产党的组委会。19942,摩尔多瓦第13届议会选举举行,“摩尔多瓦农业民主党”大获全胜,并在议会中形成压倒多数的优势。同年4,摩尔多瓦新议会通过决议,取消了对共产党的禁令。“禁共令”解除后,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作为原摩共的继承者开始公开活动,经重新改组获准登记为合法政党。199412,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沃罗宁当选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重新改组后的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强调自己是摩尔多瓦共产党的继承者,是工人阶级、劳动农民、人民知识分子和一切劳动者的政党。提出党的近期目标是建立“革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作为现政权的一个反对派,它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摩共认识到,经过苏联解体的冲击,摩尔多瓦民众人心思定,并且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通过暴力革命道路夺取政权并不符合主流民意和当今世界的现实,因此它确定了通过和平、民主的选举夺取政权的基本道路。为此,它一直非常注重自身思想和组织建设,并且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斗争策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摩共迅速成为摩国内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1998322,摩尔多瓦举行第14届议会选举。结果摩共脱颖而出,获得30.01%的选票,位居第一。议会选举结束以后,进入议会的4个政党中的3个结成执政联盟,而在选举中得票最多的摩共则成为议会反对党。[1]但是摩共已经成为摩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政党是各派政治力量都承认的一个事实。

2001225,摩尔多瓦举行第15届议会选举。结果摩共一支独秀,得票率达到了50.2%,赢得了101个议会席位中的71,在新议会中拥有绝对优势,获得了单独组阁权,并确保该党领袖沃罗宁在总统选举中轻松获胜。摩共经过十年的奋斗终于重新获得了执政权,摩尔多瓦因而成为苏联解体后在前加盟共和国中出现的第一个由共产党重新执政的国家,同时也成为欧洲大陆上惟一由共产党掌权的国家,这一事件在独联体以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震动。

摩共在2001年议会和总统大选中取得胜利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客观方面来看,19918月摩尔多瓦共和国独立以后,上台执政的中右翼政党和利益集团争权夺利,官僚贪污腐化,不同种族互相敌视,刑事犯罪活动猖獗,造成国内政局持续动荡不安。经济上,执政当局不顾本国实际,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强行加速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结果不仅没有给国家带来许诺已久的繁荣,反而使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陷入严重的困难之中。到摩共执政前夕,全国约有4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当时的摩尔多瓦已经沦为“欧洲最贫穷的国家”。[2]在这种状况下,大多数选民纷纷把摆脱国家困境、重振摩尔多瓦经济和民族精神的希望寄托于摩共。这是摩共大选获胜的客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看,首先,苏联解体后,由于许多摩尔多瓦人不满现状,对前摩共执政有较强的怀旧感,所以摩共自1994年改组恢复公开活动后,一开始就有稳定的社会基础。在摩共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它的社会支持率迅速攀升。这是摩共大选获胜的根本原因。其次,摩共在大选中提出的竞选纲领比较得人心,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鉴于国民经济所处的危机局面以及人民对腐败的深恶痛绝,摩共在竞选纲领中极力强调发展经济,严厉惩治腐败。另外,摩共在竞选纲领中明确提出执政后将赋予俄语以第二官方语言的地位,并表示将致力于加入俄白联盟,从而获得了占全国人口相当比重的俄族选民的支持。不仅如此,摩境内加告兹族、保加利亚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也把摩共视为惟一能够维护其权益的政党。可以说,运用了正确的竞选策略是摩共大选获胜的重要原因。

二、摩共执政四年,成就斐然

在选举中获胜上台执政的摩共并没有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它对当时的国内形势和自己所肩负的任务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及时完成了从反对党到执政党角色的转换。2001421日,摩共在大选获胜后不久隆重举行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颇为引人注目的是摩共领导人、摩尔多瓦总统沃罗宁在这次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他在报告中代表摩共首次提出了令摩尔多瓦人民振奋的治党治国纲领,回答了摩尔多瓦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摩共执政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与首要任务以及执政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关于摩尔多瓦的发展道路问题,摩共四大提出了“共和政体、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口号。摩共四大报告指出:“对于摩尔多瓦来说,选择最佳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是最切实可行、最符合其利益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学说、一场群众运动和一种社会制度正重新焕发出活力。只有这条战略途径才能使摩尔多瓦真正走向恢复经济、巩固国家主权和国家地位、建立社会公正和公民团结的社会的未来。”

