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研究中心官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社会主义

现代化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历史和趋势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5-31 14:41:40

现代化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历史和趋势

胡振良

【内容提要】国际共运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无产阶级政党是在现代化尤其是现代政治及其矛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在建立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这一理论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迎来现代化新的浪潮,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带领俄国人民,建立了布尔什维克这一新型政党,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国实践,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走向多国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浪潮席卷多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换。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适应,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新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政党建设的规律,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 无产阶级政党 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全面从严治党

国际共运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现代化与党的建设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梳理现代化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及其历史,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发展趋势,对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当前全党进行的党纪学习教育,有创新的意味、研究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一、现代化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及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立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文明与主义的对立统一。资本主义创造了现代文明,在现代文明蕴含的内在矛盾的基础上,社会主义产生了。无产阶级政党是在现代化尤其是现代政治及其矛盾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在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这一理论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一)资本主义文明与政党政治的初现

14世纪初,雇佣劳动关系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国家和地区出现,之后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在全球占重要地位的生产关系;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使欧洲经历了文化的洗礼;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政治统治,民族国家与现代国际体系逐步形成;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为标志的社会福祉的增加逐渐成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志。这些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其中文化革命是先导,产业革命是物质和经济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则是其集中表现,三者的统一确定了现代文明的初步形态,开启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时代。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包括文化等在内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也是资本主义文明的集中体现。资本主义政治是不同于传统政治的现代政治文明成果,权力从神到人,机构从分工到分设,大众逐渐享有了一定的政治权力,“主权在民”“法治”“权力制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一系列原则和相关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被写进宪法,并确立了相关的制度。

以议会民主制为表现形式之一的现代西方政治首先在英国出现。在议会出现之后,面对现实的挑战,议会民主制经历了两大制度创新:一是为提高效率、保持稳定和抑制腐败,建立了文官制度,实现了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二是政党制度形成,即作出赋予政党以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政治安排。政党政治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人们主观的构建与实践过程。在议会活动中,围绕不同议题,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它们以取得政权为目的,从议会内到议会外,组成相对稳定的政治团体,现代意义的政党旋即形成。而政党一经出现,就组织选举、控制议会、制定政策,成为现代民主政治运行的枢纽。于是,现代政党制度不断发育、成熟、发展起来。包括政党制度在内的现代西方政治制度,与传统政治制度相比体现了历史进步,但又有其阶级和历史局限,这体现为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它徒有大众民主其表,但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现代政治文明是资产阶级专政这一本质是不容置疑的,但与此同时,它又是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舞台和活动平台,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主共和国甚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形式”。

(二)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与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一对利益根本对立的孪生子。从诞生那天起,无产阶级就开始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一斗争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早期工人斗争的挫折和失败使工人认识到,没有政治权利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自身处境。

18世纪后半叶起,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的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它创造了大工业资本家阶级,也创造了人数远远超过前者的产业工人队伍。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西欧工人进行独立政治斗争的时期。工人阶级不仅广泛地建立工会,与资本家展开有组织的经济斗争,还建立了政治组织,提出了独立的政治要求。当时影响较大的工人政治组织主要有德国的正义者同盟、英国的宪章派协会和法国的四季社。这三个组织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组织,其建立均早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不过,由于当时工人运动水平的限制,这三个组织在指导思想上带有浓厚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在组织上仍有秘密活动的痕迹,行动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19世纪40年代中期,正义者同盟中越来越多的成员对同盟陈旧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半密谋性的章程感到不满,迫切要求获得新的思想武器,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和教育下,同盟的主要领导人逐步摒弃了其他政治思想流派,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于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在伦敦、巴黎等地设立了支部。1847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代表大会,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对同盟进行改组,将正义者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大会,将人人皆兄弟的信条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通过了同盟最初的纲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已成为同盟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了。同盟虽然只存在了五年,但就其纲领和章程所代表的运动水平以及成立后展开的1848年革命的运动实践来看,它完全无愧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神圣称号,它是这一时期共产主义运动最高水平的体现。

18635月,全德工人联合会在莱比锡建立;1869年,德国工人协会联合会中的先进分子和全德工人联合会内的革命派聚于爱森纳赫,在第一国际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宣布成立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大会通过了党章的关键部分,引用了第一国际基本原则中的条文,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的主要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这是资本主义和平发展背景下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鉴于革命失败的教训,多次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国家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政党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美国劳动人民党、法国工人党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政党和团体陆续成立。它们原则上承认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实现社会主义为基本目标。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它们的斗争任务主要是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工人阶级开展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聚集和团结无产阶级的力量,准备未来的战斗。这些政党大多是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国家中活动,因此都是合法的政党,主要采取合法的活动方式,组织形式比较松散。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政党虽然不完全成熟,但都是在工人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建立和活动的,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在改造资本主义文明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党的建设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是19世纪40年代欧洲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斗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组织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这是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之后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保证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终目标。

