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俄非常时期列宁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05-06 22:19:26
论苏俄非常时期列宁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思想
俞良早
内容提要:苏俄非常时期,列宁一是表示必须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二是从苏俄实际出发形成了清醒的、温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如他清醒地认识到苏俄尚处于过渡时期的“最初阶段”,它所采取的措施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步骤”;他清醒地认识到苏俄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任务的艰难性和长期性。三是形成了“应对非常军事政治形势的社会主义思想”。只有正确区分和认识列宁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正确地把握他的社会主义思想。
关键词:列宁;苏俄非常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多层次;温和;“过渡”;
本文所谓“苏俄非常时期”,指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即1918年8月至1920年11月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领导全国军民同国内敌对势力以及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战争的时期。这一时期,苏俄处于非常的军事政治形势下,苏维埃政权以非常的措施同国内外敌人进行斗争,所以称其为苏俄非常时期。值得指出的是,列宁面对当时复杂和多变的形势和任务,展开多方面的实践,形成了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思想。
一、继承和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核心的内容是关于无产阶级夺取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积极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最终在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类得到彻底解放。作为马克思思想忠诚继承者的列宁,在苏俄国内战争的形势下,继承和坚持了上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列宁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1918年11月7日即十月革命一周年的时期,苏俄举行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幕典礼。列宁出席此活动,并发表讲话。他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1](p164)这里他颂扬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没有人剥削人的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思想,表明了他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他在此还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将提醒亿万工人和农民:苏俄人民在斗争中不是孤立的。西方各国工人正同我们并肩奋斗,经过共同的斗争,人民一定会粉碎资本的压迫,最终赢得社会主义。(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些话语也表明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信心。俄共(布)在掌握政权后即展开了修改党纲的工作。1919年2月,列宁在起草《俄共(布)纲领草案》的过程中提出:“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的革命在俄国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在贫苦农民即半无产阶级的支持下开始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各先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这一运动的苏维埃形式即旨在直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在各地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奥匈帝国和德国的革命的开始和发展进程,都清楚地表明,世界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革命的纪元已经开始。”[2](p77)他的意思是,苏俄由于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已经开始了向共产
主义过渡的进程。西方各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已经掀起斗争的高潮,力图向苏俄人民学习,建立苏维埃政权。这说明世界历史上一个新纪元即共产主义革命的新纪元已经开始。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新纪元,表明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相信共产主义社会一定到来的理念。1919年3月,俄共(布)举行第八次代表大会。此时匈牙利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列宁代表俄共(布)八大向匈牙利苏维埃政府发出贺电。其中提出:“俄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向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们代表大会深信,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已为期不远。俄国工人阶级将用一切力量加紧帮助你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你们今后的斗争,他们不容许帝国主义者干预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2](p177)这里他表示,由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向好,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已经为期不远。同一时期,共产国际建立。它促进了各国的工人革命运动,促进了一些国家共产党的建立以及各国共产党的团结和联合。鉴于这个事实,也鉴于俄国、匈牙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事实,列宁在有关文章中指出:“现在,仍然忠于推翻资本压迫事业的工人,把自己称为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同盟正在全世界成长起来。苏维埃政权已经在几个国家取得胜利。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我们就会看到世界苏维埃联邦共和国的建立。”[2](p219)这里他再一次强调不久的将来共产主义社会将在全世界建立。在德国革命过程中,1919年1月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被敌人杀害。1920年7月,彼得格勒举行他们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列宁在典礼上的讲话中说: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战士被敌人杀害,“但是,任何迫害也阻挡不住共产主义的发展,而且像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这样一些战士的英雄气概使我们精神奋发,对共产主义的彻底胜利充满了信心。”[3](p159)意思是说,先烈们的斗争精神将鼓舞正在斗争中的革命者,坚定人们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意志。上述事实说明,在这一时期,列宁始终保持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社会必定实现的信心。
