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剧变后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状况研究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6-11-20 21:18:52

剧变后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状况研究

张 萍

[内容提要]东欧剧变后,一批新的共产主义政党在这一地区建立起来。围绕着摆脱历史羁绊、实现党的现代化,东欧共产主义政党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经过艰难复苏,逐步融入到现行的多党竞争的议会体制中。剧变20年后,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数量已超过30,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 东欧 共产主义政党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东欧剧变后,各国原执政的共产党,除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以下简称“捷摩共”),均宣布放弃马克思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并改建为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与此同时,一批以“共产党”命名的新的共产主义政党建立起来。这些政党规模小、人数少,在政坛上影响不大,没有引起学术界太多关注。但是,20年过去了,它们的数量由少到多,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影响力正在逐步增强。系统考察剧变后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发展状况及其转型变革的情况,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向。

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艰难复苏

剧变后,历史问题成为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沉重包袱。原来的共产主义体制及执政的共产主义政党遭到全面否定,如何对历史作出评价直接影响到新共产主义政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从非理性到理性、对共产党的态度从不宽容到宽容,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在反共浪潮中艰难重建阶段、在“左翼复兴”中求得发展阶段及在政党政治渐趋稳定中融入选举体制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

剧变后,新的共产主义政党大都由原共产党中不同意改名易帜的老党员组织建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原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建共产主义政党。如1989年底建立的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1990年建立的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保加利亚共产党、南斯拉夫新共产党、斯洛文尼亚共产党,1991年成立的罗马尼亚共产党、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保加利亚重建共产党,1992年成立的斯洛伐克共产党、马其顿共产党。另一类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但否认与原共产党有联系的新建共产主义政党。如1990年成立的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保加利亚共产党—马克思主义,1991年成立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革命派)以及保加利亚工人党(共产党人)等。

在这一阶段,整个东欧弥漫着强烈的反共气氛,各共产主义政党举步维艰。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的右翼政党上台后,不仅提出要清算旧的共产主义体制,而且对新的共产主义政党采取打压政策。在捷克,有人提出要在刑法典中给宣扬共产主义甚至同情共产主义的所谓“赤色分子”定罪,禁止捷摩共及其青年组织进行活动。[1]在罗马尼亚,新成立的共产党根本无法获得合法登记。

除了历史问题的重压之外,各国重建和新建的共产主义政党还因为对剧变后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化,特别是私有化持反对态度,与政府处于尖锐对立状态。19926,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因为反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成立后仅存在了九个月就被宣布为非法组织,许多党员因此失去了工作。[2]

尽管处境艰难,新的共产主义政党大都在老党员的维护下生存下来,并且适时参加到新的政治洪流中。例如,1991,成立不足一年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大选,赢得了7663张选票。[3] 1992,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参加大选并获得席位。捷摩共虽身处反共漩涡,但仍于1990年和1992年大选中两度进入议会,并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左翼党。至于阿尔巴尼亚共产党,虽被宣布为非法组织,但它转入地下,继续发展。

第二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

19939,由波兰统一工人党改建的波兰社会党通过左派联盟在议会大选中获胜。此后,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马其顿等国的左翼社会党也纷纷重获执政机会。随着“左翼的复兴”,反共气氛大大缓解,共产主义政党在日渐宽松的氛围中获得了发展机会。特别是随着各国宪法相继颁布实施,共产主义政党纷纷取得合法身份,获得与其他政党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它们开始公开承认以议会为中心的政治体制的合法性,积极参与选举,逐步进入现行政治体制。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捷摩共。1994,捷摩共在秋季地方选举中的得票数仅次于执政的民主党;1996,捷摩共在众议院选举中取得22个议席,成为议会第三大党。[4]同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也参加了大选。此外,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加入了以波兰社会民主党为首的“民主左派联盟”,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也通过征集针对北约的反战签名等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除已有的共产主义政党积极展开活动之外,一批新的共产主义组织也建立起来。如1993年成立的保加利亚工人社会党,1995年成立的罗马尼亚共产主义者同盟、保加利亚共产主义者联盟,1996年成立的罗马尼亚共产党人党、保加利亚布尔什维克共产党、保加利亚共产党(斯大林主义)1997年成立的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劳动党。

