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建立新型苏维埃国家的伟大创举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5-31 14:49:17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建立新型苏维埃国家的伟大创举

郭春生

【内容提要】从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开始,列宁就把在俄国建立新型国家作为党的重大使命。在列宁的建党思想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强大行动力和执行力的无产阶级革命型政党。在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进一步创新他的以党建国思想,引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型苏维埃国家。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国家的体制凝聚了巨大的力量,不仅在短短几年内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而且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

【关键词】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以党建国 苏维埃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国家是随着1500年前后人类现代曙光的出现,酝酿形成的一系列现代性因素的结果。历史上西欧经历了长期的政治、军事、宗教纷争,17世纪上半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纷争各方的妥协,各方以和约的形式确立了主权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系列原则。自此之后,现代国家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通过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观察发现,世界各地现代国家建立的路径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同,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战争建国模式、阶级建国模式、精英建国模式、文化建国模式、政党建国模式等。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声中建立起来的。苏维埃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蕴含着战争、阶级、精英等建国模式的多种因素,其中,列宁缔造的布尔什维克党在新型国家建立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也就是说,苏维埃国家主要是一个政党建国模式的典型案例。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的思想理论和政治行动无疑在新型苏维埃国家的建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致力于对列宁的以党建国思想进行梳理,并历史地展现这一思想指导下苏联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建立现代苏维埃国家的主体

制度变迁是政治发展的核心,现代国家的建立是国家制度体系整体上由传统向现代的大规模变迁。对于后发国家来说,这一转变要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要完成的任务也更为艰巨,最为重大的挑战有两个:一是先发国家的挑战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二是随着“地球村”的形成和全球化的加深,知识精英对传统政治秩序发起的挑战。

俄国是典型的后发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现代国家已经纷纷建立,并且显示出了国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优势,这时的俄国却仍深陷于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的泥淖之中,现代国家制度迟迟未能建立。在分别开始于1904年和1914年的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均遭受了失败,愈发显示出俄国传统国家的衰败无能。这时的俄国传统国家不仅不能促进发展,反而成为发展的巨大拖累,积贫积弱的国家根本无力应对外部世界特别是强国的挑战,国家的对内治理更是显示出彻底的无能和无效,国家机构中腐败盛行,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复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社会出现了一批眼界开阔的知识精英,他们大多留学或流亡于已经形成现代国家制度的西方先发国家,熟悉现代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也深知帝俄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落后。所以,他们行动起来,尝试建立政党等现代政治组织,积蓄力量准备向衰败的传统国家发起冲击。可以说,在进入20世纪之后,对俄国来说,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日益迫切地被提上历史日程。

一般认为,制度变迁需要具备三大核心要素——主体、观念和行动。主体即构建制度的行动者,观念即制度方案的产生、塑造及对行动的指导,行动即行动主体从观念出发并为实现观念进行的夺权斗争。在三大要素中,主体是首要的。在20世纪初沙皇专制制度的持续衰败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代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三大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立宪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这三大政党能够从俄国众多政党中脱颖而出也正是因为它们在主体、观念和行动上具有相对优势。其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它在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支,二者因为观念和行动上的差异实际上成为两个政党,所以,布尔什维克也通常被称为布尔什维克党。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成员上精干团结,在观念上鲜明坚定,在行动上果敢迅猛,从而形成了对孟什维克和其他政党的巨大优势,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布尔什维克党终于在1917年果断发动了十月革命,一举夺取了政权,将自己的国家制度方案付诸实施,并在随后进一步巩固了国家政权,建立了现代国家——苏联。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努力和主持之下,苏联这个新的现代国家屹立于世界大国、强国之林。列宁是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没有列宁就没有布尔什维克党,没有列宁也没有十月革命。列宁缔造了一个迥异于孟什维克的布尔什维克党。他组建和团结了一支精干的知识分子革命家队伍,将他们的“国家与革命”观念灌输给广大工人和士兵,并坚定地将之贯彻到革命行动之中,终于推翻了旧制度,建立和巩固了新的苏维埃国家。所有这一切,首先在列宁的建党思想和行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列宁主张把党建成有行动能力的革命家组织

