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帝国主义论对金融资本垄断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07-04 21:34:50
列宁帝国主义论对金融资本垄断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张超颖
【摘要】列宁在20世纪初所提出的帝国主义论,在当前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其帝国主义论述中,列宁揭示出帝国主义的垄断本质。金融资本垄断是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生成基础,也是资本主义走向寄生性、腐朽性的关键环节。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经济危机及其他领域的重重危机,是对列宁思想的现实印证。因此,当前我们观察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金融资本的发展变化时,尤其要重视以列宁帝国主义论及其对金融资本垄断的批判为指导。
【关键词】列宁;帝国主义论;金融资本垄断;当代资本主义
进入21世纪,尤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发生纷繁复杂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新自由主义指导理论失效,纷纷陷入“两只手”失灵、结构性失衡、全球治理失范等重重危机之中。整个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世界形势的不确定性加剧。面对国际经济、政治的诡谲变局,重温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及其对金融资本垄断的批判,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科学和正确的理论导引。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及其本质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的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的形成既是该时代的需要,也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批判继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投身到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当时,动荡的国际局势激发了列宁的理论研究热忱,围绕着帝国主义问题,他对垄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的未来等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预测。实际上,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资本主义就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霍布森(John Atkinson Hobson)的帝国主义理论、希法亭(Rudolf Hilferding)的金融资本理论、考茨基(Karl Kautsky)的超帝国主义论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与批判。同时,他还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作出系统的研究,进而得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的结论,由此创立其帝国主义论。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列宁系统阐述其帝国主义论的重要著作,该书是继《资本论》之后又一具有时代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金融资本垄断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研究焦点,金融资本是深嵌于马克思《资本论》思想逻辑体系的重要环节。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富有极强的时代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他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也继承了《资本论》关于金融资本分析的基本观点,因而金融资本成为其揭示帝国主义本质、探究帝国主义问题的基础性经济概念。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作为一般资本主义基本特性的发展和直接继续而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只有在发展到足够高的一个阶段,其某些基本特征逐渐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才算实现向资本帝国主义的转变。基于对垄断、金融资本、资本输出等的分析,列宁得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的定义。这就指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在性质与核心概念上明确资本主义的本质。为进一步阐释该性质与核心概念,列宁将帝国主义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使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国际垄断资本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而以上五个特征的关键与实质依然指向垄断。
垄断是帝国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因此,对垄断,特别是金融资本垄断的分析与批判,成为揭示帝国主义本质的有力抓手。
二、金融资本垄断批判是列宁帝国主义论的逻辑基石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逐渐成为万能的垄断者,在资本的积聚和生产的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金融资本垄断既是帝国主义产生的起点,又从根本上反映出帝国主义的霸权本性,为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
(一)垄断是帝国主义产生的起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垄断形成之前,单个业主之间进行分散的自由竞争,他们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以及信息汇总,各种生产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但是随着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越来越多的企业凭借垄断权力,具备对相关原料来源进行大致预估的能力,这些垄断企业还结成垄断同盟,利用其所具备的垄断权力,在劳动力、技术、先进设备等各领域展现其垄断力,并为其瓜分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便利。