(二)列宁要求加强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理想的宣传
1918年12月,苏维埃政权建立已经一年多,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已经有序地展开,对敌对势力的军事斗争也在紧张地进行,可是对工农群众的思想宣传工作特别是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工作还不够有力和到位。列宁认识到此问题,就编写工农读物和进行思想宣传工作发出指示。他说,要迅速地编写出一套工农读物,由于是给文化程度较低的工农群众看的,所以必须非常通俗。题目包括:什么是苏维埃政权;怎样管理国家;什么是共产主义,等等[1](p396)。这里他把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理想的宣传列入对工农群众进行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同一时期,列宁在亲自撰写的《论工会的任务》的提纲中指明:现在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思想,在工农群众中已经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但它还远没有向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的半无产阶级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并把他们牢牢地组织起来”[1](p398)。这里再一次提出对工农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做得不够好,要求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上述《俄共(布)纲领草案》中,列宁在论及国民教育工作时提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即为使共产主义的完全实现成为可能而准备条件的时期,学校不仅应当传播一般共产主义原则,而且应当对劳动群众中的半无产者和非无产者阶层传播无产阶级在思想、组织、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以培养能够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培养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的教师骨干”“开展最广泛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工作。”[2](p87)这说明,列宁对苏俄各类学校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他看来,学校一是要宣传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原则,二是要向非无产者传播当前无产阶级社会实践的影响。列宁1920年10月出席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发表讲话。他说: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任务,全体青年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什么呢?(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我应当指出,看来首先的和理所当然的回答是:青年团和所有想走向共产主义的青年都应该学习共产主义。”[3](p329)他还说:“你们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共产主义者。青年团的任务就是要这样来安排自己的实际活动:使团员青年在学习、组织、团结和斗争的过程中把他们自己和那些以他们为带头人的人都培养成共产主义者。”[3](p337-338)在列宁的思想上,学习共产主义的思想,是所有要求进步的青年必须自觉实现的任务,是作为进步青年的组织即青年团必须主动承担和努力完成的任务。在此次大会上的讲话中,列宁还就共产主义理论为何是科学的,怎样才能真正学会和掌握共产主义理论发表了重要意见。俄共(布)内1920年底1921年初围绕着工会作用的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有的人提出,应该对工会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一个拥有强制性力量的组织,应该以工会取代国家管理经济的机构。列宁指出:工会不是国家组织,不是强制性机构。“工会是国家政权的蓄水池,是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学习主持经济的学校。”[4](p299)他的意思是说,工会团结广大的工人群众,聚集着深厚的力量,这个力量起着奠定苏维埃政权基础的作用。工会组织工人群众进行学习,首先是共产主义的思想,提高工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使他们献身于建设共产主义的任务。
(三)列宁确认当前苏俄的实践向着共产主义方向
当时的苏俄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远没有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更直接地说,苏俄还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列宁看到,当时俄共(布)和无产阶级的实践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1919年3月,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在俄国,地主和资本家阶级已经被推翻,虽然他们存在着复辟旧制度的愿望;“可是工农政权又全面开始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工作。它的任务不仅是彻底消灭地主和资本家——这件事情我们差不多已经办到了——而且要建立一个无论地主或资本家都不能重新产生的社会。”[2](p20-21)这里他确认当时苏俄的实践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或者说它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特点;它的目的是使社会上已经没有地主和资本家,而且不能再产生地主和资本家。同一时期,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以来的经验证明,新政权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可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加强生产管理,为此必须启用旧社会过来的科技专家和管理者,发挥他们的作用。