关于摩共的主要执政目标和面临的战略任务,沃罗宁认为,党的基本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就是恢复经济,这是使摩尔多瓦摆脱危机、开展各个方面工作的基础,也是摩共要着手解决的基本任务。此外,摩共还要在完成以下重要任务方面有所作为:第一,改善人民生活,建立真正实现社会公正的社会;第二,联合全体公民的力量,使国家真正摆脱制度危机;第三,党要尽快消除只习惯于提出批评、而实际上对什么都不负责的反对派活动综合症,对国家的现状负责;第四,摩共中当选地方领导或地方高级官员的人,应当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履行党的竞选承诺和选民的委托;第五,通过和平的政治途径解决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问题,实现国家统一。

关于摩共自身建设的问题,沃罗宁也在报告中作了系统阐述。他认为,建设一个新型的即现代型的政党,是摩共自身建设的总目标。目前摩共正处于一个由在野到执政的新发展阶段,摩共将要为重建摩尔多瓦做大量艰苦的工作,所以,当前特别要加强党的建设,成为执政党决不意味着党内问题降到第二位。在党的思想建设领域,摩共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立场,只有在这个方法论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地认识和解决摩尔多瓦的一切问题。在党的组织建设领域,首先要加强党对工会运动的影响;其次,要更加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扩大党在农村的工作;第三,党要改进对青年群众的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扩大对青年人的影响;第四,要调整和制定新的干部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第五,在挑选和接收新党员时要严格把关,要警惕形形色色的动摇分子、投机分子以及善于钻营者混进党内,不能重犯苏联共产党的可悲错误。

此外,沃罗宁强调,摩共虽然已成为执政党,但它将最大限度地与所有左派、社会各个先进阶层以及一切进步力量开展合作。

总之,沃罗宁认为,摩共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神圣责任,党要运用全部的精力、知识和经验,出色地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使摩尔多瓦人民重新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让享有主权的摩尔多瓦复兴、强大。

在“四大”精神指导下,为了使国家摆脱危机形势,将复兴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团结的承诺早日变为现实,摩共制定了一整套以振兴国家为核心目标的治国方略,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首先,在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摩共采取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通过改革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摩共执政4年间,摩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都在6%以上,国家财政预算翻了一番,工业生产增加1,农业增加50%;新增工作岗位10万个,职工平均月工资增加1,达到了目前的90美元;政府建立了一个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医疗保障,使退休者的退休金翻了一番多;不仅如此,政府对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预算投入增加了1.5,并补偿了20世纪90年代初私有化时居民储蓄贬值损失的部分。[3]可以说,摩共在复兴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完全兑现了自己的竞选承诺,取得了自摩尔多瓦独立以来任何一届政府都不可能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次,在稳定本国秩序、加强治安管理方面,摩共上台执政后,呼吁反对派为了国家利益,放弃党派利益和政治阴谋,开展建设性的合作,保持社会稳定。同时还呼吁消除由来已久的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对抗,以摩尔多瓦宪法为合作基础,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打击贪污腐败,共同为推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革,建立文明的市场经济关系而齐心协力地工作。[4]虽然摩共有权单独组阁,但为了保持政府的稳定,新政府中只选进了三名摩共成员进阁。总理及其他部门的领导均由无党派或其他党派人士担任。此举颇得人心,进而在国内营造了较轻松的政治环境。[5]在确保社会治安方面,政府组织专项行动,着力打击社会上的黑恶势力和团伙犯罪。经过近四年的努力,摩国内大型犯罪集团已基本被制服,社会治安有明显改善。摩共在加强治安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深得群众拥护。此外,摩共还制定了一系列廉政措施,反对党经常攻击摩共的内外政策,但在腐败问题上摩共被抓到的把柄不多。

与此同时,摩共的自身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表现在:首先,摩共队伍迅速壮大。据统计,20011月— 200410,摩共新增党员1.1万人,数量上几乎翻了一番。其次,党的队伍年轻化成就显著。在新增党员中,2400人年龄在30 40岁之间,3000多人年龄在50岁以下。第三,党员素质明显提高。在新增党员中,1 3以上受过高等教育,其余的则受过中等或中等专业教育。但是摩共在重视发展队伍的同时,也特别强调严肃党的纪律。在上述新增党员中,目前已经有800多人被开除出党,占新增党员数的7.5%,在个别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40%。这些人被开除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最主要的是,他们有着极为明显的功利主义目的,将党证作为向上爬的“敲门砖”。[6]由于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摩共的战斗力日渐增强。