虽然资本主义在生产上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化,但生产资料却主要集中于少数垄断同盟手中,民众要承受较之自由竞争阶段更加沉重的剥削和压迫,因此,垄断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尖锐化。基于对垄断及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列宁强调,当“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时,资本主义便实现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因此,垄断资本主义既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也是帝国主义产生的起点。
(二)金融资本垄断是帝国主义霸权本性的体现
列宁还说,“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在经济领域,垄断一经形成,便操控着数额巨大的金融资本,因此,又可以说,垄断资本主义从本质上体现的是金融资本的统治。在政治领域,帝国主义的政治追求是争夺世界霸权,随着金融资本垄断地位的确立,“它就绝对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而不管政治制度或其他任何‘细节’如何”。可以说,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金融资本垄断都体现出帝国主义的霸权本性。
垄断资本不断强化金融寡头的垄断地位,从而促使其控制力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20世纪初不仅是垄断组织的发展期,也是金融资本的快速增长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资本家的垄断同盟,并产生大量“过剩资本”,由此也致使有利于垄断资本在国内盈利的环境日趋减少。但资本家不会将过剩的资本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而是将过剩资本转移到国外,尤其是向落后、欠发展的国家扩张,以开辟更多发展市场、攫取发展红利。这才是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并且,随着金融资本垄断程度的迅速提高,垄断资本通过制定各种有利于其发展的垄断条款与规则来维持霸权地位,公然违背市场经济倡导的公平竞争、平等开放的原则。
列宁通过对垄断、金融资本、国际垄断同盟等核心范畴的剖析,建构出资本主义从“垄断”发展至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在列宁看来,不仅金融资本,而且帝国主义政治具有明显的霸权本质,表现为这些国家间的政治联盟与对抗,以及由大国压迫弱小国家而形成的多种国家依附的过渡形式。依托金融资本的霸权统治,国际关系呈现出强烈的不平等状态,并且这种不平等随着帝国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加剧。因此可以说,金融资本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际秩序,从根本上代表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
此外,金融资本通过与国家权力的联合,又实现了对世界范围内剩余价值的剥削,进而激发帝国主义国家为追求更大剩余价值而开展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于是,金融资本对世界经济的主导,不断激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部矛盾,使社会分化与不平衡现象更加严重。希法亭早就说过:“金融资本要的不是自由,而是统治。”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在总结资本寻租问题时也提出:“经济交易中的垄断力与政治过程中的垄断力平行运作,配合得天衣无缝。”金融资本垄断体现出帝国主义在经济、政治上对霸权的渴望,也是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乃至世界局势动荡的根源。
三、当代金融资本垄断的弊端是对列宁批判金融资本垄断的最好证明
正如列宁所言,垄断“必然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向”。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证明,金融资本垄断使发展的不平等加剧,从而在国际上形成食利国或者霸权国,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形成食利者阶层。观察21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国际金融危机、逆全球化等问题中的表现,可以洞察其寄生性、腐朽性,而金融资本垄断正是资本主义走向寄生性、腐朽性的关键环节。
(一)从国际上看,金融资本垄断促进食利国的形成,金融国际化使食利国受益,当出现国际金融危机时却需要全世界买单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走向寄生性、腐朽性的趋势之一,就是其快速成为食利国、高利贷国,国内资产阶级以资本输出、剪息票为生,并借由资本主义全球化及金融国际化“薅世界的羊毛”。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内含垄断资本的全球化趋势,跨国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的时代特征,资本以一种国际力量形式而存在,国内外市场紧密相连,为资本主义大国通过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转移国内过剩产能、转嫁国内危机,为谋取巨额利润提供了便利。
迄今为止,全球化始终是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它通过国际分工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过程加以整合,资本主义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其地理疆界,不断创造新的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使更多地区被纳入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这样,既可以转移资本积累导致的国内危机,又能更大限度地攫取世界范围内的剩余利润,资本主义体系也逐渐从欧洲体系发展为世界体系。
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提出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资本主义体制是基于一种可以促使资本做无限积累的动力机制而建立的,这种机制使资本主义中心—外围的劳动分工得以存在并保持持续的交换。于是,在体系内部不同地位的地区之间逐渐形成一种依托不同分工的非对称、不平等的等级化机构和交换模式。这种等级机构客观上对“中心”国家在财富分配上的优势地位予以保护。“中心”国家借机不断扩大垄断,并辅之政治、军事手段以保持自身优势与特权地位,成为食利国。食利国在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中,不断将新的地区纳入由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从而满足其牟利诉求。
迄今最大的食利国无疑是美国。《每月评论》副主编哈里·马格多夫(Harry Magdoff)曾指出,从列宁所处的时代至今,帝国主义结构的主要变化都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发展有关,包括军工联合体的出现、跨国公司(包括跨国银行)的兴起。它们对外围国家进行渗透,强调军事跨国工业利益优先于国家事务。这些都从本质上体现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这种资本主义始于美国,却统治着整个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的霸权地位得以确立,而美国维持其金融资本垄断地位的重要手段是利用债务型美元获取金融霸权和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掠夺全球财富。可以说,美国完全是将本国的消费建立在对其他国家所创造财富的霸占之上。