然而旧的科技专家和管理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材料和砖头,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东西。他提出:“社会主义必定要胜利,我们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应当用行动证明,我们能够用这些砖头、用这些材料来建成社会主义,能够靠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的无产者和资产阶级专家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2](p48)这里虽然论述的是无产阶级启用旧专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他肯定苏俄当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肯定无产阶级可以同旧专家一起建设社会主义并力争建成社会主义。这里他指明当时的实践是向着社会主义方向的。同年6月,国内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劳动者正紧张地、努力地开展生产,力图产出更多的物资,支持国内战争。尤其是收集和运输粮食、燃料的部门,搞好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列宁指出:“普通工人起来承担艰苦的劳动,奋不顾身地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每一普特粮食、煤、铁及其他产品,这些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及其‘近亲’所有,而归他们的‘远亲’即归全社会所有,归起初联合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后联合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亿万人所有,——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开始。”[5](p21)他的意思是,工人们生产或收集到了粮食和燃料,可是他们收集到的这些东西不归他们自己以及他们的亲属所有,尽管这些东西在当时是十分宝贵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人们能否继续存活的东西。工人们还是将它奉献出来,由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甚至由全国的劳动者共同所有,也许归几个无产阶级国家(当时苏联没有成立,存在着几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人民共同所有。这体现出工人们的共产主义精神,表明共产主义已经开始了。这表明,在列宁的思想上,苏俄当时的实践是向着共产主义方向的。在这一时期,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活动在苏俄开展起来。列宁高度地评价这一事物,认为它意味着共产主义幼芽的萌发。(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如他说:“在这样的总的背景下,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支持下,共产主义的幼芽不会夭折,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起来,发展成为完全的共产主义。”[5](p24)这证明他将当时的实践视为向着共产主义的实践及进程。1920年10月,列宁在有关会议上讲到党的宣传工作时指出:“应该使工人群众把共产主义理解为自己的事业。这一事业进行得还不好,错误百出。我们不掩饰这一点,但是,工农本身应该在我们的帮助下,在我们尽管不大的、小小的促进下建立和整顿我们的机构。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再只是我们的纲领、理论和课题了,它已经是我们今天的实际建设事业了。”[3](p449-450)这里他一是肯定当前苏俄的事业是实在的共产主义事业,而不仅仅是党的纲领和理论,不再是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二是要求通过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民群众认识到当前的事业是共产主义事业,调动工农群众建设共产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以促进事业的发展。这充分地证明,在列宁的思想上,当时的苏俄正前进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
二、从苏俄实际出发而形成的清醒的、温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某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其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界于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时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之前的时期。如前所述,非常时期的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渡时期”。在此时期,虽然战争形势十分紧张,但作为俄共(布)和苏维埃国家领导人的列宁,仍不可避免地思考苏俄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并形成和提出相关的思想。他这方面的思想有下述内容:
列宁提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苏俄尚处于过渡时期的“最初阶段”,它所采取的措施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步骤”。苏俄由于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而且当时只有它一个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存在于世界上,不能形成许多国家相互支持、一起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态势和效应,所以它的过渡时期必然是一个较长的或者很长的历史时期。如果说这个历史时期或者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中期、后期等许多由先至后不同的阶段的话,那么苏俄当时则处于它的“最初阶段”。这是列宁明确论述的思想。