三、摩共再度获胜,意义重大

20041211,摩共举行了第五次代表大会,64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出席,现总统沃罗宁再次当选为主席。本次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之一是为2005年摩尔多瓦全国大选做准备,大会修改了党章,提出了参加大选的竞选纲领:如果摩共获胜,则党在20052009年任期内的奋斗目标是,摩共将和人民一起努力,把摩尔多瓦建成一个国家富足、人民安康的新社会。具体内容如下:

在社会生活方面,新增30万个工作岗位,职工平均月工资增加两倍,达到300美元以上;国家预算内工作人员工资、退休人员退休金均增加两倍,高等院校国家预算内助学金增加一倍,奖学金提高两倍;将医疗服务覆盖面扩大一倍,并用新技术改造各级保健机构,以提高服务质量;实施振兴农村国家计划,向农村提供高收入工作,天然气到户(乡村教师、医生免收接入费),电话可按需安装,因特网到学校。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全国投资和国家预算均增加一倍;实施国际公认的经济增长战略,减少贫困;刺激中小商业的发展,使私有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0%,所得税率降至15%;积极发展地方经济,使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0%;继续实行扶持建立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商品部门,无条件承认农民对所有土地的支配权,并促进农村的技术现代化。

在社会团结方面,在互尊互谅和民主的基础上把国家和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充分保障各种所有制和个人创新发展的权利;继续与贪污受贿和官僚主义做斗争;自由发展及创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尊重教徒的感情;建立一个富足、繁荣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充分保障个人自由及其选择的权利。

在欧洲一体化方面,把摩尔多瓦变成一个对国家经济有效投资、西方市场对其产品开放的欧洲型国家;摩尔多瓦公民可以免签证自由出入欧洲国家,有效维护国外同胞的权利;发展有效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开放式的欧洲教育和文化模式;加强与邻邦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睦邻友好关系,为独联体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奠定基础。[7]

由此可见,摩共在大选中提出的竞选纲领向摩尔多瓦人民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前景,再次使摩尔多瓦人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由于摩共四年前在选民面前所作的振兴经济和振作民族精神的承诺全部得到了兑现,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摩共再次兑现竞选承诺抱有坚定信心,摩共能够再次赢得人民的信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00536,摩尔多瓦举行第16届议会选举。结果摩共不负众望,得票率为45.98%,以较大优势保住了第一大党的地位,摩共主席沃罗宁也再次成功蝉联摩尔多瓦共和国总统。这是摩共自20012月以来第二次执政,摩尔多瓦因此也成为欧洲大陆上惟一由共产党继续掌权的国家。

摩共在2005年的议会和总统选举中再度获胜,是摩共多年来,特别是2001年执政以来不懈努力的结果。首先,在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的骄人业绩是摩共再度获胜的根本原因。其次,在稳定本国秩序、加强治安管理方面成效显著是摩共再度获胜的重要原因。第三,摩共在大选中提出的竞选纲领振奋人心,这是摩共再度获胜的心理因素。第四,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摩共再度获胜的组织保证。

摩尔多瓦虽然是一个欧洲小国,但是作为欧洲大陆上惟一由共产党继续掌权的国家,其世界影响是巨大的。摩共再次上台执政,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首先,摩共的再度获胜标志着摩共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又前进了一步。从摩共的组织渊源与现实主张看,它是苏联解体后原苏共一个地方组织的后继者,尽管它在19944月禁共令废除、由地下转为公开后,被重新改组并取名为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但党的宗旨、纲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摩共仍然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的理想,主张发展社会主义,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张把马列主义同摩尔多瓦国内实践相结合,反对私有化,反对西方腐朽文化对摩的渗透。摩共四大报告指出,摩尔多瓦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在于:要向世人证明,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运动有着极其美好的历史前景。虽然目前摩共还不会取消1994年宪法所确立的西方式民主原则和民主体制,但是摩共的再次获胜毕竟使摩共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又前进了一步,如果摩共能够继续执政成功,不排除摩共在将来有可能通过修宪等途径改变国家的性质。

