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主义的来源和结构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06-15 10:32:14
列宁主义的来源和结构
维克多·德米特里耶维奇·科马罗夫,李子亮[译]
【内容提要】:列宁主义被认为是在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运动时期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世界文明进程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需要对列宁主义的来源和发展动力进行挖掘。列宁主义作为现代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从结构上来看,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学原理、科学政治学基本原则、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原理、社会心理学的现实人道主义原则、共产主义伦理学原理、美学的科学原则、社会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文化革命理论、科学技术进步下的人类行为学观点、科学和哲学文明理论原理。所以,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是列宁主义的主要来源,而列宁主义又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最新发展。
【关键词】:列宁主义;文明;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人道主义;
在第三个千年之初,当我们确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现代共产主义运动科学意识形态的基础时,我们对这一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关注度不够。与此同时,在20世纪,由于列宁主义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确立,特别是在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宏大方案过程中,不仅使有着无穷力量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实际上得到丰富发展,而且也使列宁主义本身体现出时代性。正是后一种情况使我们在新的信息时代下有必要重新研究列宁主义的结构。
具有马克思主义来源和理论构成特点的列宁主义,其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可以科学解释人类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发展趋势,而且在于它为有意识地领导具有独特俄罗斯文明的社会主义变革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任何试图判断列宁主义主要来源和结构时,都应当考虑以上情况,因为列宁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意识形态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俄罗斯和其他欧亚地区,而是一种世界性存在。
一、列宁主义的来源
在哲学理论中,“来源”一词通常包含所研究对象直接起因的全部现象。正如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苏联哲学家们在著作中所展示的那样,在社会决定论的科学原理中包含着社会发展的两个因素,即来源和动力的矛盾统一。1 亚里士多德认为,“来源”是指“由什么构成的”,即直接产生这种事物(现象)的因素;而动力,就是有助于形成事物(现象)的因素,即条件和环境。任何现象存在的先决条件都属于这两个因素。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自然界中从事社会活动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社会决定论的所有因素都具有人类活动的特性。
从这种方法论出发(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我可以断言,列宁主义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原因和先决条件,即其主要来源包括:(1)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革命学说;(2)世界民主文化的进步路线;(3)俄罗斯世界观的矛盾运动;(4)世界科学史。从这些角度来看,应该合理地研究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列宁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全部因素,也就是说,研究在机械文明阶段把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世界各民族的社会主义共同体的科学理论。这种转变的时空包含在20—21世纪的地缘政治现实中。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世界上确立了第一个现实人道主义方案——国际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和最重要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方案——列宁主义的主要哲学根源。列宁对辩证法的理解即对认识论和马克思主义逻辑学的理解,是揭示这一原则具有探索意义的钥匙。只有在这一原则基础上,才能理解列宁主义所有来源的独特性。
对恩格斯著名的唯物主义格言“起初是行动”1 辩证法思想的深刻揭示,是列宁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独特“源泉”。与约翰福音中所有著名的格言相比,作为马克思才华横溢的伙伴,恩格斯实际上创造了人类活动辩证逻辑的理论模式。2
事实上,人类生命,即人类任何细胞的生命,在历史和逻辑上都始于劳动行为,非自然发展的劳动行为需要“词汇”,即理论思维。新“行为”成功检验了获得词汇方式的真实性(现实性)。不过“词汇—行为”所揭示的连接点并不封闭,而是继续螺旋式运动:一个新的行为产生了关于构成全部循环活动合理性的思想。寻求“词汇”是为了确定合理构建的“劳动行为”所有环节的最终社会意义。
在“新词”中蕴涵着实践和理论全部环节的意义,它成为评价人类交往存在方式和发展趋势的方向标,即词汇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向标。“行为—词汇→行为1—词汇1”循环形成螺旋线圈,通往“理想的远方”,即“通用词”(一般理论)。
我认为,大致根据这样一种辩证方式,当列宁在人类合理的活动原则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石,便理解了这一理论。在他思考将俄国社会生活推向现实的人道主义方向时,他首先深入研究了在社会中协调人们特殊政治活动的组织的“核心作用”。
在《怎么办?》一文中,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方法论原则:(1)只有一个由劳动阶级先进代表组成强有力的革命者组织,才能引导劳动群众对整个俄国社会的革命改造;(2)在这场运动中,受过科学教育且组织经验丰富的城乡无产阶级代表,以及来自其他阶级从事脑力劳动的无产者代表,都可以成为革命的先锋队。