1919年共产国际建立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出现了一些思想“左倾”的人。他们不懂得政党与阶级的关系、领袖和群众的关系,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究竟是党专政还是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究竟是领袖的党还是群众的党?尤其是德国的所谓“左派”,宣称政党是根本不需要的,是资产阶级的。列宁针对“左派”否认无产阶级政党作用的论调提出:“从共产主义的观点看来,否定政党就意味着从资本主义崩溃的前夜(在德国)跳到共产主义的最高阶段而不是进到它的低级阶段和中级阶段。我们在俄国(推翻资产阶级后的第三年)还刚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即向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阶级还存在,而且在任何地方,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都还要存在好多年。”[3](p24)这里的思想是,政党是阶级的工具和手段,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进行各种斗争和争取解放的工具。只要有阶级存在,就会有政党存在。苏俄当前和今后好多年都会有阶级存在,所以它的无产阶级政党必定存在。值得指出的是,列宁在这里提出,俄国“刚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即向共产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这说明,他向苏俄共产党人以及其他各国共产党人指明了苏俄所处的社会阶段——即“过渡时期”的“最初阶级”,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掌握这个问题。在“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可以而且必须采取各种经济政治措施,以利于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任务。苏俄进入“过渡时期”后,采取的有关措施如“计算和监督”、银行和大型工业企业“国有化”、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等,均属于上述有利于“过渡”的措施。对这些措施形成正确的认识至关重要。列宁提出,当时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只是采取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最初步骤”。1919年3月,由列宁起草并经俄共(布)八大通过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纲领》提出:“苏维埃政权力求使任何劳动的报酬一律平等,力求实现完全的共产主义,但在目前只是采取最初步骤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候,不能给自己提出立刻实现这种平等的任务。”[2](p416)这说明,列宁和俄共(布)肯定当时苏俄只是采取了关于过渡的“最初步骤”,并且他们认为苏俄不能提出以后历史时期才可以提出的任务,如使所有劳动报酬一律平等的任务。此后,列宁多次强调苏俄只是采取了关于过渡的“最初步骤”。如前所述,1919年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活动在苏俄兴起。列宁就此指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非常可贵,它是共产主义的实际开端,而这是极其难得的,因为我们现时所处的阶段,‘只是采取最初步骤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正如我们党纲中完全正确地指出的那样)。”[5](p21)这里的意思是,总体来看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最初阶段”,它只是采取了这个阶段的“最初步骤”。(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由总体到个别,可以知道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极其难得、非常可贵。然而他这里强调了苏俄只有采取了关于过渡的“最初步骤”的思想。这一时期,列宁在名著《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中提出,苏维埃政权已经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已经在国有的工业企业中组织起大生产,已经把国家掌握的大量消费品分配给了劳动群众,但是它只是采取了关于过渡的“最初步骤”。“我们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1919年3月通过的我们的党纲也是这样说的),因为所有这些条件在我国还只实现了一部分,换句话说,这些条件的实现还处在开始的阶段。”[5](p271)他的意思是,上述这些措施的实施才刚刚开始,还不彻底,意味着苏俄只是采取了关于过渡的“最初步骤”。
对于过高评价苏俄采取的措施和过高看待苏俄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倾向,列宁持反对和批评的态度。当时的苏俄,是世界革命的策源地,是各国共产党人景仰的地方。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家纷纷来到苏俄,参观和学习苏俄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列宁在党的八大有关讲话中提出,当外国的同志来苏俄参观和学习时,苏俄的同志只能这样做:向外国的同志证明苏俄的力量,让他们看到苏俄的革命和建设丝毫没有超出现实的条件,不能够美化苏俄的东西。这就是他所说的:“假如把我们的革命说成是一切国家的一种理想,认为它作出了很多天才的发现和实行了一大堆社会主义的新奇东西,那是十分可笑的。我没有听见谁这样讲过,肯定地说,将来也不会听见谁这样讲。我们积累了在一个存在着无产阶级和农民的特殊关系的国家里实行摧毁资本主义的最初步骤的实际经验。如此而已。如果我们硬装成青蛙,一个劲儿地憋气,鼓肚子,我们就将成为全世界的笑柄,成为纯粹的吹牛家。”[2](p163-164)显然,不把苏俄革命说成是一切国家进行革命的“理想”和榜样,不宣扬苏俄实行了或产生了许多社会主义的新奇东西,不做只会“鼓肚子”的“吹牛家”。这既是列宁对国内同志们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看待国内事业发展的求实态度。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把党的名称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划清俄共(布)与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社会党的界限,二是为了表明俄国无产阶级政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决心和意志。1919年12月,列宁在有关会议上就此指出:苏俄正在采取过渡的“最初步骤”,我们离共产主义还十分遥远。“因此,尽管我们改变党的名称的做法非常正确,尽管这样做好处很大,尽管我们已经完成的事业规模巨大,十分宏伟……但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嘘,会带来实际的害处。”[6](p37)这里表达的思想,也是正确认识苏俄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要对其过高评价。
列宁提出,必须清醒地认识苏俄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任务的艰难性和长期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需要建立和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说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没有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矛盾,或者说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处于消亡的过程中或者说已经消亡。这时的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显然,建成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苏俄作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成这样的社会则困难会增加许多倍,