1903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分裂,进而形成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个派别。而在此前后,列宁分别写出了《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进一步,退两步》等重要著作,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党原则。布尔什维克党就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和成长起来的,这些原则中首要一条就是把党建设成一个坚强的革命家组织。列宁明确指出:我们首要的最迫切的实际任务是要建立一个能使政治斗争具有力量、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社会民主党人首先应当考虑建立一个能够领导无产阶级的全部解放斗争的革命家组织”。列宁所追求建立的这个组织首先是一个具有行动能力的组织,这个行动即革命行动。通过列宁等人的艰苦努力,布尔什维克党这个革命家组织终于建立起来,它承担起了推动俄国进行制度变迁的伟大使命。

近代俄国之所以迟迟未能建立起现代国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能够承担这一政治任务的行动主体。废除农奴制这一重大的制度变迁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但是不能指望旧制度的主持者和受益者完成系统的制度替代。实际上,就连废除农奴制改革也极不彻底,而是保留了很多落后的残余。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罗斯帝国风雨飘摇的时候,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但是却缺乏有能力并致力于进行根本的国家制度变革的力量。

先看代表农民阶级的社会革命党。首先,俄国民粹派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开始由革命民粹主义转变为自由民粹主义,到20世纪初,从民粹派发展形成的社会革命党坚持自由主义的观念,主张以改良主义的方式推动俄国社会发展。但在残暴的沙皇专制制度下,当时的俄国根本不具备渐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所以,社会革命党不可能承担起建立俄国现代国家制度的重任。其次,虽然当时的俄国主要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社会革命党从维护传统农村和农民的利益出发来推动制度变革,它也因此得到大批农民的支持,但在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潮流下,无论是俄国还是其他国家,农民和农业都不能代表现代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也不能指望代表农民的社会革命党来建立现代国家。最后,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俄国民粹派虽然发展较早,但其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组织上还是在观念和行动上,均没有取得重大成效,1917年二月革命时,社会革命党名义上是俄国最大的政党,但它既没能引导二月革命,也没能在革命之后领导俄国各政治力量;该党的领袖人物亚历山大·弗多洛维奇·克伦斯基于19177月一度出任临时政府总理,但是他领导的政府不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上一如既往地不断溃败,在政治上也显示出寡断和无能,特别表现在一方面下令通缉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另一方面为了粉碎拉夫尔·科尔尼洛夫的叛乱,又不得不求助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最终,克伦斯基临时政府被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一举推翻。事实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早就看穿了社会革命党的本质,早在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就已经明确指出社会革命党“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派别”,“它们的活动不仅对无产阶级的政治发展有害,而且对反专制制度的一般民主斗争也是有害的”。

再看代表资产阶级的立宪民主党。20世纪初,俄国出现了立宪民主党、十月党等几个自由派资产阶级政党。俄国资产阶级政党的共同特征是对沙皇政府极强的依附性,因为俄国资产阶级是在沙皇政权的羽翼之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资产阶级政党总是看沙皇的眼色行事,在处理重大问题的立场上站在沙皇一边,以此既维护了沙皇政权的利益,自身也能得到一定的好处。1905年革命就是沙皇政权与资产阶级关系的一场演练,自由派一只手帮助(即使如此,也是很少有的)争取自由的斗争,而将另一只手始终伸给沙皇,向沙皇保证要保持并巩固他的政权,使农民同地主和解,‘安抚’‘好闹事的’工人”。国家杜马的设立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的根本,这个沙皇“钦赐”的机构却也给资产阶级提供了一个政治活动的平台,使他们有限参与到政治决策之中。在之后的日子里,欢欣鼓舞的资产阶级代表在国家杜马中自娱自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又附和沙皇的旨意积极支持并参与到战争之中。1917年工人和士兵发动二月革命后,聚集在国家杜马中的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还在极力挽救沙皇制度,只是在沙皇家族成员也已经不愿意接手旧制度的烂摊子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才联合组成了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战争政策,而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土地和面包的要求。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肯定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同时也充分认识到资产阶级的本性,提示本党要“在无产阶级面前揭露资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所具有的局限性和不充分性,不论这些局限性和不充分性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