在这一时期,共产主义政党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恢复阶段,其活动依然受到某些限制。在匈牙利和捷克,使用镰刀、斧头标志依然违法,使用反对资本主义的口号则可能被控宣传共产主义罪。1997,华沙地区法院以“宣传极权主义和共产主义,煽动暴力取得国家权力”为由解散了波兰共产党人联盟“无产阶级”。不过,该联盟的一部分积极分子仍坚持秘密活动,并于2002年加入到新成立的波兰共产党中。

第三阶段从1998年至今。

1997,波兰左翼联盟在议会大选中失败,右翼上台执政。此后,东欧政党竞争进入左、右翼交替执政阶段。进入21世纪,东欧各国的私有化过程基本结束,全面的市场经济建立起来,“重返欧洲”的目标逐渐达成。到2008,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均已正式加入北约和欧盟,其余国家也陆续成为欧盟和北约的“候选国”。在国内外环境渐趋稳定的背景下,共产主义政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更多的共产主义政党建立起来。如1999年成立的保加利亚共产党“季米特洛夫派”,2000年成立的波黑工人共产党,2002年成立的波兰共产党、匈牙利卡尔·马克思社团,2003年成立的阿尔巴尼亚新劳动党(2006年并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罗马尼亚新共产党和前进“斯洛文尼亚马克思主义派”等。到目前为止,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数量已经超过30个。但是,共产主义政党的党员人数在这一阶段却出现了明显下降。捷摩共在1992年曾拥有超过35万名党员和7500个基层组织,1998年人数下降到14万多,2006年则只剩下4378个基层组织和82894名党员。[5]目前,除捷摩共和南斯拉夫新共产党的党员人数突破一万外,大部分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党员人数都在几千人徘徊,有一部分甚至停留在几百人的水平。

在新的历史阶段,参加选举已成为共产主义政党最重要的活动。捷摩共在2002年和2006年的大选中继续保持议会第三大党的位置,是紧随社会民主党其后的最重要的左翼力量。保加利亚共产党(斯大林主义)加入保加利亚社会党领导的保加利亚联盟后,2001年大选中获得240个席位中的48;2005,该联盟在立法会选举中进一步获得82个议席。[6]斯洛伐克共产党在2002年的选举中获得了11个议席。[7]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劳动党早在2001年的地方选举中就获得了少量地区席位;2007,该党参加克罗地亚左派联盟,获得了9884张选票。[8]此外,波兰共产党、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也都参加了大选。在最近十年中,大部分东欧共产主义政党虽未能获得执政机会,但在选举政治的磨练下,作为在野党已经日益成熟起来。

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自我革新

20年过去了,东欧共产主义政党背负着历史的十字架艰难前行。围绕着摆脱历史的羁绊、实现党的现代化,东欧共产主义政党不断探寻新的发展模式,进行自我革新。

首先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东欧共产主义政党在建立之初大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原共产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化,反对否定历史,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反对私有化。但是,随着西方发展模式在东欧的全面确立,它们也不得不从现实出发对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行调整。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东欧共产主义政党陆续对党章进行了修改或重订。对待历史问题,各党由肯定到反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共产党的活动持一分为二的态度。例如,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认为在对原罗马尼亚共产党所犯错误进行批判的同时,应该肯定该党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及在捍卫民族利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方面所取得的成就。[9]当然,在东欧共产主义政党中也存在少数像保加利亚共产党(斯大林主义)一样固守斯大林主义的政党。对现存的西方模式,各党由否定到接受。在当前的形势下,各党都尽量避免使用“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提法,并且公开反对暴力摧毁资本主义,主张在目前的多党议会制度下通过竞选来争取管理国家的权力,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变革。与此相适应,在对待改建的社会党、社民党的态度上,各共产主义政党也由对立转向联合。整体上看,东欧共产主义政党变得更为务实和包容。