这就需要一个由无产阶级革命者组成的党组织,以便在地主—资产阶级—小市民的俄国特殊环境下,在这个具有独特解放斗争历史的欧亚国家全部社会生活领域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词汇”转变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普遍“行为”。这样就形成了列宁关于社会组织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概括地说,即将意识转化为物质的历史方法。关于这种组织性质的哲学对话在列宁和亚 ·亚 ·波格丹诺夫(A. A. Бoгдaнoв)之间持续了近20年。列宁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深入研究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方面的理论,而波格丹诺夫在对具体革命的政治实践进行总结的同时,在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的观念中建立了自己的“公共组织科学”体系。他的许多抽象化理论具有先锋派的性质,并被国外的结构主义哲学使用和发展。
在苏联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研究列宁关于人类活动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法思想的著名哲学家有:埃·瓦·伊列恩科夫(Э. B. Ильeнкoв)、维 ·格 ·阿法纳西耶夫(B. Г. Aфaнacьeв)、达 ·伊 ·杜布罗夫斯基(Д. И. Дyбpoвcкий)、 帕 ·瓦 ·科 普 宁(П. B.Кoпнин)、弗 ·维 ·奥尔洛夫(B. B. Opлoв)。
因此,可以看出,列宁关于人类活动中物质与意识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对于理解列宁主义的创造性,对于在现代条件下研究辩证逻辑、反映论和社会协同作用,均具有重要意义。列宁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成就,对于理解科学哲学中的典范和范式,对于研究地缘政治结构,对于揭示文明进程的逻辑,特别是揭示信息时代人类实际生活全球化进程的逻辑,均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
二、列宁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
列宁在20世纪初对马克思主义的结构进行阐述的同时,开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发展。在这里,我们应该主要关注列宁的文章《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的基本观点。众所周知,作为马克思最坚定的“俄国学生”,列宁在科学革命学说的世界观部分中,指出了辩证逻辑关系中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观、阶级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经济学部分中,列宁特别指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即劳动价值(价格)论的科学成就;在社会主义部分中,他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是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在列宁随后的、革命后的著作中,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组成部分是作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组成部分,即“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和策略”。1列宁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中的这一组成部分通常可以称为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部分。要知道,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范围内,已经显现出工业社会普及过程中自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管理理论。
列宁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观点(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批评了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在新的条件下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革命理论,奠定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实施初期就已经创造性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意识形态。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结构主义本质”,可以在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以及在他内战期间的系列著作中找到。列宁后期的一些讲话和文章在这个“结构主义”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苏维埃政治家们在思想理论创作中把含有“马克思主义基因”的列宁主义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1947—1953年成为苏共有明确目的活动的稳固的科学意识形态基础,即苏维埃联盟国家主导力量的基础。
只是从“反斯大林的卑劣行径”的始作俑者赫鲁晓夫“领导的”活动开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原则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逐步被阉割,变成一种教条式引经据典和教条主义的死板公式。“戈尔巴乔夫主义”把过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革命的、创造性的学说转变为一个模糊不清的“共产主义招牌”。
在经历了“灾难”和“民主改革”的反革命时期后,我们的任务是,在修复作为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共产党联盟—苏共”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过程中,重建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彰显其经久不衰的科学本质,即在俄罗斯建立焕然一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在一些国家构建现实人道主义的社会模式,这些国家曾在苏联的支持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当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构
基于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发展过程的结构分析,可以大体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12个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共产主义运动的科学意识形态进行说明。当然,在本文章的框架内,难以确定这一结构的所有基础和来源,甚至难以说明上述组成部分的基本相互关系。然而,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结构图显然可以成为对该理论进行总结的开端。