20世纪初俄国各大政党中,只有代表工人阶级的布尔什维克党既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又有真正的革命行动能力。在列宁的组织和领导下,一支精干的革命家队伍组成了该党的领导核心,他们革命意志坚定,行动果敢英勇,在革命时机来临时当机立断,迅速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新政权。

20世纪初,俄国沙皇专制制度既不能适应国内发展需要,也无力应对外来激烈竞争,但是腐朽的沙皇政府却牢牢地垄断着政治权力,只顾捞取利益,任凭俄国社会各种矛盾不断尖锐化,这使得俄国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酝酿了越来越浓厚的革命氛围,布尔什维克这样的革命型政党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列宁多次强调,要把布尔什维克党建成革命家组织,同时,为了应对沙皇专制制度的迫害以及最终取得革命的成功,这个组织应该是秘密的”“职业的”“集中的”“战斗的”“牢固的”“纪律严明的。列宁对革命家组织所提的这些要求,是为了这个组织能够健康成长,并随时能够行动起来、抓住时机一举取得革命的成功。

列宁从多个角度说明了革命家组织对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重要性。他指出,工人阶级的斗争通常是自发的、分散的,“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的领导,就不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真正的‘阶级斗争’”,就容易陷入工联主义的泥淖,工人阶级就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因此,要使无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上升为自觉,把斗争引导为真正的阶级斗争,就需要革命家们积极地开展组织工作和领导工作,直至通过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成立无产阶级国家。

列宁认为,由坚定的革命家们组成的革命政党是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国家的坚强根本保障。他说:“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早在1899年,列宁就在为《工人报》撰写的《我们的当前任务》等系列文章中拟定了建党和进行阶级斗争的计划。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列宁坚决把布尔什维克党建设成为一个敢于和善于行动的革命家组织,并且主张该组织行动的重要目标就是在俄国建立起现代新型国家。到两年后的1905年革命时,布尔什维克党行动果敢和不畏牺牲的革命品质就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19051月革命爆发后,从2月起,布尔什维克国外中央就陆续派党的精干成员回国参加并领导革命。4月,布尔什维克排除孟什维克的阻挠和反对,在伦敦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布尔什维克党在民主革命中的行动策略:无产阶级必须承担起领导俄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依靠工农联盟,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政权,将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及时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按照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反对专制制度的民主革命通常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资产阶级应该担当起领导革命的重任。但正如前文所言,俄国资产阶级既缺乏通过革命建立现代国家的意志力,更缺乏领导革命的能力。反观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非常明显,这是一个通过革命建立现代国家的纲领,布尔什维克党也是按照这个纲领行动的,12月它毅然组织和发动武装起义。12月的起义和1905年革命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布尔什维克党坚定的革命性在这场大革命中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家形象也在俄国工农大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两年之后的1907年,列宁在《十二年来》文集序言中就明确指出:建立职业革命家组织这一思想现在已经获得完全的胜利。”

列宁认为:“我们如果从扎扎实实建立坚强的革命家组织开始,我们就能保证整个运动的稳定性,就既能实现社会民主主义的目的,又能实现纯粹工联主义的目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也阐明了革命的目标——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样也就涉及了布尔什维克的行动纲领,也就是这个革命组织关于建立现代国家的观念问题。

三、列宁领导的党具有建立新型国家的强烈意愿

现代国家的建立,既需要有行动能力的政治行为主体,又需要该主体具有对建立现代国家的强烈追求,对于作为政治行动主体的政党来说,这种追求一般体现在其纲领、决议以及政党领袖的言论、著述之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中就明确表达了建立新型国家的政治意愿:“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最近的政治任务就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该纲领还阐明了民主共和国的一系列政治制度。这就是说,布尔什维克党自建立起,就把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国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早在进入20世纪之前,列宁在谈到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时就非常明确地指出:“革命的社会党的真正任务……是组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领导这一斗争,而斗争的最终目的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组织社会主义社会。”建立新政权、组织新社会,就是推翻旧制度和建立新型国家。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同时还表明了该党对改良主义的态度:“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竭力设法达到自己的当前目标,支持任何反对俄国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反政府运动和革命运动,同时坚决摒弃一切改良主义的计划,因为这种计划总是扩大和巩固警察、官吏对劳动阶级的监护。”所以,在之后的革命斗争中,布尔什维克党对改良主义和孟什维克从来都是采取毫不妥协的斗争态度。