其次是在组织方面。由于缺乏资金,无法维持庞大的组织机构,东欧共产主义政党不得不改变以往那种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设置组织机构的做法,对党员不再进行严格管理。它们大都只设立一个固定的办公机构,党务工作由党员兼职完成,党员活动以自愿参加为主。但是,与其他政党相比,共产主义政党在选举中对党员的依赖更大,因而更加重视发展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比如,捷克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在全国600多所高中和大学都发展了党员。[10]南斯拉夫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成员已突破4000人。[11]此外,东欧共产主义政党在组织宣传上也采用了更为多元的模式。除创办刊物外,它们还建立网站,利用网络廉价、迅捷的特点加强与公众的交流。目前,波兰共产党、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捷摩共、斯洛伐克共产党、罗马尼亚新共产党、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南斯拉夫新共产党、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劳动党都有自己的网站。它们不仅在网上设立介绍本党历史、主张及发展情况的专栏,公布办公地址、联系方式,开通网上申请成为会员的业务,而且开辟了公众论坛,及时就国内外热点问题与公众沟通,将本党的宣传内容从单纯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拓展到对现实政治问题的关注。

不过,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自我革新并未改变其根本性质,它们仍然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的政党。这主要表现为:(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旗帜鲜明地将这一立场写入党章。如南斯拉夫新共产党的纲领中明确规定,其目标是实现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思想基础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2)坚持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正利用全球化对雇佣劳动者进行更为严酷的剥削,反对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和北约,反对新帝国主义在这一地区的扩张。(3)坚持以建设人道、民主、公平、正义的新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明确表示,其“长远目标是重建共产主义运动,当下的任务是努力展示社会主义的真正面目,以崭新的面貌建设共产主义”。(4)坚持以工人阶级及整个雇佣劳动阶层为基础。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劳动党声称:要为工人、农民和所有以劳动谋生的人的利益而奋斗。保加利亚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表示将联合所有靠诚实劳动所得生活的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12]

东欧共产主义政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21世纪,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发展渐趋平稳。但是,近年来,随着共产主义政党力量的复苏,右翼保守势力掀起的反共浪潮再度袭来,有媒体称之为“欧洲麦卡锡主义的抬头”。历史问题依然是共产主义政党发展中的最大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大部分共产主义政党都表示即使执掌政权也不会回到过去,但很多从旧体制中走出来的人仍无法对历史达成谅解。在这种背景下,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经常官司缠身,动辄可能遭遇被取缔的命运。

2006125,在右翼保守势力的推动下,欧洲委员会通过了《必须在国际上谴责极权主义的共产主义制度罪行》的决议。该决议认为,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一样,都是极权主义,根据共产主义思想建立的制度是不人道的、违反人权的罪恶制度。因此,东欧各国应该对共产主义体制下的犯罪行为进行彻底清算,共产主义政党应该明确表示与历史划清界限,否则不能合法存在。 [13]尽管这一决议对各成员国并无强制约束力,但它对共产主义政党的发展还是产生了消极影响。20063,捷克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收到了内政部的解散通牒,理由之一就是该联盟使用革命性语言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4]

尽管受到“欧洲麦卡锡主义”的种种阻挠,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发展前景也并非一片黯淡。从客观条件来看,这些政党正处于一个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之中。首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一地区仍有一定的号召力。近年来,伴随着东欧各国“改革疲劳症”的出现,转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增长减慢、社会福利放缓、腐败更加严重。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发生使这些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民众对执政的左右翼政党的不满日益增大,为共产主义政党扩大发展空间创造了条件。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实行,东欧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庞大的雇佣劳动阶层成为共产主义政党的潜在支持者,共产主义政党发起的活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4,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发动的反对医疗保健业私有化的活动受到百万匈牙利市民的支持。另外,现有的宪政体制和欧洲一体化框架为共产主义政党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一度被宣布为非法组织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在新宪法颁布后顺利登记注册。曾经注册遭拒的罗马尼亚共产党人党则依据欧洲人权法院的判决成为合法政党。20083,因在公开场合批评法院干涉其党内事务而遭判刑的七名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领导人也终于上诉成功,被无罪释放。