1.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在这一世界观理论组成中,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以下方面被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起来,如辩证法、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哲学之人类学、科学文明理论。在这里,马克思主义者们创造性地“摄取”了过去在哲学辩论中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逻辑”的特性、“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人类历史的末世论以及“真正的人道主义”社会。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一种完善的关于意识形态的科学,1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信息时代人类“思想精神”(恩格斯语)发展的支柱。
2. 政治经济学
现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第二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以在地球空间条件下对人类物质生活生产和再生产规律进行科学和理性思考为内容。自由进化论者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组成部分本质的解释与庸俗的形而上学观念有关,即物质生产始终是物质财富(商品)的生产,而政治经济学就是全部财富——“人民财富”生产和运行规律的学说。
同时,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价值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科学理论,也作为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维持、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方法。生产劳动是所有财富的基本来源,劳动总体上作为适当的生活活动,是人类永恒的本质性力量。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意义在于,不断增进价值生产和分配的合理化,完善价值体系,发展人类文明。
3. 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证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而社会主义是在通向新的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形态道路上的过渡阶段。马克思通过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概括出“事实的勃朗峰”,表明在工业社会时代,劳动和生产社会化的一般历史规律决定了人类生产力在世界机械文明发展水平上所取得的新成就。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不仅逐渐成为工业社会(雇用无产阶级——工人、技术人员、工程师、应用科学家)主要生产力进步的基本源泉,而且成为复杂劳动技术工具进步的基本源泉。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特征和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从20世纪初开始的工业社会优质的新的生产力开始越来越多地与传统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冲突。
帝国主义时期开始充斥着这种冲突的激进形式,如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民民主和民族解放革命。在这一浪潮中,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东欧和亚洲最贫穷的农民开始加入到世界革命运动中,成为无产阶级即新工业社会“总体工人”(马克思语)天然的社会主义同盟军。
列宁通过仔细研究(以俄罗斯和东方国家为例)上述革命倾向,在其20世纪初系列学术著作中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总体上应该进行实质性更新。因此,根据列宁的观点,必须在新的历史经验之上实质性地更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策略,使其成为科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时代劳动者国家观念的革命形态。
列宁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是,不仅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而且作为“俄国共产主义”的领导者,在独特的欧亚文明(“伟大的俄国”)中创造性地发展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解释革命过程。在20世纪初第一次和第二次俄国革命期间,他指出了工人阶级和最贫穷的农民阶级联盟在社会主义俄国政权制度中的作用,并且对在农民占多数的国家中,苏维埃作为无产阶级民主的国家形式的作用做出了正确评价。
4. 科学社会学原理
奥·孔德(O. Кoнт)被认为是社会学(即文明社会实证主义理论)的创始人。然而,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者们发展起来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历史观,成为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真正的科学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发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 并指出了任何社会有机体生命的球形结构,从而预先确定了一种研究社会学理论客体和对象的科学方法。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后续所进行的研究可以发现,如果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可以成为所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对象,那么任何社会有机体存在的社会领域有规律的特征就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人类社会的物质关系是这个社会生活领域的本质,而家庭、阶级、职业群体、民族、人们组成的兴趣共同体则成为社会主体。列宁认为,历史进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科学哲学方法论。
5. 科学政治学基本原则
