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战后 世界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9-05-21 14:38: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战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郭春生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革浪潮。在1949 年到1968 年的第一次改革浪潮中,中国出现了以“八大”为代表的改革探索;在1978年至今的改革浪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既是这次改革浪潮的开创者,又是这次大浪潮的坚守者和引领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由苏联一国发展为世界多国。按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许多不相适应之处,所以,1949年在南斯拉夫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革, 由此逐渐形成了战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第一次浪潮;1978年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开启了战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第二次大浪潮。中国是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社会主义在战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对这种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和分析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战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波浪型进程


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制度现实。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到斯大林时期逐渐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在只有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下形成的,是战争与革命时代的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国际上,因感受到长期战争的巨大损失,世界各国人民人心思定,坚决反对战争;同时,以原子弹为代表的现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也抑制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因为在这样的战争下,战争双方已经没有胜败之分,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甚至是同时灭亡;战后社会主义也由一国发展为多国,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大大加强,成为抑制世界性战争的重要力量,同时,在社会主义各国内部,探索和平时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道路成为最重要任务。在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题的时候,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上了日程。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波澜壮阔,出现了两次改革大浪潮。第一波浪潮从1949年到1968年,期间出现了三个波峰;第二波浪潮从1978 年到2010 年代,出现了两个波峰一个低谷。    

第一波浪潮起始于1949年。南斯拉夫从1949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改革探索,试图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改革探索是战后社会主义改革的起点。南斯拉夫的改革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因为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重大区别而导致苏联共产党的反对,在苏共的组织下,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被孤立,因此,它的社会主义改革探索也不可能得到推广。1953年斯大林去世伊始,当时苏共三位最主要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贝利亚不约而同地进行改革探索,尽管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不同,但都是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冲击。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直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加之当年发生在波兰和匈牙利的改革,使这次改革浪潮出现了第一个波峰。此后,虽然波兰和匈牙利的改革被苏联压制了,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改革在持续进行,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也在悄然兴起,并且,匈牙利改革者纳吉被逮捕之后,在卡达尔的领导下,匈牙利的改革仍在持续进行,有的学者称之为“静悄悄改革”。赫鲁晓夫在苏联的改革尝试也在持续不断地推进,包括持续消减干部特权,实行干部任期制、权力监察制,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依据“列别尔曼计划”而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到赫鲁晓夫下台后发展为柯西金主持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说形成了这次改革大浪潮的又一次波峰。到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进行的全面改革形成了“布拉格之春”,柯西金主持的“新经济体制”改革也成绩卓著,由此形成了这次改革大浪潮的第三个波峰。但是,勃列日涅夫集团认为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超越了界限,苏联纠集几个东欧国家出兵镇压了“布拉格之春”,随后,苏联的“新经济体制”改革也被终结。20世纪60年代末,改革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被全面终止。到20 世纪70 年代,甚至“改革”一词在苏联也已成忌讳,第一次改革大浪潮就此结束。

在沉寂了十年之后,以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战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第二次大浪潮澎湃汹涌而来。1978 12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和拨乱反正的组织路线,初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成为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也带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浪潮。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从农村开始,然后在其他领域逐渐铺开。中国的改革开放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期间几经曲折,总的趋势是不断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到2010,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停滞”状态的苏联社会主义经历了“老人政治”和“病夫治国”后,以1985年年轻的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为标志,苏联加入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第二次大潮之中。中、苏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1989年“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结束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党、大国长期的对立、对峙局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放松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重新步入改革的轨道。

越南和老挝的改革是以社会主义“革新”而载入史册的。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之前,越南和老挝都仿效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这种社会主义模式建立不久就显示出重大缺陷。19861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8612月,越南共产党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两次大会在两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两个国家走上革新开放之路的标志。由此,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新开放成为战后社会主义第二次改革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巴和朝鲜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处境是长期处在美国或美国领导的军事集团的封锁之中,因此,应对来自美国的敌视和压力就成为这两个国家的首要任务,两个国家由此也建立了一套对抗美国封锁的体制机制,“对抗型政权”或许可以概括为两国国家政权的最重要特征。可以看到,因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斗争模式,这也正好符合了古巴和朝鲜的现实需求,所以,即便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浪潮来临时,依然如故甚至更加强大的外在的压力使古巴和朝鲜社会主义很难进行重大改革。当然,古巴和朝鲜两国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古巴在苏东剧变后逐渐迈出了社会主义“更新”的步伐,并且在2015年已经与美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朝鲜也在最近出现了改革迹象。

