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美国共产党探讨共产主义青年团角色:为工人阶级斗争添砖加瓦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6-13 17:08:28

美国共产党探讨共产主义青年团角色:为工人阶级斗争添砖加瓦

【编者按】 近期,美国共产党即将召开第32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党内围绕美国共青团的性质、作用及发展方式进行了广泛讨论。202459日,美国共产党官网登载了相关讨论文章,原文内容如下。

21世纪,共青团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一个群众组织,共青团广泛吸纳成员,加入美国共产党前并不一定要加入共青团。通过党组织的指导,共青团员获得了参与工人阶级联盟、推进组织目标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深化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这种低门槛的入团条件对共青团的成功至关重要,它使得共青团能够更容易接近那些对资本主义持有批判态度但尚未产生入党意愿的年轻人。共青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平台,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共青团参与的社区组织和宣传活动中,使这些年轻人逐渐做好加入党组织的准备,成为有教养、有作为的党员。

由于社会主义和左派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以及后左派思潮在美国青年中的兴起,共青团作为群众外联组织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变得尤为重要。在许多城市,美国共产党并不是唯一的组织。争取社会主义与解放党、社会主义替代运动等组织经常组织抗议活动。然而,这些组织在将街头行动转化为提升工人阶级政治力量方面尚未取得显著成效,尽管如此,它们仍吸引着左翼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那些可能不熟悉党的政治生态、共产主义组织的大环境及其历史背景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因为一种与工人阶级的观点脱节的不可持续的行动方式而精疲力竭。共青团提供了一种重要手段,使得共产党的目标能在地方层面以自我可持续的方式得到广泛传播、持续发展和有效执行,进而与渗透在许多左派空间中的倦怠情绪和虚无主义倾向作斗争。这种挫败感部分源于人们虽然善意地参与社会主义组织团体,但在增强无产阶级权能方面却未能取得显著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后左派的崛起。后左翼运动对当代共产党构成了严峻挑战,其特点在于青年中兴起的倒退政治倾向,而这种倒退政治往往隐藏在讽刺的外衣之下。为了与这种不断上升的虚无主义意识作斗争,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展示青年运动在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壮大全国工人阶级力量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问题仍然存在:共青团在组织起来为社会主义的未来而奋斗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美国共产党常常认为共青团主要负责的是以大学校园为基础的组织工作。然而,我们认为将共青团的工作局限于大学校园极大地限制了其作为群众组织的能力。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大学校园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均学费上涨了180%。这使得高等教育对许多工人阶级成员来说变得遥不可及。将共青团的活动局限在校园内,不仅会将他们的外联和活动引向一个将许多年轻工人阶级排除在外的环境,而且对于那些偏远地区或通勤上学的学生(他们占所有大学生的85%)来说,校园可能并不是一个与他们紧密相关的组织地点。因此,共青团应该努力满足年轻工人阶级花费时间和精力的社区的需求,而不是仅限于主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组织活动,因为大学生群体往往并不完全代表其所在地区真正的社会经济多样性。

为了让共青团为实现群众组织的目标做出贡献,我们必须深化人们对青年共产主义者在美国共产党及其所在社区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青年共产主义者凭借的共同身份,可以使青年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在向同龄人进行宣传时具有关键优势。现在步入职场的青年成长于以9·11事件以及随后监控国家的崛起、2008年经济衰退、广泛的公民起义、黑人生命至上运动的兴起以及新冠疫情大流行等历史事件为标志的时代。事实上,正如之前的每一代人一样,这一代青年工人的需求及其历史地位具有独特性。在全国范围内,共青团成功领导了组织青年应对一些最紧迫的公平威胁的重要工作,并通过广泛吸引工人阶级社区的参与而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费城共青团与费城“行动起来”组织和其他社区联盟一起,在长达数日的针对“母亲争取自由”组织的示威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使数百名费城人团结起来,共同谴责他们的大会。此外,费城共青团还积极参与了当地选举活动和工会宣传工作。共青团为青年提供了一个在共同文化、理解和斗争的基础上聚集的空间,全国共青团组织都应当充分发挥潜力,激活工人阶级青年的活力。

共青团已成立一百多年,我们有必要重新评估其在工人阶级斗争中的作用,这是美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作为上级组织,美国共产党肩负着重大的责任,需要全面深入地处理青年问题。共青团将在未来的党员队伍中占据重要地位。共青团的独特价值在于其作为桥梁,为政治上活跃的青年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深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并成为党内未来变革的积极推动者。因此,为了确保我们运动未来的持续繁荣,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助力共青团的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 毛静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