众所周知,“政治学”一词出现在资产阶级的政治、国家和法律学说史中,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资产阶级民主成果理论思考的结果。在历史学方面,人类社会的“民主化浪潮”伴随着相应的“回潮”成为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塞·亨廷顿(C. Хaнтингтoн)认为民主化浪潮分三次:第一次浪潮,时间较长(1828—1942年);第二次浪潮,时间较短(1943—1962年);以及第三次浪潮,即当代的民主化浪潮(自1974年以来)。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来看,不同国家人民社会生活政治(超社会)领域的阶级斗争与革命的过程、进步和结果,决定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形式和时期。
马克思主义者们指出,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与经济和精神观念形态有规律性的关系,第一次科学地明确了政治本质上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所形成的特定关系,同时明确了国家的本质是掌握在经济统治阶级手中的统治工具,以及法的本质是政治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
6.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原理
在与资本统治的政治斗争过程中,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的精神发展是通过将科学的意识形态灌输到他们的意识中来实现的。如果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整体上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那么它就会变得更为清晰:把劳动从资本统治中解放出来,只有科学理性的思想体系才能成为可靠、有效、顺利地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源泉,进而把劳动者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压迫中解放出来。
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现代工业化背景下劳动人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政治与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合理化的系统产物。它构成了社会知识的基础,也是信息时代“总体工人”管理机构的基础。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的这一说法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有力。这样的理论正在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的思想家们和“社会主义方向的俄罗斯学者们”这一社会团体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思想的关键原理,贯穿于新修订的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纲领的革命性内容中,该纲领修订版在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十三大上获得通过,同时得到了出席会议的俄罗斯邻国80个共产党和工党代表的充分肯定。
7. 社会心理学的现实人道主义原则
众所周知,社会心理是指在社会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人们感官上的初始反映。在感官上对日常现实的认识,社会生活主体对社会动态的体验,以及人类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是社会心理的不同层面和组成部分。这种认识、体验和集体无意识在工业社会的每个阶级、信息时代的每个社会阶层中都是独特的存在。
不过,从19世纪末开始,科学心理学成为研究工业社会精神主观现实的客观方法,20世纪开始形成社会心理学,即有关不同社会机体和社会阶级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流派的思想家们为确立和发展社会心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大众政治心理学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流派社会心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现实的人道主义。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中,社会心理学的任务是作为调节道德的有效手段和实现革命解放目标的现实形式,指引着奋斗的劳动群众的心灵方向。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应对世界范围内革命人道主义所面临的问题时,劳动人民的精神和道德力量得到了强化,包括对劳动人民赢得内战和创建苏联的动员(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不许干涉苏俄”的国际运动的部署,对苏维埃人民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道义和政治上胜利的推动,对“第三世界”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援助,对为和平而反对核武器的群众运动的响应,对青年反帝国主义的声援,对在革命解放斗争和反全球化运动中的英雄们的广泛支持。
现实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将自发的解放运动转变为有意识地为劳动人民的全面解放而奋斗的科学理念。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人道主义是解放斗争的心理基础,它远比和平主义、非暴力运动和各种宗教精神形式更有效。
8. 共产主义伦理学原理
首先,我们注意到,20世纪60—80年代苏联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研究,揭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如德行、道德和伦理的相互关系。
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显然,德行是人们实践行为的领域,其行为受自发形成的道德规范指导。科学哲学中的“道德”概念,指的是与调节日常生活中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社会构成中,社会各阶层的道德,制约着个人对其他社会成员实施行为的选择自由。个人合乎道德的有意识的行为,是个人道德水平在社会文明生活中的反映。
至于伦理学,在历史哲学研究中早已确立以下内容:伦理学是市民社会道德意识与人们实际生活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论;伦理学的主题是在文明世界中一个体与另一个体及社会的自由关系;伦理学是一种社会群体生活行为的理论,由文明社会中存在的道德所支配;伦理学的主要范畴是善意、良心、责任、荣誉、尊严、正义和关怀;在各种生活情境中,伦理上合理的个人行为作风通常用“礼节”这个概念来理解。
列宁主义伦理学的关键内容是个体行为中“普遍的”道德标准的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非阶级(超阶级)的德行存在问题。列宁秉承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精神,认识到文明社会中存在“简单的德行规范”,这些规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应该被基本遵守。然而,他坚决否认阶级社会(对抗性文明)中存在“普遍的”(非阶级、超阶级)德行的可能性。劳动人民的道德是人类行为德行进步的主要形式。总的来说,研究共产主义德行与道德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的学科,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伦理学。