可以把1985-1986年苏联、老挝、越南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汇入社会主义改革洪流作为第二次改革浪潮的一个大波峰。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更是困难重重。前有所言,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终结了赫鲁晓夫时期开启的改革之后,苏共在20世纪70年代丧失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最佳时机。当戈尔巴乔夫上台之时,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环境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戈尔巴乔夫改革战略和策略上出现的问题,从1989 年到1991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遇到巨大困难并最终失败,造成了苏东剧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消亡的悲剧。这是第二次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中的一次巨大波折,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也跌入了谷底。

然而,“且听低谷新潮声”,虽然经历严重挫折,中国、越南、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中,社会主义改革逐渐从低谷中走出,200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年,越共九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这是进入新世纪后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改革和革新的重大步骤,也可以视为这次改革大浪潮的第二个波峰。到2010,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第二次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再次登上波峰的重要标志,2012年中共召开十八大,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这些都表明,当代社会主义改革持续在高位运行。


二、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第一次改革浪潮中的地位


在世界社会主义第一次改革浪潮中,中国社会主义的地位十分特殊。与南斯拉夫开始探索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一年,即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受到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影响,这是引导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和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因素。1950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加入了苏联领导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在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加入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是中国“站起来”的重要标志之一,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以东方社会主义大国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地域庞大的大国,中国的加入使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占世界人口比例和地域比例都大大提高;中国是地处亚洲的东方大国,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是社会主义冲出欧洲范畴、在古老的亚洲开花结果的重要标志,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在世界特别是亚洲的影响;中国是自近代以来备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极大地鼓舞和影响了被压迫、被剥削民族的革命斗争,增强了社会主义对它们的吸引力。

1956年之前,虽然南斯拉夫已经开始了改革探索,但就其改革的成就和影响而言,还远没有形成区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并且,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对立中开始的,所以,它遭到了苏联为首的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的批判和孤立。由此看来,当时的新中国不可能仿效南斯拉夫的改革,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只有苏联社会主义一种模式可资借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自然而然是按照苏联模式展开的。不过,中国共产党并没有也不可能照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1956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搬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过程中的独立探索,党的八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之后,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可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完全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是非常可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党的八大召开之前,1956 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为党的八大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19572月,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在1956 年已经发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某些弊端,尝试进行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后来,毛泽东在谈到新中国十年历史的时候说:“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一九五六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1]单从中国共产党1956年的探索来看,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第一次改革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这种探索未能持续下去。在一系列“左”的思想指导下,逐步走向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第二次改革浪潮中的引领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社会主义改革浪潮中,中国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失之交臂。然而,在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第二次大浪潮中,中国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第二次改革大浪潮的开创者。

第一次改革浪潮期间,中国与苏联共产党及其主导下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就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等问题发生了重大分歧,进行了激烈争论,这也严重干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正是有了这些经验和教训,才使中国共产党在1978 年毅然走向改革开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开创了新的改革开放之道路。

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社会主义第一次改革浪潮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十年间,社会主义国家缺乏与时俱进的改革,并且出现了苏联式的消极“停滞”。沉寂是力量的积蓄,时代和社会都在呼唤改革,思想解放是改革开放的先导。1978 5 11 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该文直指阻碍改革的教条主义的“死穴”,拉开了冲破“两个凡是”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才有了19781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次冲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浪潮开始了。

中国改革开放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开创意义是非凡的。冲破“停滞”的束缚,破除教条的藩篱,开创社会主义的新路,重新唤起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创举下,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第二次大浪潮汹涌而来。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第二次改革大浪潮的引领者。