第二,无产阶级政党要有先进的理论和革命的纲领。在建立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党的纲领和指导思想的制定。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都应该有自己正确的纲领和政策。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把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形成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革命纲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第三,无产阶级政党要实行广泛民主的原则,要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和组织纪律。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伊始,马克思、恩格斯便主张党内要实行广泛的民主和高度的集中,要有严格的组织和纪律。同盟采取了既体现民主又能实行统一领导的民主制组织原则,从而确保同盟可以既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又保持组织的战斗力。

第四,无产阶级政党要有正确的政策、策略,要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要始终站稳无产阶级立场,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无产阶级的战略目标。在此前提下,要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机动灵活地采取一切有效的斗争方式和方法,要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一个包括直接同盟军和间接同盟军、可靠同盟军和暂时同盟军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此外,无产阶级政党在强调不分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利益时,首先要在民族国家范围内积极地活动。

二、现代化浪潮与列宁新型无产阶级党的建设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同时,也迎来了现代化新的浪潮。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矛盾基础上出现的文明发展危机,把制度变革(革命)提上了日程。列宁创建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率先在一国展开,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取得革命胜利和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建设必不可少。在列宁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党的建设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并体现出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危机与创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工业化和现代化在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向周围地区扩散,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形成了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这次浪潮的物质与技术基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创造的巨大财富。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但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也在同步发展,甚至变得更加突出。世界性的危机造成了巨大破坏,全面动摇了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资本主义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它的“修复”一方面加速了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向有调节的经济发展方向的转换,另一方面则引向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这一创新的独特历史规定性,不仅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的严重革命危机给俄国造成了脱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特殊机遇,同时也在于俄国上个世纪末叶在工业化过程中积累了国家支配经济的成功经验。”于是,俄国走上了向社会主义转变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工业化,首先是取得了国防现代化的重大胜利。苏联的工业生产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记录,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匆忙实现的是初步的工业化,劳动力在农业中的比重仍然很高,经济增长的机制还不健全。即便如此,苏联依然对很多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国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伟大探索和第一种形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特殊的难题。

(二)矛盾的焦点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斗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在俄国等一些国家被直接提上日程,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在俄国开启了一个新的伟大时代。在这个重要历史进程中,无产阶级政党发挥了领导与指导人民进行斗争的重要作用。

新的革命形势要求建立根本区别于第二国际政党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个历史任务。1883年,普列汉诺夫等人在日内瓦成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1895年,列宁建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第一次在俄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明斯克召开,这次大会宣告了党的成立,但由于没有制定党章和党纲,大会所选的中央机关不久又被破坏。在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列宁意识到必须首先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当时在工人运动中流行的经济主义的界限,只有把各地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上来,才能把党建设成功。于是,1900年列宁创办了社会民主工党的中央机关报、全俄政治报——《火星报》,致力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和建党路线,批判经济派的机会主义观点。列宁于1901—1902年写作了《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3年七八月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就一些重大的原则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讨论党章时,原则性分歧在于党员要不要参加一个组织,这就涉及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大会表决时,马尔托夫提出的否定性条文被通过,这是大会的一大缺陷。不过,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火星报》编辑部的人选问题上经过激烈的争论,拥护列宁的人占了多数,从此,拥护列宁的革命派称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派),布尔什维克的观点、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列宁指出: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为了巩固第二次代表大会建立起来的党,列宁于19042—5月写了《进一步,退两步(我们党内的危机)》,系统地批判了孟什维克在组织问题上的机会主义观点,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组织原理。由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同机会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日益深入人心,建立一个具有统一纲领、统一组织、统一策略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1912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布拉格召开,孟什维克被驱逐出党,布尔什维克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总之,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阐述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根本原理和原则,形成了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正是因为列宁建立了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党,才能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现代化建设与苏联执政党建设的得与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俄共(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

列宁从新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提出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构成列宁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俄共(布)十大、十一大政治报告和其他文章中提出,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要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要注意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等。列宁晚年还十分关注如何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的稳定、防止党分裂的问题。他强调要坚持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坚持将经济建设作为党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坚持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要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要注重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等。