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革命的环境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1905年革命开始于工农大众为反对沙皇政权的暴政而自发进行的革命斗争,限于当时俄国的社会经济状况,这场斗争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但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在当时的俄国同样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俄国的政治状况下必然破产。在1905年革命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勇敢地承担起领导革命的重任,它一方面致力于领导这场资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则竭力推动革命发展,伺机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革命风暴中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指出:“无论是为了无产阶级的直接利益,或者是为了无产阶级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而斗争的利益,都需要有尽可能充分的政治自由,因而也就是需要用民主共和制度来代替专制的管理形式……在俄国只有经过胜利的人民起义才有可能实现民主共和制度。”

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是体现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的独立行动的大会,两次大会的决议所明确表达的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型国家的革命要求,表明了布尔什维克党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型国家的坚定意志。在此之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不忘初心,一直为建立新型国家不懈奋斗。

为了佐证布尔什维克党建立新型国家的强烈意愿,还可以就1905年的革命风暴补充以下两点。第一,在革命如火如荼的19056—7月,列宁写作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的长文。文章指出,俄国资产阶级由于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必然害怕这场革命,思想会动摇,力图同沙皇政府妥协;相反,俄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的、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它能够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并领导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推翻专制制度、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是列宁确定的布尔什维克党在这次革命中要完成的任务。为了确保完成这一任务,列宁于11月从日内瓦出发回到俄国,亲自主持编辑《新生活报》,宣传革命思想,12月又领导了莫斯科起义。第二,在1905年革命期间,出现了自发建立的工人代表苏维埃这样的政权形式,这是无产阶级尝试建立自己政权的伟大创举,列宁称之为革命政权的萌芽,并提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应该参加非党的工人代表苏维埃,在每个苏维埃内部必须建立尽可能强有力的党组,使这些党组的活动与党的整个活动保持紧密的联系12年后的1917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主持之下,苏维埃政权成为代替旧政权的新政权的组织形式,新型的国家也称为苏维埃国家。

四、列宁革命计划的实施与新型苏维埃国家的建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充分暴露了沙皇政权既自私自利又腐朽无能,战争中的不断失败为沙皇专制制度挖好了葬坑。在1917年二月革命的冲击下,统治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专制王朝猝然终结,建立新国家、确立新制度的任务摆在俄国各政治力量面前。从这时起,俄国资产阶级也开始了其软弱无能的最精彩表演,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仅不能满足俄国工农大众对和平、土地、面包的普遍要求,就连其最看重的召开立宪会议以确立国家政治体制的计划也是一推再推。反而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地由弱变强,承担起了建立新型国家的重任。

二月革命爆发后,远在西欧的列宁在《远方来信》第一封信中就准确地判断道:“沙皇君主制被打垮了,但是还没有被彻底摧毁”,“工人代表苏维埃是工人的组织,是工人政府的萌芽,是全体贫苦居民群众即十分之九的居民的利益的代表者,它正在努力争取和平、面包和自由”。列宁明示,第一,在二月革命之后的俄国,旧国家、旧政权还依然存在,还需要彻底地摧毁;第二,与1905年建立的工人代表苏维埃一样,二月革命同样造就了一个新的政权——工人代表苏维埃,它是不同于官僚、地主、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权,代表着工人政府的萌芽;第三,列宁在《远方来信》中进一步指明,要彻底摧毁沙皇制度,唯一的保证是武装、扩大和发挥工人代表苏维埃这个新政权的作用;第四,俄国无产阶级的新型苏维埃政权,在农民阶级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持之下,一定能够推翻半君主制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首先争得民主共和国”,“然后再争得唯一能给备受战争折磨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会主义”。