所谓引领者,是指在前进道路上一直走在前面的先行者。在1978年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后,世界社会主义各国纷纷加入改革行列,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合唱”。在这个改革队伍中,中国一直走在最前列。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进程是:改革首先在农业领域展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在落后的东方国家获得胜利的,农业问题或者说吃饭问题是这些国家面对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解决好农业问题。1984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1987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案。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当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并决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012002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和中共十六大,提出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思想和策略。期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2003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2004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注重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200710月的中共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进入2010 年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前进。

中国改革开放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上这些重大的改革步骤在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巨大反响,首先是中国开启改革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引导,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汇入改革洪流形成社会主义的“改革大合唱”,最主要的节点是1985-1986年苏联东欧国家以及越南和老挝开启改革步伐。改革的过程也是如此,譬如:1984 年中国共产党首次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相结合,1992年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苏联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后很快就将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相结合,越南共产党在20014月召开的“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再如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越南和老挝的革新开放也同样如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农业改革成为整体改革的良好开端。在此一个反例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问题: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改革缺乏深刻认识和科学规划,没有参考中国首先改革农业领域的成功经验,而是首先在工业领域实行所谓的“加速战略”,在短期效果不明显后迅速转向政治领域的改革。这起码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中国是世界社会主义第二次改革大浪潮的坚守者。

当改革出现困境时能否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这对改革者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历史的经验表明,改革所遇到的挑战甚至比革命更为严峻和复杂,改革者不仅要冲破来自右的顽固保守的阻挠,还必须应对来自左的过激冒进的挑战。特别是在改革遇到困难的艰难关头,克服右的和左的干扰、继续坚持改革之路就愈发难能可贵。在世界社会主义第二次改革浪潮中,1989-1991年的苏东剧变是遇到的最大考验,在此期间,世界上15个社会主义国家中有10 个没有把握好改革航船,最终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大国对改革开放的坚守则显得愈发珍贵和伟大。中国的坚守无疑坚定了越南、老挝、古巴、朝鲜的社会主义信念,越南和老挝也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革新开放的道路。到2010 年代,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

中国对改革开放的坚守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改革观,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而是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改革,1890821日,恩格斯在致奥·伯尼克的信中就明确写道:“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所以,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贯彻只能导致社会主义的僵化和僵死,持续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才是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主义改革应该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常态。当社会主义改革在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不断取得成就,反之,当社会主义成为僵死的教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陷入停滞乃至遭受挫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战后社会主义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诸多启示。在第一次改革浪潮期间,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但多种因素的制约使中国未能走上社会主义改革之路。不过,前进中的曲折为加速前进积蓄了力量,正是在汲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中国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第二次改革大浪潮的开创者,进而,中国成为第二次改革大浪潮的坚守者和引领者。到2010年,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跨入了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不动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从世界社会主义第二次改革浪潮开始以来,中国就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的引领者,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跟随中国的脚步,走上了改革的道路。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迅猛发展,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固有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选择,也成为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以下几点:第一,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视角来看,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大国,但当代世界总体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强社会主义弱的态势,社会主义国家除了中国一个大国外,剩下只有越南、朝鲜、老挝、古巴四个小国,四个社会主义小国总体上走改革之路,同时都特别强调本国特色,并且,朝鲜一直受困于对抗型体制不能自拔,只是近期才有所变化。第二,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角度看,相对于信奉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而言,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共产主义政党也处在弱势。到2010 年代,社会党国际的各类成员已经超过160个,信奉社会民主主义的政党在许多国家曾经有过执政经历。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总体上欣赏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但对共产主义政党还有很多疑虑。此外,在亚、非、拉许多国家,民族社会主义政党也广泛存在,他们赞赏中国道路,同时更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色,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经过长期的改革,中国突破了原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但中国仍然落后,仍有许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残余影响,正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4]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是世界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均GDP仅处在世界70位以外,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中等收入陷阱还没有完全跨越过去。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  郭春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 《理论与改革》201901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3][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