不仅如此,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转嫁危机的重要途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此次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由于世界经济对美国市场普遍过度依赖,加之金融资本的特性以及现有金融体系的特点,于是危机的负面影响借全球化之力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危机的破坏力持续发挥作用。例如,由于2015年12月美国决定加息,2016年初美国股市大幅下跌,于是欧洲各银行的股价随之大跌,与此同时,中国的股市也经历剧烈震荡。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还通过金融机制传导至实体经济,迫使企业大规模裁员,进而降低消费者对国内外产品的需求。这些最终使那些因金融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而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GDP大幅缩水。美国实体经济的危机,也以出口下降、国内外需求下降的形式,传导至欧洲和亚洲经济体,最终导致这些经济体GDP增长率下降。于是,相互依赖的全球化经济体,开始共同面对GDP增长率的下降。由此可见,金融资本垄断造就的食利国,通过依附于其他“机体”运转,在维持其霸权统治时,制造出国际金融危机。食利国通过金融危机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国际资本的政治控制力,而危机的代价将由全世界来承担。这是其寄生性、腐朽性的最直接体现。这些现实的危机不仅证明了列宁对食利国批判的正确性,也再次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自由竞争在一个国家内部所引起的一切破坏现象,都会在世界市场上以更大的规模再现出来”的说法。
(二)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金融资本垄断导致国内金融寡头与中底层民众之间严重的收入分化与阶层结构对立
有人说,资本主义国家以福利国家自居,有其自我调节的机制。虽然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福利制度在平衡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尤其是劳资矛盾、社会边缘群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矛盾中,表面上扮演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缓冲器”与“稳定器”的角色,但也正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实施,福利国家制度的推行受挫,“被社会福利国家制度驯服的资本主义出现了结构性的危机”,作为金融资本的政治哲学和经济主张的新自由主义,幻想对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进行根本修正。
新自由主义大力推进金融化、私有化、自由化,并借助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垄断资本主义实现了从一般金融资本垄断到虚拟金融资本垄断的转变,资本主义的经济重心进一步由生产领域向金融领域转移,金融资本的垄断地位再次得到巩固。
客观地讲,金融并非“寄生虫”,金融业是当代资本主义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一种政策决策的结果,金融化成为“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完成’的一种手段”。新自由主义的高度金融化发展,一方面使金融市场从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大大增强跨国公司的实力,使金融寡头控制巨额金融资本,成为一国之中真正的统治集团,工会、工人和社会主义政党的力量则被极大削弱。另一方面,金融资本的快速发展,导致传统实业资本的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受资本逐利本性的驱使,企业的“去工业化”则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二元分离,以及生产性工人数量的减少,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趋于停滞。于是,社会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垄断资本家,工人的力量被严重削弱,普通民众的利益被一步步“蚕食”,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基于阶层的收入不平等与对立愈益明显。
这种居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经济分化与社会阶层对立,正是其社会民粹化的经济和社会根源。通常情况下,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经济稳定性越差的人,越难以经受住因担心丢失工作而导致的紧张情绪,于是他们趋向于支持极端主义,这便为通过“鲸吞公众的焦虑”而获取支持选票的民粹主义政客提供了机会。当客观上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及时显现良性调整的效力、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与巨大差距成为不争的事实以及处于社会底层的中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尊严不断被刺痛时,由收入分化引发的不满情绪和经济下行导致的恐慌压力,便极易受到煽动而被放大。
金融资本垄断导致英美国家内部长期的阶层分化与不平等,是其“逆全球化”的导火索,也是引发其社会危机的关键方面。在英国,选民不愿像温顺的绵羊一样,盲从当权者的特权。尽管遭到英国议会的主要政党、几乎所有主要银行和公司以及欧洲大多数全球性机构的反对,“脱欧”依然通过公投得以实现,这是极右翼民粹主义取得的重大胜利。在美国,民众的情绪也为极右翼政客提供发挥的空间,他们将民众对经济的担忧情绪转化为对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人、群体的憎恨,以实现自我形象的塑造,并进一步强化自身影响。于是,孤立主义、本土保护主义、种族主义沉渣泛起,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社会思潮复兴。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结构性危机不断激化,英美曾经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如今却选择渐进式地推行“逆全球化”以向国家主义复归,这值得我们通过比照历史经验与社会现实,进行深度研究。如今,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加重了金融资本垄断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危机,西方“自由”“民主”社会的建构理念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当代启示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已不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相反,我们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以美国为首引导的“逆全球化”潮流,其种种狭隘行径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呈现给世界的,已经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某个单一方面的危机,而是因其新自由主义指导理论失败而造成国家调控失灵、社会结构失衡的全面危机。这些危机使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暴露无遗,也一再证明了列宁帝国主义论所具有的当代价值。