在写第一封《远方来信》的前一天,基于对临时政府的本质的认识,列宁在给启程回国参加革命的布尔什维克的信中嘱咐,不要信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要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可见,对当时俄国存在的两个政权,列宁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定性和态度:对半君主制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不支持不信任的反对态度;对无产阶级的苏维埃,则是推动其武装、壮大,使其成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领导力量,进而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在写第三封《远方来信》时,对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已经明确为建立新国家新政权:“无产阶级如果想要保卫这次革命的成果和继续前进,想要争得和平、面包和自由,那就应当‘打碎’(马克思用语)这个‘现成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使警察、军队和官僚同普遍武装的人民融为一体。”列宁认为这是巴黎公社和1905年革命的经验。由此看来,列宁在没有回国时,就已经明确了布尔什维克党在这次革命中所承担的建立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使命。在第五封《远方来信》中,列宁布置了建立革命的无产阶级国家制度的任务,包括新的国家和政府“应当按照工农代表苏维埃的式样组织起来”,“应当打碎,应当彻底铲除一切资产阶级国家中常见的旧的国家机器,即军队、警察和官僚(官吏)”,“代之以不仅是群众性的、而且是人人普遍参加的人民武装组织”。

如果说《远方来信》只是列宁远在西欧对俄国革命和建立新型国家的“隔空”设计,那么,4月列宁就回到了俄国,密集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对布尔什维克发出了一系列革命号召,在革命风暴中总结出以党建国的系统革命思想。

回国后的第二天,列宁就在塔夫利达宫出席了两个会议,一个是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另一个是布尔什维克代表与孟什维克代表的联席会议。列宁宣读了《四月提纲》,之后该提纲在《真理报》上以《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为题刊登出来。首先,在国家问题上,该提纲明确了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任务,指出了目前革命的特点是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也就是使政权从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主要的革命策略有二:一是揭露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本质,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二是确定目前工人代表苏维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所以应宣传全部国家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其次,在国体和政体问题上,该提纲明确指出,不要议会制的共和国,而要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这样的共和国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一切官吏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撤换,且其薪金不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最后,该提纲指出,当时的直接任务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随后,列宁在《论两个政权》中又详细指出了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性质:“它是革命的专政,就是说,是这样的一个政权,它直接依靠用革命的方法夺取,依靠下面人民群众的直接的创举,而不依靠集中的国家政权颁布的法律。这完全不是欧美先进国家中迄今最常见的那种一般类型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共和国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早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已经被阐述,在1917年的革命关头列宁重申了这一思想,明确了布尔什维克党建立革命政权后将要实行的巩固新型国家政权的基本政策,那就是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

很明显,《四月提纲》就是列宁代表布尔什维克党发出的建立新型的苏维埃共和国的战斗号召,列宁也毫不隐晦对临时政府的反对态度,号召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在立宪会议问题上他直接说道:“我抨击临时政府,是因为它不但没有确定近期召开立宪会议的日期,甚至根本没有确定召开的日期,只是用些诺言来搪塞。”

列宁回国给俄国革命注入了动力,革命形势迅速朝着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的建国方案的有利方向发展,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布尔什维克党具有明确的建立无产阶级国家的奋斗目标,这就大大激发了广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斗志。按照布尔什维克党既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方式,党员纷纷行动起来,在士兵、工人、农民中广泛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的组织,吸收新党员,从而使党的力量迅速壮大起来。二是其他政党表现得软弱无力。立宪民主党等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在临时政府中占据优势,但面对布尔什维克党的公开反对,它们无法也无力做出强有力的反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不断壮大。社会革命党表面上是二月革命爆发时党员数量最多的政党,但其党员身份模糊、组织涣散,根本形不成强大的战斗力。三是临时政府的半君主制属性日益显露。它内部矛盾重重,拿不出任何治理国家的有效政策,在战场上又连吃败仗,在民众中的威信不断降低。