时间会更长。对此列宁有深刻的认识。1919年10月,列宁在有关著作中论述必须使阶级消亡的任务时说:要使阶级消亡,首先要做的事是推翻地主和资本家,这件事在苏俄已经做完。“为了消灭阶级,其次就要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工作者。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办到的。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而且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不能用推翻哪个阶级的办法来解决。要解决这个任务,只有把整个社会经济在组织上加以改造,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这样的过渡必然是非常长久的。采用急躁轻率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只会延缓这种过渡,给这种过渡造成困难”[5](p275)。在他的思想上,对个体的、私人经营的农民小经济进行改造,使之成为类似于城市公有大企业那样的经济,才有可能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进而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可是只有大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特别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在苏俄,大大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其达到必要的程度,能够使农民小经济改造成为公有大经济即类似于城市大工业企业那样的经济形式,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用他的话来说,“必然是非常长久的”“无比困难的”。他明确提出,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反对以“急躁轻率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办事。1920年12月,国内战争已经结束,和平的经济建设时期已经到来。列宁审视了苏俄的国情尤其是农村小经济严重存在的国情,清醒地提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这一点必须记住。每一个细心观察过农村生活并把它同城市生活作过对比的人都知道,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4](p159)他的意思是,在苏俄,个体农民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老根,是苏维埃政权的敌对势力得以存在并进行活动的条件和基础。由于此,俄国甚至存在着资本主义卷土重来的危险。这种情况使得苏俄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不仅困难多、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政治风险。对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关于这个问题,列宁还明确地说:小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基础”,“只要它存在,资本家就可能回到俄国来,就可能变得比我们更强大。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4](p159)这无疑是对过渡过程中政治风险的郑重警示。
列宁基于对苏俄处于过渡时期的“最初阶段”以及它所采取的措施体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步骤”的认识,基于对苏俄完成过渡任务艰难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主张以温和的、稳妥的办法或具体措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譬如,他提出了下述思想。
苏俄可以而且应该“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早在1918年春,列宁在提出必须转变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时即提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而且必须利用旧社会过来的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的作用。为了达到启用它们的目的,可以对这些专家实行高薪的办法,尽管当时对苏维埃国家公务人员实行的是巴黎公社的原则,即公务人员的薪金相同于普通工人的薪金。进入国内战争时期后,列宁又反复地强调这个问题。这个时期苏俄各地存留着早在旧俄国时已经产生的合作社,它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或者是资本家本人,或者是资本家的代理人,它是在“赚钱第一”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决定利用这些合作社包括利用其领导者、管理者,做粮食和其他消费品的分配工作。列宁称这些合作社及其领导者、管理者为资本主义创造的材料,主张启用它们。1918年底列宁在《一幅说明大问题的小图画》一文中指出:“我们只能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材料来建立共产主义,只能用在资产阶级环境中培植起来、因而必然渗透着资产阶级心理的文明机构(因为这里说到的人才是文明机构的一部分)来建立共产主义。这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困难所在,但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建立和顺利建立的保证也在这里。”[1](p403)在列宁的思想上,当时苏维埃政权来不及建立自己的工作机构,来不及培养自己的管理者,所以应该利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机构,让旧社会过来的管理者参与社会主义建设,让他们为无产阶级工作。当时苏维埃政权在建立红军的过程中,启用了一大批旧军官,发挥了他们作为军事指挥员的作用。1919年3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一文中论及启用旧军官的经验时说:“这时我得到了一个具体的启示:利用我们的敌人的秘诀就是: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拣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我们就是要用这些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困难就在这里,胜利的保证也在这里!”[2](p49)这里关于“用资本家拣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的话语,生动地表明了无产阶级利用旧机构和旧专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列宁关于可以而且应该利用旧机构和旧专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温和的、稳妥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因为它包括着对旧社会过来的专家和管理者示好和团结他们的内容,有利于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地、平稳地发展。