不仅如此,东欧共产主义政党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已经越来越注重通过广泛联合为自身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例如,2000,保加利亚各共产主义政党代表在索非亚建立了一个共同委员会,以协调各党的活动。[15] 2005,巴尔干各国的共产主义政党成立了“巴尔干共产党和工人党大会”,谋求共同发展。[16]2006,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阿尔巴尼亚新劳动党和其他更小的共产党组织合并成阿尔巴尼亚共产党,为大选进行准备。除共产主义政党之间相互联合之外,波兰共产党、保加利亚共产党(斯大林主义)、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劳动党等东欧共产主义政党还实现了与其他左派的联合,为在议会选举框架下通过党派联合进入执政领域铺就道路。

除本国和地区内的联合外,东欧共产主义政党还积极参与到国际共产主义政党的活动中。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南斯拉夫新共产党、捷克共产主义青年联盟、保加利亚共产党、匈牙利卡尔·马克思社团、斯洛伐克共产党、波黑工人共产党、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劳动党、捷摩共、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波兰共产党、斯洛文尼亚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2002,捷克共产主义青年联盟的主席向大会汇报了捷克国内的反共概况,获得了广泛支持。[17]与此同时,保加利亚共产党、保加利亚共产党“季米特洛夫派”、保加利亚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保加利亚工人党(共产党人)、捷摩共、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波兰共产主义者同盟“无产阶级”、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斯洛伐克共产党、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南斯拉夫新共产党、波黑工人共产党还参加了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2006,该组织声援了捷克共产主义青年同盟争取合法地位的斗争;2007,该组织又为匈牙利领导人的无罪释放提供了积极帮助。

总体上看,在目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不确定因素、新帝国主义仍有市场的情况下,东欧共产主义政党仍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新进入执政领域。但是,对于东欧共产主义政党的前景也不能过于乐观。考虑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态势,东欧共产主义政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 17 Zdenik Stefek, Signs of Fascisation in the CzechRepublic, 2-4 May 2000,see http:  www.icsbrussels.org.

[2] Hysni Milloshi, Resolution on Solidarity and MaterialSupport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Albania,2-4May1998,seehttp:  www.icsbrussels.org.

[3] See http:  www. electionworld. org bulgaria. htm, 7August 2008.

[4]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munist-Party-of-Bohemia-and-Moravia, 7 August 2008.

[5] Communist Party OfBohemia And Moravia, see http:  www.kscm.cz index.asp? thema= 3217&category= , 4 August2008.

[6] See http:  en. wikipedia. org wiki History-of-Communist-Bulgaria, 3August 2008.

[7] See http:  www.kss.sk index.php? option= com-content&task= blogcategory&id= 38, 4 August 2008.

[8] Socialist Labour Party of Croatia, see http:  en.wikipedia.org wiki Croatian-Communist-Party,3 August2008.

[9] 吴锡山《原东欧地区的共产党》,载于《支部建设》1998年第1期。

[10]See http:  www. praguepost. com articles 2006 11 29 communist-youth-protest-ban.php.

[11]参见马细谱《南斯拉夫新共产党及其纲领》,载于《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7年第66期。

[12]廖盖隆等主编《社会主义百科要览》(下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附录十三“原苏联东欧地区新建立的政党”。

[13]张捷《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欧洲委员会通过反共决议前后》,载于《中华魂》2006年第5期。

[14]Czech Republic Illegalizes Communist Youth, 19 October2006,see http:www.marxist.com .czech-illegalise-communist-youth191006.htm.

[15]Intervention by Bulgarian CPGeorgi Dimitrov to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in Athens, 23-25 June 2000, see http:  www.solidnet.orgcgi-binagent?parties0170=bulgaria,-bulgarian-communist-party-Georgi-Dimitrov 995dimitrovbulgint2.doc.

[16] Balkan Meeting ofCommunist and Workers Parties, 15September 2006, see http:  nkpj.110mb. com englis-page.htm.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文章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9年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