面对布尔什维克党的迅速崛起,气急败坏的临时政府在七月事变后追捕列宁,列宁被迫逃亡到苏芬边境地带。暂离革命风暴中心的列宁静心创作了《国家与革命》,为布尔什维克以党建国提供了又一个强大的理论武器。《国家与革命》中包含以下几点以党建国思想:一是国家是阶级压迫和镇压的工具,资产阶级国家就是如此,民主共和制只是掩饰其镇压本质的外壳;无产阶级国家也是如此,无产阶级进行的“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的剥削”的社会革命的“必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夺取可以用来镇压剥削者的一切反抗的政权”。二是不要指望资产阶级国家自行消失,无产阶级必须以革命消灭之,“资产阶级国家不是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三是在俄国当时的革命形势下,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的时刻已经到来了!他指出:一下子打碎旧的官吏机器,立刻开始建立一个新的机器来逐步取消任何官吏,这并不是空想,这是公社的经验,这是革命无产阶级当前的直接任务。

俄国革命的进程就按照列宁的设计一步步地推行开来。进入10月,在列宁的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作出了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102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1026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和《关于成立工农政府的决定》,主要由布尔什维克组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政府——人民委员会宣告成立。1918119日,立宪会议被布尔什维克政府解散;123日,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131日通过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这部宪法性文件宣布俄国为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完全地、绝对地属于劳动群众和他们的全权代表机关——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由此,新型苏维埃国家终于建立起来了。新型苏维埃国家逐步建立了一党制的政党制度。从建立不久起,布尔什维克党就确认自己是代表俄国工人阶级的唯一政党,其他政党(包括孟什维克)均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对象,君主制政党就更不用说了。十月革命胜利后,其他政党要么被宣布为非法而被取缔,要么失去了政治活动空间而自行停止了活动。19223月召开的俄共(布)十一大决议指出:无产阶级先锋队应当剥夺一切敌视苏维埃政权的政治集团的组织自由。现在俄国共产党是国内唯一合法的政党。”这样,苏俄成为一党制国家。既然俄国共产党是唯一合法的政党,以苏维埃为代表的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就不可能允许非法政党的存在,只有布尔什维克党员和组织拥有合法存在的权利。

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在一党制之下,将党和国家的职能进行严格的划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如列宁所言:“党的上层领导就是苏维埃机构的上层领导,这是一回事。”所以,党与苏维埃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列宁还进一步指出:“我们共和国的任何一个国家机关没有党中央的指示,都不得决定任何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19187月通过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确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闭幕期间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不过,这并不影响布尔什维克党对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领导。由此,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导下,在苏俄这个现代国家,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党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党的行动就代表国家的行动。

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实施上,按照早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制定的纲领,党领导的苏维埃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镇压一切剥削阶级和敌对势力的反抗。那么党是如何具体领导国家实施无产阶级专政的呢?列宁的回答既是原则性的又具有可操作性:“专政是由组织在苏维埃中的无产阶级实现的,而无产阶级是由布尔什维克共产党领导的。”

1922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虽然列宁和斯大林在联盟形式问题上曾存在分歧,但在坚持党对国家的领导上没有任何分歧。19241月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规定了加入苏联的自愿和平等原则以及各加盟共和国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但是,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联盟成员只有增加却未有退出呢?其中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党对国家的领导体制的保障作用。苏联共产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虽然有自己的党中央,但它们都是联盟党中央的下级机构,联盟党中央通过民主集中制将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凝结在一起,加盟共和国党中央接受联盟党中央的领导,这样也就保证了各加盟共和国不可能轻易作出退出联盟的决定。

五、结语

布尔什维克党从建立时起就是一个具有强大行动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政党。在1917年的革命形势下,列宁果断作出了以党建国的决策并依托党的组织付诸实施,一举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在废除了沙皇君主制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半君主制后建立起来的新型苏维埃国家,苏维埃国家的建立也在现代历史上创造了以党建国的先例。苏维埃国家建立不久,很快就显示出它的强大力量,先是以党的巨大凝聚力和战斗力领导革命军队击败了各地白卫军的叛乱,击退了协约国的入侵,后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危机时与时俱进,将之及时转变为新经济政策,这也是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重大改革。列宁的以党建国思想及其伟大实践,不仅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国家,而且成功地巩固了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新道路,由此,也在人类现代国家发展史上书写了光辉的建国篇章。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文章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