苏俄无产阶级必须在经济上帮助中农,同中农“结成联盟”。当时苏俄的农村,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农民阶层,即中农。1918年夏天,俄国革命推进到农村。城市先进的工人工作队来到农村,发动和团结贫苦农民,建立贫苦农民委员会,同地主阶级作斗争,并建立农村苏维埃政权。在此过程中,俄共(布)农村政策的内容之一是“中立中农”,即政策的取向是使中农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既不团结和联合中农,也不把它们推向资产阶级一边。(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八大上专门作关于党在农村工作的报告,其中提出: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已步步深入,“正因为我们已经做到了这点,更复杂的任务,即对中农的态度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2](p183)“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主义者也不否认,建设共产主义在有大农业的国家和有小农业的国家是不同的。这是最初步最起码的常识。从这个常识中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愈接近共产主义建设的任务,我们就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中农身上。”[2](p185)他的意思是,现在必须认真解决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农的态度及政策问题。关于中农的特点,列宁指出,他们一方面是私有者,另一方面是劳动者,他们不剥削其他的劳动者。关于苏维埃政权对待中农的政策,列宁指出:“我们对待资产阶级和对待中农的基本区别,就是完全剥夺资产阶级,同不剥削别人的中农结成联盟。”[2](p185)为了达到同中农联盟的目的,列宁提出,苏维埃政权需要在经济上帮助中农。例如,城市征粮队将工业品带到农村同农民交换粮食时,降低工业品价格同中农交换,向中农供应种子、农业机械等等。列宁关于苏俄无产阶级在经济上帮助中农并同中农结成联盟的思想,也是温和的、稳妥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它可以温暖中农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心境和情感,启发他们认同社会主义事业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三、应对非常形势而产生的“社会主义思想”
当时,由于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反动势力不断举行军事叛乱和国外帝国主义干涉军的武装侵略,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予以应对,以期摆脱危局。在实践中,列宁有时将迫不得已采取的非常措施称为社会主义的措施,由此产生了相关的“社会主义思想”,即应对非常形势的“社会主义思想”。
(一)关于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思想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一直处于饥荒的威胁中。几年的帝国主义战争,严重地破坏了俄国的工农业生产,尤其是破坏了它的农业生产。农村的青壮年被逼上前线充当炮灰,田地撂荒,播种面积连年减少,粮食产量不能保障城乡人民维持生存的需要。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已经陷入严重的饥荒之中。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短时间内难以克服饥荒的问题。国内战争的爆发,加剧了粮食危机和饥荒。前线对敌作战的红军战士需要粮食,城市里正紧张地生产战争物资的工人需要粮食,从事铁路运输、内河航运的工人也需要粮食。各个方面都向苏维埃政府提出了增加粮食供应和保障生活条件的要求。1918年7月即国内战争将要爆发之时,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当四面八方都向我们提出新的要求时,我们说:每个人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社会主义。”[7](p468)社会主义社会或者社会主义原则本来有其质的规定,列宁对此是十分清楚的。如前所述,他曾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必须使阶级消亡,无疑使阶级消亡和国家消亡等于社会主义社会或者社会主义的原则。显然,大家都想过好日子,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或者社会主义原则。可是在这里列宁却说,“这正是社会主义”。可以看出,他是着眼于应对战时形势或者非常形势说这番话的。这个思想是“应对非常形势的社会主义思想”。
(二)关于“合理和平均地分配粮食”——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如前所述,日益紧张的战争形势加剧了苏俄的粮食危机和饥荒。苏维埃政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图摆脱困局。例如,苏维埃政府粮食管理机构抓紧对征收粮食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改善铁路运输和内河航运,加快粮食的调运;有关城市的工会、工业企业可以建立工人征粮队,下乡征收粮食;通过合作社将征收到的粮食合理地、平均地分配给城市居民。当时列宁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消除粮食危机和饥荒,有两种办法,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办法和资本主义的办法。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办法即上述苏维埃政府实施的办法,资本主义的办法即允许一小部分人进行粮食投机、发国难财的办法。他郑重指出:“今天社会主义的原则,就是合理和平均地分配粮食……战争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大的灾难,使我们现在在粮食问题上体验到了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使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抓起来,切实地加以解决。”[7](p471)由于苏维埃政府的组织工作,征收粮食和分配粮食的工作正有序地展开。“我们说,只有现在,当我们走上了这条道路的时候,社会主义才不再是空谈,才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7](p476)。(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如果形势要求无产阶级进行战斗,全体无产者和共产党人将坚决地投入这场战斗。“这是真正为了社会主义的战斗,——不是为了教条,不是为了纲领,不是为了一党一派,而是为了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为了在俄国先进地区几十万、几百万饥民中间分配粮食,为了做到有了粮食能拿来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7](p476)。显然,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原则不等于合理地、平均地分配粮食,更不等于在饥荒的困局中以非常的手段征收粮食和平均主义地分配粮食。但这里列宁却说,“合理和平均地分配粮食”就是社会主义的原则的精神,“现在在粮食问题上体验到了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苏俄走上解决粮食问题的道路时社会主义“才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无产阶级为收集和分配粮食而展开的战斗“是真正为了社会主义的战斗”,这场斗争的意义是为了保卫“活生生的社会主义”。可以看出,他是着眼于非常的形势以及必须以非常手段解决粮食问题而言的。这个思想是“应对非常形势的社会主义思想”。