9. 美学的科学原则
众所周知,美学是美的哲学理论,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哲学理论。当然,美表示存在和谐性的价值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是人类生活和艺术中美的科学哲学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成自己审美观点的过程中,首先肯定了黑格尔对美的认识和在艺术活动中对美评价的辩证方法。(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马克思认为,人们认识到美,并根据美的规律进行真正的创造是美的生命基础。人的实践活动是形成审美价值的主要源泉,因此人性的形成有机地包括艺术教育,以及个体身体的、道德的、劳动的、政治的和智力的发展。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是由弗·梅林(Ф. Mepинг)、保·拉法格(П.Лaфapг)和捷 ·卢卡奇(Д. Лyкaч)在他们的著作中发展起来的。
列宁主义的美学具有以下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原理与保卫俄国和世界现实主义艺术价值观的革命民主潮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如格·瓦·普列汉诺夫(Г. B.Плexaнoв)、列宁、阿 ·瓦 ·卢那察尔斯基(A. B.Лyнaчapcкий)、波格丹诺夫和瓦 ·瓦 ·沃罗夫斯基(B. B. Bopoвcкий)的作品中,对艺术的认识论与人民生活的美学评价相统一得到了合理的哲学诠释。在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艺术活动和科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比如著名格言:“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列宁主义美学认为,艺术是使每一个社会新成员社会主义化的有力手段,并能使每一个新成员认识到经典著作的价值、准则和理想的作用。这种价值、准则和理想符合本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劳动阶级团结的要求,符合民族、种族和具体社会环境文明进步的要求。
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在不同时代均有所完善,并且持续发展着社会美学的坐标体系,在这些坐标中,都是以真实的人道主义方式阐明新艺术存在的现象。这些科学美学坐标包括:历史具体性、民族独特性、动态现实主义、阶级参与性、人民性、政治党性和独创性。列宁主义美学作为工业和信息时代的哲学科学,以研究人类生活和艺术为基础,在艺术学、心理学、符号学、社会学、控制学和信息学中构建自己的理论结论和进行方法论总结。它可以使艺术创作家秉持创新精神构建艺术活动完整的理论模式。
10. 社会教育学基本原理和文化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是剥削社会向自由劳动者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各民族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开始向共产主义方向系统性质变,也就是从人类史前状态开始向真正人类历史全球化过渡。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对社会各阶级新一代进行以社会主义教育为内容的传统教育过程转变为社会教育过程,即人性本质逐步革新的过程。
任何民族社会生活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是文明社会史前人性进化改进的历史转折。在这种情况下,从社会物质生活的全球生产方式质的变化开始,人的本性也会发生彻底的变化。因此,社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自身积极的人、自觉劳动者、集体主义者、有自我组织能力者和有普遍灵性的人。从社会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所必需的自觉纪律主要来源于集体主义,这是社会创造的要求,是作为新社会的“分子”集体自由的需要。
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时,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看到了无产阶级在人性革命改造中的先锋作用。这不是要从零开始创造一种特殊的“无产阶级文化”,而是要向旧阶级和全体劳动阶层展示在检验人类经典文化的价值过程中,批判性地继承这些遗产的精华,以及展示在创建真实的人道主义社会时,为人类的解放创造物质的、社会政治的和精神文化的新杰作。
11. 科学技术进步下的人类行为学观点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表明,在后古典理性领域中,存在着关于理性组织人类活动的科学人道主义理论。波兰院士塔·科塔尔宾斯基(T. Кoтapбиньcкий)指出这个理论就是人类行为学。社会学家们使用恰当的方法来探索实践和其他活动的各种模式以发挥其有效性。从这个观点来看,列宁主义可以被认为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行为学辩证逻辑的方法论。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将促进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实施方案作为列宁主义必要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对技术的观点是:技术与人类同龄,技术是旨在提高人们的实践活动效率的人造物质材料的总和。在传统社会中,技术是发明者与实践中的工作者为满足社会技术需求的生产过程合理化而共同努力发展起来的。随着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机器技术开始得到快速应用,而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形式的出现(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资本家们最大限度地开始采用“大工业的原则”(马克思语)。由于受到发生于19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的刺激,资本主义生产开始向机器工业生产方向转变。在与19世纪初的工人运动斗争过程中,西欧资本家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意识到新的机器技术可以取代工人的活劳力,从而“无冲突”地保证利润率的提高。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出发,列宁认为,就科学技术进步而言,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将科技进步从资本主义的使用形式中解放出来,而胜利的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双重的: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善于利用旧的科技专家;同时创建新的国家科技机构体系,并把工农青年培养成促进科技进步的社会主义创造者。列宁制定并实施的俄罗斯电气化国家计划,就是解决“双重任务”中第一部分的一个例子。