其次,摩共的再度获胜为那些正在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共产党,尤其是前苏东地区的共产党作出了榜样。摩共是通过合法的、和平的议会道路取得政权的,这为前苏东地区共产党人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榜样,也增强了前苏东地区社会主义政党的信心。而摩共的再度获胜表明,共产党不仅能够赢得选举的胜利,而且有能力领导人民建设好国家。这使共产党人看到了希望,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重大事件。正如俄共中央书记库利科夫所指出的:“摩共在选举中令人信服的胜利非常重要,不但对摩尔多瓦,而且对后苏联空间的所有国家,特别是对俄罗斯来说意义重大。”[8]

第三,摩共的再度获胜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平夺权理论的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暴力革命始终是共产党夺权的基本途径,但并不排除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性。纵观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共产党试图以民主选举方式上台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苏东剧变后,国际共运进入调整时期,并且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暴力革命已不符合现实,通过选举夺取政权成为包括摩共在内的各国共产党的基本目标。2001年摩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执政,并且政绩斐然,初步实现了这一目标。而摩共的再次获胜谱写了共产党通过民主选举连续执政的新篇章,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平夺权理论增添了新素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摩共会继续赢得人民的信任,摩共将以自己的行动和理论创新为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摩共再次执政,前景几何摩共是一个以和平的、民主的方式夺取政权的政党。

摩共再次执政获得成功具有一系列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摩共再次执政获得成功具有一系列有利条件。首先,从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层面来看,有前期的经验可资借鉴,从而为再次践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前所述,摩尔多瓦独立后,中右翼政权一直没有把经济搞上去,经济状况不断恶化。2001年上台执政的摩共为实现振兴经济和振作民族精神的承诺作出了不懈努力,在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可以说,在第一个执政期内,面对严峻的国内形势,在没有前人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摩共四年前在选民面前所作的承诺全部得到了兑现,完成了在反对党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此次摩共再次执政,有前期的经验可资借鉴,从而为再次践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政治层面来看,斗争经验的不断丰富有利于摩共再次执政获得成功。摩尔多瓦宪法规定,摩尔多瓦为议会制共和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候选人必须获得议会101个议席的3 5,61席以上的支持才能当选总统。如果议会经反复投票无法选出新总统,在任总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选举。在200536日举行的摩尔多瓦议会选举中,摩共得票率为45.98%,在由101名议员组成的议会中控制了56个席位,以较大优势保住了第一大党的地位,再次获得了组阁权。但是这并不标志着摩共取得了完全胜利,因为摩共候选人离再次成功蝉联摩尔多瓦共和国总统还差五票,而进入议会的反对党——“民主的摩尔多瓦”竞选联盟和基督教民主人民党都声称,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决不会投摩共候选人的票,也就是说,如果不能顺利选出新总统,摩共主导的议会仍然有被解散的可能。[9]面对这种形势,摩共成功分化了反对派,获得了议会其他两党部分议员的支持,沃罗宁再次顺利当选为摩尔多瓦共和国总统。由此可见,斗争经验的不断丰富有助于摩共再次执政获得成功。

虽然摩共再次执政具有一系列有利条件,但同时面临巨大挑战,这些挑战很大程度上与摩共在对俄政策上的两难境地有关。

首先,摩共再次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国家统一问题。19909,摩尔多瓦境内德涅斯特河左岸的俄族人宣布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摩尔多瓦独立后,虽几经努力,却由于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及德河左岸当局独立立场一直强硬,德涅斯特河左岸闹独立的问题最终没能解决。摩共上台执政后,把解决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冲突问题,完成国家的统一事业作为自己工作的优先方面,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但问题并无实质性进展。

其实,摩尔多瓦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真正障碍源自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俄罗斯对摩尔多瓦的争夺。美国要推进北约东扩,完成对俄罗斯西部的战略包围,摩尔多瓦是一个必争之地。在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即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驻扎着俄罗斯第十四集团军,美国和西方认为这是北约东扩的障碍,而俄则将其视为抵制北约东扩的前哨[10],所以俄罗斯不会轻易退出这一舞台。

众所周知,摩共在20012月是以主张与俄罗斯加强合作、将俄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加入俄白联盟等亲俄政策上台的。但是执政后的摩共迫于美国和西方以及国内反对派的压力,2003年开始,由亲俄逐渐变为“反俄”,并坚决要求俄罗斯尽快从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撤出其军事基地[11] ,认为俄在德涅斯特河左岸的驻军是对一个国家领土的非法占领。