其一,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并未过时。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提出至今已逾百年,尽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列宁所处的时代相比又增添新的变化,资本输出与盈利方式已经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时代的血腥掠夺与殖民战争,转变为依托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以更加隐秘、更高技术含量的方式牟取剩余价值。但从本质上看,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并未改变。资本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掳掠全世界的手段,垄断依然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资本的逐利性不仅使资本主义国内两极分化趋势加剧,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也在增大。资本文明塑造出的价值观的两极化,更是将资本逐利性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资本的逐利性所推动并且由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殖民体系的痼疾,正成为阻碍该体系寻求复苏的绊脚石。
近年来,美国不断向中国挑起的贸易战,以经贸摩擦为借口对中国进行的“精准打击”,都是其为遏制中国崛起而采取的针对性策略,反映出资本逻辑下西方大国狭隘、自私的本性。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打着进行全球治理的幌子行事,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而是要在资本逻辑控制下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它们所要建立的经济政治秩序,也是为帝国的霸权统治提供便利与保护的畸形形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认清金融资本对世界的剥削与统治,认清当代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本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便成了适应时代与实践需要的重要分析工具。因此,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其二,观察国际金融资本垄断问题,要善于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视角去分析。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研究,最关键的即为经济领域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到,列宁关于金融资本垄断的研究,既是经济学的研究,也是一种政治研究。今天,我们对21世纪大国政治的研究,离不开对“垄断”的深度分析。金融资本垄断既是揭示帝国主义产生的起点,也是揭示帝国霸权本性的关键所在。纵览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进行大变革、大调整,面对当今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既要重视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经济学视角的深耕研究,同时要善于对其做政治价值的剖析与解读,寻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政治学合力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从而使我们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认识与把握更加准确、深刻,以为具体实践活动提供更精准的理论指导。
其三,坚信人类一定能够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危机,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20世纪初,列宁以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式,思考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课题,揭示出垄断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关键意义,并对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垂死性作出论证。可以说,自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没有逃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预言。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只要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没有彻底解决,只要列宁所揭示的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以及它具有的一切特征没有消失,资本主义的种种危机就不可能消失。我们当前看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大动荡与各种不确定性,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呈现其最本质的东西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不到解决,垄断的普遍化又不断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终极结果就是最终引发资本主义体系“内爆”。这是我们正在目睹的现实,也将是资本主义的宿命。这也是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所描述的帝国主义的垂死性。在今后的生活中,即使资本主义要在“垂死”阶段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腐烂状态”,我们依然坚信,它终究无可避免地要被消灭,人类终将迎来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作者简介]:张超颖,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章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