列宁解决这项任务第二部分的策略是:首先,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研究和设计技术研究所网络,并给予国家支持;其次,在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机构系统预算基础上进行有计划地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的专家。从本质上讲,列宁这一整套计划有其最高目标——在欧亚大陆上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奠定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依靠列宁主义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指引,苏联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自由工人、集体农庄农民和人民知识分子使国家达到世界强国的高度,并取得科学技术革命的骄人成就。
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本质思想进行实践检验的过程中,我们从列宁主义中发现了社会进步与科技历史发展进步路线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确立了社会进步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与科学技术进步在社会中紧密融合的规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科技进步的本来面貌只能在真正的人道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呈现。科技进步的非人道化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罪过。
12. 科学和哲学文明理论原理
列宁没有留下关于文明理论的专门科学著作。显然,他认为这个问题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并不紧迫,因此,他依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文明理论进行了哲学检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集中介绍了这些方法论。
列宁在《文明的野蛮》一文中称,英格兰和法国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这些“最文明、最富有、最自由”的国家当时讨论了在拉芒什海峡下挖掘隧道的“困难”问题。专家们完全解决了技术和经济上的问题,但是英国不同意,因为根据其军事权威者的意见,这条隧道将使敌军入侵英国变得更为轻松。从军事技术角度看,列宁写道,这是无稽之谈。“但是文明民族却把自己逼进野蛮人的境地……做不成开凿隧道这笔‘有利可图的买卖’,就拼命否决这一计划和阻碍技术进步,这也是资本主义干的好事。”1科学技术合理性与阶级经济的可行性并不一致。
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列宁论证了其基本观点,即在俄罗斯文明中,首先在工人和农民政权基础上建立苏维埃制度是合理的,然后在保证一定文化水平的情况下建立社会主义形式的文明。列宁认为,为了实现这一文明发展计划需要创造“文明的前提”,如:消灭地主资本家的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在文化革命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2
在注意到人口占绝对多数的东方各民族加入到这一进程时,列宁指出,我们不仅需要顺利“实现文明”,并“在反革命的帝国主义的西方同革命的和民族主义的东方之间发生下一次军事冲突之前”确保社会主义的存在,而且同时也要向革命的东方展示,工人阶级是如何利用新的国家政权确保农民群众向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变。3
列宁认为,大机器工业与“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巧妙地、科学而有计划地衔接,是在一个以农民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经济基础。在《论合作社》一文中,他写道:“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4 (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从资本主义文明到社会主义文明的过渡形式可以是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合作企业是集体企业,如果“它占用的土地和使用的生产资料是属于国家,即属于工人阶级的”,5 那么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企业。
因此,可以看出,通向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列宁主义道路,是工业时代通过科学的、有理论根据的劳动社会化,通过劳动人民反对官僚主义、完善国家政权和进行文化技术革命来实现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帝国主义时代,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转向文明发展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社会进步规律科学的创造性发展,是各国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列宁主义作为这种发展的俄国形式,是对革命召唤的时代回应。真实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列宁主义的主要来源,列宁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且包括新的理论,如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理论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
在世界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列宁主义革命思想的真正实施成为共同历史进程中“分裂”的源泉,世界劳动人民进步运动的国际化路线分裂为新的社会主义路线和旧的资本主义路线。人类智慧和技术推动世界文明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种条件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将成为发展“普遍智慧”(马克思语)最有效的科学基础。
显然,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世界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科学思想,才能成为系统解决当代全球问题的人类行为学的基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的迫切任务。
[文章来源]:《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0年第1期;
[作者简介]:维克多·德米特里耶维奇·科马罗夫,俄罗斯赫鲁廖夫大将军事物资技术保障学院教授;李子亮,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