面对摩共态度的转变,俄罗斯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予以反击。20065,黑山共和国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从“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欧洲主权国家。在黑山的独立获得欧盟以及其他西方国家承认后不久,一直闹独立但未被国际社会承认的摩尔多瓦“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宣称黑山公决是一个“自决”的样板,并决定2006年秋天将在该地区就脱离摩尔多瓦举行全民公决。 [12]俄罗斯外交部对这一决定表示赞赏。61,俄罗斯外交部首度正式宣布,俄罗斯准备承认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的分裂主义政权,以此来回应要俄罗斯从摩尔多瓦撤军的要求。

摩共既要求俄罗斯撤军,又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离不开俄罗斯的合作,摩共在该问题上的对俄政策陷入了两难境地。在国家统一问题上,摩共如何调整自己的对俄政策,避免成为大国争夺的牺牲品,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成为摩共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次,摩共的社会稳定目标面临严重挑战。20012月摩共执政后,为了求得俄罗斯更大的经济帮助,同年8月将俄语定为第二正式语言,准备于2002年初实施。很多人认为,政府的这一决定伤害了大多数摩尔多瓦人民的民族感情。 [13]2002年初,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多次爆发抗议活动,集会群众明确要求摩当局废除把俄语定为第二国语的决定。

但是从2003年开始,摩共由亲俄变为“反俄”,这使其失去了相当多俄罗斯族选民的支持。摩共在这次议会大选中的成绩比四年前的那次大选有所下降,那次的得票率为50.2%,在议会101个议席中夺得71,而这次得票率降为45.98%,席位降至56席。这是摩共实施反俄政策造成的后果之一。因此,摩共如何协调国内民族关系,既不伤害大多数摩尔多瓦人民的民族感情,又能赢得俄及其他少数民族选民的支持,从而保持摩尔多瓦今后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也是摩共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第三,摩共的经济发展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目标面临巨大挑战,摩共兑现在竞选纲领中的允诺还存在多种变数。摩尔多瓦所需的能源95%来自俄罗斯,销往俄罗斯的商品占出口总额的65%。基于此,20012月摩共执政后,积极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俄罗斯也适时地给以回报,将出口给摩尔多瓦的天然气的价格从原来的每1000立方米60美元降到50美元。这无疑是对摩共的莫大支持。[14]

但是从2003年开始,摩共由亲俄变为“反俄”,两国关系也逐渐恶化。20052月以来, 摩尔多瓦不断指控俄对摩从事颠覆活动,20名左右的俄罗斯人被驱逐出境,还有多人被关押。34,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决议,要求政府对摩尔多瓦进行制裁。[15]20061,俄罗斯对摩停供天然气两天,理由是摩拒绝签署2006年供气合同,该合同规定的供气价格为每1000立方米160美元。[16]5,俄罗斯又决定禁止从摩尔多瓦进口葡萄酒。[17]如果两国关系继续恶化,不排除俄罗斯进一步对其进行制裁,首先是经济制裁的可能性。这势必严重影响摩的经济发展,使摩共在竞选纲领中允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摩共主席、摩尔多瓦总统沃罗宁曾说过:“著名的摩尔多瓦编年史编纂者格里戈列·乌列克称摩是位于一切灾难交叉路口的国家,我们的任务就是使他的话失去现实意义,并有权说摩尔多瓦是一个富裕、和平与和谐的国家”。而面对上述一系列严重挑战,摩共再次执政,可谓任重而道远。

 

注释:

[1]顾志红《摩尔多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2][4]柳丰华《摩尔多瓦共和国总统沃罗宁》,载于《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2期。

[3][7]参见200516日摩《共产党人报》。

[5][13][14]赵鸣文《步履维艰的摩尔多瓦》,载于《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19期。

[6][]沃罗宁《摩共五大政治报告》,载于20041215日俄《俄共网站》(www.kprf.ru)

[8]参见200538日俄《俄共网站》(www.kprf.ru)

[9]参见200539日俄《报纸网》(www.gazeta.ru)

[10]200538日《文汇报》。

[11]参见2005422日俄《报纸网》(www.gazeta.ru)

[12]参见200662日俄《生意人报》。

[15]参见200534日俄《消息网》(www.vesti.ru)

[16]参见2006113日俄《独立报》。

[17]参见2006524日英《泰晤士报》。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章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6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