列宁逝世后,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联共(布)中央,高举列宁主义旗帜,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领导全党和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文化建设,为苏联的政权巩固、现代化的开展以及党的建设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联共(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执政党必须坚持并加强党的领导。联共(布)认为,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之一,要进一步坚持党所领导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斗争。联共(布)进一步探索和阐述了党的领导与国家政权等组织的关系,指出党不仅要为全党全国人民制定决议,而且要带领人民群众执行决议;执政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靠专业业务,要成为内行。

第二,执政党要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坚持为人民服务。联共(布)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为阶级、为群众而不是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的,执政党能否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党的力量和生命所在,要把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提到党的领导规律的高度,它还提出了解决党脱离人民群众问题的具体办法。

第三,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发挥党员的积极性。联共(布)提出了党内民主的实质,说明了扩大党内民主是有条件和限制的,探讨阐述了党内真正的民主与纪律的辩证关系。

第四,执政党更加需要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联共(布)阐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执政党的极端重要性,要求正确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反对把批评与自我批评庸俗化,强调积极开展自下而上的批评,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培养干部、教育党员的重要手段,等等

此外,联共(布)还强调执政党的干部进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应当具有的正确态度,指出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等等。

这一时期苏联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党建设理论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由于历史的和个人的原因,也有不少教训值得我们认真记取、借鉴:一是混淆党内矛盾与阶级矛盾,将党内斗争扩大化,大批干部受到迫害;二是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社会主义缺少生机活力;三是独断专行,缺少法治,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四是在处理党与党、国家与国家关系上存在着严重的大党大国主义倾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一次真正的、全球性的大浪潮。资本主义经历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发展到了多国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模式转换,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其中,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相适应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伟大成果,形成了新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

首先,第三次现代化浪潮基本上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步进行。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而巨型跨国公司和全球产销网的出现,则使现代阶级发生了结构性重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规模经济增长大大加速了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其次,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是伴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调整、新发展而推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近80年,当代资本主义大致经历了发展危机调整的两个循环周期:战后初期的经济恢复和政策调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带来的体制性变革和战后30年的发展、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涨、新自由主义改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之后新一轮的适应演变。

最为重要的是,这次浪潮也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步入新阶段,实质是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模式的转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凯歌行进后,由于照搬过于集中的苏联模式,发展出现停滞,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世界大势从紧张到缓和,这种挑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科技领域。以苏共二十大为起点,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开始探索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逐渐开始进行体制改革、模式转换、理论创新,独立自主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过30多年的探索,苏东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虽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多样性发展,但是由于这些国家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限制,普遍出现了问题,多国共产党背离了马列主义、放弃了党的领导,导致改革逐步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变成了改向,发生了苏东剧变,断送了社会主义。与之不同的是,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承受住了国际共运陷入低谷的沉重压力,在复杂艰险的历史背景下,经受住了考验,并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的历史。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的实现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通过实施若干个五年计划,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时期我们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续探索、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历史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这条路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而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三)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的新发展:从毛泽东到习近平

从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再到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飞跃,中国共产党成功推动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1.毛泽东党的建设思想的创立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又一个重要法宝。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建成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根本保证。要进行革命,就必须有一个革命的政党来领导。毛泽东从党的性质、历史和事业要求出发,强调在中国要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有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第二,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毛泽东明确提出,必须“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并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才能经受住巨大的历史考验。

第三,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在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毛泽东科学总结了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的经验,在无产阶级政党史上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党的建设和党的政治路线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四,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在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过程中,毛泽东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基于对中国特殊历史条件和党内矛盾的科学分析。

第五,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为了实现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毛泽东认为,在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党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党建设成为组织上巩固的、有战斗力的统一整体。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正确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建设上的鲜明特征,丰富和发展了民主集中制理论。

第六,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首次提出了“党风”这个概念,并深刻论述了党风建设的重要性。他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并指出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政党,毛泽东一再告诫全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密结合,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回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实行,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围绕这个目标,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初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强调,必须下决心解决好党的建设中的迫切问题,使党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更好地完成好新时期党的历史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分析世纪之交党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党建设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围绕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系统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面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明确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围绕党建目标,中共中央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始终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开创和推进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围绕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

3.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时期,习近平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提出了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引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2023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把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为十三个坚持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的千秋伟业、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经过百余年的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第二,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导向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历史久、党员人数多、党的组织规模大,既有办大事、建伟业的巨大优势,也面临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等治党治国的诸多难题。要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上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解决这些难题,迈过一道道坎,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第三,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体现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和重点任务。要“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把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坚持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条件新要求的互相联系的重要方面。

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好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和实践表明,能够领导本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政党,必须是由先进阶级的先进部分组成的,由先进的理论武装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是实行广泛民主,高度集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政党。我们要加强对党的建设规律的研究,以推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文明形态的新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文章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年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