(三)关于把劳动的农民和投机的农民区别开来——“就是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质”的思想
如前所述,列宁在1919年10月曾经提出,为了达到消灭阶级的目的,一是要推翻地主和资本家阶级,二是要消灭工农差别。前一个任务苏俄无产阶级已经完成。第二个任务是最困难的任务,因为它的完成有待于大大地提高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使苏俄目前存在的个体农民经济变成公有的、城市大型工业企业那样的经济形式。同时列宁提出,在上述实践过程中,无产阶级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这就是他所说的:“为了解决这个最困难的第二部分任务,战胜了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在对农民的政策中应当始终不渝地贯彻以下基本路线:无产阶级应当把劳动者农民和私有者农民,即把种地的农民和经商的农民、劳动的农民和投机的农民区别开来,划分开来”“这种划分就是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质所在。”[5](p275)当时苏俄的农村中,确有劳动者农民即农村无产者与私有者农民即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他人劳动的农民之区别,也有以经商为主业的农民与以种地为主业的农民之区别,还有经常进行投机买卖的农民与勤劳本份的农民之区别。将上述不同情况的农民区别开来和划分开来是必需的,它有助于城市无产者认清和找到农村的依靠对象和可以联盟的对象,有利于推进俄共(布)在农村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区分和划分决不是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质之所在。也就是说,不能说区分和划分了上述不同情况的农民,就等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原则或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里列宁之所以说这样的区分和划分是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质所在,其着眼点在于应对当时非常的形势。当时一部分农民尤其是富农,不执行苏维埃政权的法律和法令,不将粮食出售给国家,而且千方百计地从事粮食投机活动,发国难财,严重地破坏了苏维埃政权关于粮食问题的政策和实践,破坏了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斗争。列宁着眼于打击这部分人的粮食投机活动,提出区分和划分不同情况的农民是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质所在的论断,其意思是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和为了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对农民做这样的区分和划分,从而有利于俄共(布)在农村进一步展开工作。他的这个思想是“应对非常形势和非常任务的社会主义思想”。
四、结语
在认识和把握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时,必须善于区分他的三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善于区分和认识它们不同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
列宁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如他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要求加强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理想的宣传,确认当前苏俄的实践向着共产主义的方向推进,其历史作用在于促进苏俄人民树立共产主义的信仰和信念,有利于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的方针和政策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它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以思想的启示,给中国共产党当前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经验借鉴。这则是它的当代价值。
列宁从苏俄的实际出发形成了清醒的、温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如他清醒地认识到苏俄尚处于过渡时期的“最初阶段”,它所采取的措施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步骤”。他清醒地认识到苏俄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任务的艰难性和长期性。他以这样的思想认识为出发点,主张以温和的、稳妥的办法或具体措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如他提出苏俄可以而且应该启用旧社会过来的专家和管理者即“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材料”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公众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处于领导地位的无产阶级必须在经济上帮助中农,同中农“结成联盟”。他的这些思想正确而有力地指导了当时苏俄人民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它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往直前,有着思想启示和经验借鉴的意义。
列宁面对苏俄非常的形势,提出了“应对非常形势的社会主义思想”。例如,关于大家都想“过好日子”——“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合理和平均地分配粮食”——是“活生生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关于把劳动的农民和投机的农民区别开来——“就是社会主义的全部实质”的思想。这些思想产生于非正常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于当时的实践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只是适应于当时非常的形势和条件,在形势和条件发生变化时它的作用则会渐渐消失。
人们在学习和掌握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时,如果不能区分其三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思想,以某一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思想来认定他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则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尤其是不能以他“应对非常形势的社会主义思想”来认定他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否则会错误地认识和把握他的思想。
[文章来源]:《理论月刊》2020年第2期;
[作者简介]:俞良早,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